第6章 趙氏遷族奔晉國

字數:3165   加入書籤

A+A-


    周幽王時期,整個朝綱已經亂成不象樣了,而四方戎狄卻趁機侵入,大周王朝已經到了風雨飄搖之際。
    一天,守衛岐山的官員向周幽王報告說涇河、洛河、渭河同時發生了地震。
    太史憂心衝衝地對大夫趙叔帶道:“這三條河都發源於岐山,怎麽可能同時地震呢?
    想當年,洛河僅僅枯竭一次,夏朝便亡國了,渭河枯竭一次,商朝便亡國了。
    現在三條河都地震了,這必將堵塞河的源頭,估計也要枯竭。
    一旦這三條河枯竭了,岐山便要崩塌了。岐山可是咱大周王朝發跡的地方,看來大周王朝氣數已盡了。”
    這個趙叔帶是誰?
    他是大周王朝裏一位忠義的大夫,也是一位憂國憂民的好官。
    趙叔帶,贏姓趙氏,名帶,排行老三故為叔,食邑在趙城,故以趙為氏,於是便稱趙叔帶。
    為何是姓贏呢?因為其祖上姓贏。原來,趙氏起源於贏姓,其祖上可以追溯至大禹時期的伯益。
    伯益因協助大禹治水有功,故舜帝賜予嬴姓。
    伯益有一子叫大廉,受封於黃國。大廉有一後人叫非子,在大周王朝初期封地於秦,建立秦國。
    伯益的十四世孫造父在周穆王時擔任天子車禦,受封於趙城,即今天的山西洪洞。於是以趙為氏,現在傳承到了趙叔帶這一代了。
    這裏我們大致介紹一下大周王朝的大夫是什麽概念。
    在整個周朝官製體係中,最高領導當然是天子,然後便是卿大夫,卿大夫又可以分上卿和下卿,天子和卿往往組成國家最高領導班子,決定著國家的大政方針。
    卿大夫以下便是大夫,大夫可以分上大夫、下大夫,是王朝中最主要的官僚階層。
    卿大夫和大夫一般都有封邑,周王朝的封邑一般分為內封邑和外封邑。
    所謂內封邑便是指在京畿範圍內的封邑,直屬於周王室。
    外封邑則指各地諸侯,如晉、齊、魯等。所以卿大夫的級別與諸侯是平級的。
    大夫下麵是士,士下麵是民。這個民一般指國民,是指在都城內的自由民。
    再下是野人,指在都城外的自由民。最後還有奴隸。
    趙叔帶作為周王朝的大夫,在朝中當然算是高官了。
    他對太史道:“天子不理朝政,不體恤老百姓,奸佞小人當道,真是令人心痛哪。”
    其實,這兩人的話在現在看來,是沒有什麽科學依據的,什麽山崩河枯便一定要改朝換代了什麽的。
    但在那個時候,天文地象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許多沒辦法解釋的東西,為了統治者的需要,搞一些解釋出來,非常有必要。
    太史與趙叔帶兩人憂國憂民之心是顯然的,而且在那個時代,人們對於自然現象缺乏科學解釋,尤其是火山地震等往往便與國運聯係起來。
    但可惜,凡是正直的大臣,處於一位昏君領導下,是沒有什麽好結果的。
    果然,兩人隨便發了幾句牢騷,而且是憂國憂民的牢騷,馬上被人密報了周幽王。
    偏偏在這個時候,周幽王覺得宮裏的那些個嬪妃宮女都看膩了玩厭了,便下詔全國普選美女以充後宮。
    這下子趙叔帶忍不住了,他再次上書勸諫幽王道:“陛下,您應該看到現在國家到了很危險的地步!
    三川都枯竭了,而且都發生在岐山的地方,這可是我們大周王朝的基業所在啊。
    所以,臣建議陛下應勤政廉政,體恤民情,求賢輔政,這才可以讓國家的災難得以消除。但陛下卻還後熱衷於選美,這真不應該啊。”
    趙叔帶的話剛一落,便被周幽王身邊的奸臣駁斥了:“現在我們的國都定在鎬京,這是千秋萬歲的吉祥之地。
    岐山老早便廢棄了,一點點自然災害,有什麽關係?你今天說的,那是在諷刺陛下,這實在太過分了!”
    本來嘛,趙叔帶說的都是實話,這樣的話才是真正的忠君正直之臣憂國憂民之忠言,但周幽王能聽得進去嗎?
    再加上奸臣的挑唆,周幽王龍顏大怒:“你小子敢胡說八道,詛咒予一人江山,這官,你是當到頭了。”
    一句話,便把趙叔帶罷了官。
    趙叔帶看看這個王朝實在混不下去了,自己被罷了官,雖然說自己在京畿內是有食邑趙城的,但這個趙城實在太小,再加上自己已經認定這地方呆不下去,遲早要敗亡,於是便決定將家遷到鎬京以外的地方。
    去哪裏呢?
    晉國。
    趙叔帶是大周王朝大夫,再加上他是一位有名的賢良人士,所以到了晉國後,受到了晉文侯的熱烈歡迎。
    晉文侯封趙叔帶為晉國大夫,並給了他一塊封地,從此趙氏家族在晉國安家。
    趙氏家族曆經幾代發展,最終成為名門望族,為我們貢獻了一個又一個的大牛人和精彩絕倫的故事!
    甚至到了後來戰國時代,趙氏家族子孫所創建的趙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這是對趙氏家族來講的。
    對於晉文侯來講,趙氏家族的到來,為晉國的人才庫增加了重量級的有生力量,趙氏家族牛人輩出,為晉國作出了巨大的曆史貢獻!
    喜歡春秋晉國風雲請大家收藏:()春秋晉國風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