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裏克弑君誅驪姬

字數:4671   加入書籤

A+A-


    此時的驪姬,可謂是誌得意滿。晉獻公經曆這場巨變,身心受到極大摧殘,終於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這位曾經叱吒風雲的蓋世英雄,卻走上了一條不知有多少前人走過的路,一條因寵幸女色而導致亡國的路。
    雖然此時的晉國還不能說亡國,甚至到了晉文公時,還成就了雄霸春秋的強國。
    但晉獻公去世時,晉國的崛起之路確實中斷了,晉國把爭霸春秋大業的主動權拱手相讓給其他國家,令人扼腕歎息。
    晉獻公去世前,把荀息叫到自己病榻前。
    荀息一貫來忠君愛國,智慧超群,膽識過人,所以很得晉獻公信任,諸事都與荀息商議,也每每采取荀息的計策而取得成功。
    在荀息的傾力輔佐下,晉國一躍而成中原一大強國。如果說齊桓公有了管仲而成就霸業,那晉獻公有了荀息而名震江湖。
    荀息輔佐晉獻公長達三十多年,功績顯赫,他沒有野心,隻有忠心。
    他對晉獻公極其忠誠,不容許任何違逆晉獻公之事發生,甚至在晉獻公死後,仍對晉獻公的遺命忠貞不二,直到獻出自己的生命。
    晉獻公晚年,因寵信驪姬故而疼愛驪姬所生的兒子奚齊。他晚年昏庸無道,聽信驪姬讒言,逼死世子公子申生,逼走了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不顧眾大臣反對,強行立奚齊為世子。
    他也知道自己所立的世子,得不到眾臣子支持,便將荀息召至病榻前委以托孤重任。
    晉獻公對荀息道:“寡人一生,馳騁四方,威服天下,現在國強民富,雖死而無憾了。
    隻是,奚齊尚幼,朝中不少大臣對寡人立奚齊為世子頗有意見,那也是對驪姬妒忌生恨之故。
    但申生、重耳、夷吾雖各有功績,畢竟是暗害過寡人。現死的死,逃的逃,除了奚齊,寡人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再信任別的兒子了。
    愛卿追隨寡人多年,寡人深知愛卿的忠誠與智慧。現在寡人將奚齊托付於愛卿,希望愛卿一定要輔佐他成就一代明君。這樣,寡人也可以麵對列祖列宗了。”
    荀息拜伏於地,泣聲道:“主公放心,臣願盡股肱之力輔佐世子。如果成功了,那是主公在天之靈有佑。如果不成功,那也是天意,臣將以死報主公知遇之恩。”
    這就是成語“股肱之力”的典故。
    800多年後,三國的劉備向丞相諸葛亮托孤,諸葛亮也在劉備向他托孤時用了這個“股肱之力”。
    當時諸葛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看來,諸葛亮是讀過這段曆史的。
    晉獻公任命荀息為相國,封太傅,主持國政。
    不久,晉獻公去世,世子奚齊繼位。
    但前麵講過,由於驪姬惑亂晉獻公,使晚年的晉獻公做出許多令人搖頭歎息的事,尤其是逼死申生,逼走重耳夷吾,使一幹眾臣心寒失望。
    盡管荀息受命輔佐奚齊,但畢竟是獨木難支。
    晉獻公死後,各種聲音便來了。各大臣也從自身利益考慮,分別選擇了不同的輔佐對象,有的認為應請公子重耳回來繼位,有的認為應請公子夷吾回來繼位。
    反正大家都恨透了驪姬姐妹,認為是她們是妖女,必須鏟除。她們的兒子,也必須鏟除。
    一時之間,晉國上下籠罩著濃濃的內亂陰霾。
    對忠心耿耿的荀息,也不乏有妒忌他的重臣。所以,荀息雖然貴為相國兼太傅,且對晉國功勳卓著,資曆頗老,但支持他的人並不多。
    盡管如此,很多人還是很敬重荀息。如裏克便試探過荀息,希望他能夠棄驪姬母子於不顧,轉而迎立重耳。
    但荀息卻不為所動,對裏克道:“我受先君遺托,輔佐奚齊。奚齊不但是先君唯一的嫡子,而且已經被任命為世子。
