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楚材巫臣投晉國(下)
字數:4035 加入書籤
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崩了,楚國到了楚共王時代。
楚共王年幼,大權牢牢被公子側、公子嬰齊等王叔給控製著。
公子側、公子嬰齊早就想收拾巫臣了,巫臣也感覺形勢對他很不妙。他知道,自己在楚國是呆不下去了。
楚共王雖然年幼,但不糊塗。他牢記著父王楚莊王的教誨:
不要輕易開起戰端,要繼續與大國搞好關係,尤其是秦、齊這樣的大國,努力維護世界和平。
是的,為了世界和平,楚共王決定加強外交,尤其是擺乎不定的齊國。
巫臣聽說楚共王意欲派人出使齊國,便自告奮勇請求出使,楚共王當然很高興,立即命巫臣出使齊國。
巫臣真想出使齊國麽?
當然不是,他惦記著在鄭國的夏姬。
這些年來,準確講自夏姬回鄭國後六年來,巫臣根本沒獲得任何出使鄭國的機會。
現在,機會終於來了。
巫