    所以,現在奚齊是我唯一的主公,除此之外,我不知還有誰是主公。”
    在荀息的主持下,世子奚齊繼任新君。
    新君即位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操辦晉獻公的喪事。
    荀息很辛苦,他前後奔忙,左右協調,努力協助背後君。
    裏克大失所望,心知荀息之忠,無人能憾。
    唉,老荀啊老荀,既然如此,那便別怪我老裏不念與你老荀的昔日舊情了。
    就在晉獻公的喪禮上,晉國國君奚齊在司儀的指導下行著喪禮。突然一陣喧嘩,一彪人自宮門外殺將入內。
    還沒等一幹在場眾臣反應過來,這幫人直接衝向國君。
    可憐奚齊,年方11歲,即在眾目睽睽下被刺殺!
    荀息大驚,等他反應過來,自己受命輔佐的新國君已是橫屍當場。
    老相國撲到奚齊屍體上放聲大哭:“天哪,我荀息受遺命托孤,卻不能保全,此乃我之罪也!”
    言罷,荀息便要自己一頭撞死。
    萬分悲痛的人中,自然還有驪姬。她本以為一切都搞定了,誰想居然有人如此膽大包天,青天白日下在宮裏大行弑君之事?
    死的又是自己唯一的依靠,這是自己的兒子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驪姬頓時心灰意冷,更感到一陣無形的壓力襲來。她終於明白,晉獻公一死,自己哪裏還有什麽依靠?
    但不管如何,驪姬還是做了最後的努力。她見荀息欲自盡,忙叫人阻止。
    驪姬對荀息道:“相國,現在國君不幸遭難,但先君之後,尚有公子卓子在。
    國不可一日無君,相國不如先立公子卓子為君,再追究弑君之事。”
    荀息長歎一聲,心想也隻能如此。
    於是,第二天荀息召集百官開會,扶立年僅九歲的卓子繼任君位。
    荀息心裏雪亮,知道殺奚齊者定是裏克一黨。但裏克一黨勢力龐大,不可操之過急。
    於是,荀息吩咐手下等候時機,待新君位穩後,再作打算。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如果按荀息計劃,那可能正如荀息所料,大事可成。
    但荀息卻沒料到,裏克已經打著為前世子申生報仇的旗號,作出了不把驪姬一黨清除不罷休的全盤計劃。
    至於弑君,咱老裏也是一切為了晉國。隻要是驪姬的人上台,不管是誰,見一個殺一個!
    反正已經弑過一個了,那幹脆再弑一個又如何?
    做足了準備的裏克先發製人,就在晉國朝堂上,晉國再次上演了一場血淋淋的宮廷慘變。
    結果很簡單,可憐的卓子剛繼位又被殺。
    而且這一次,裏克也是再無顧忌,將驪姬姐妹同時殺害。
    荀息見大勢已去,悲憤之中拔劍自刎。
    荀息是一位對君主忠誠的臣子,一位能讓君主托孤的相國,一位智計百出的軍師,生於亂世,死於亂世。
    曆史上雖未見有多少關於他的政績,但將他稱之為忠烈之臣、智慧之士毫不為過。
    荀息的這種品德,正是春秋時期士大夫最為推崇的品德。
    到後來,公子重耳繼位成為晉文公,想起荀息對晉國之功,將荀息之孫荀林父召回朝堂任大夫。
    荀息一脈除了荀氏外,後來又分出三支,一支是中行氏,一支為智氏,一支為程氏。所以百家姓中,荀姓、程姓、智姓,其始祖都可以算到荀息頭上。
    戰國時期趙國又出了位荀況,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了人定勝天思想。
    再後來,三國時期,曹操手下的一幹高手中,便有著名的荀彧、荀攸等牛人。
    有後如斯,荀息當可安息了。
    當然,這些故事,我們會在後麵細細講來。
    喜歡春秋晉國風雲請大家收藏:()春秋晉國風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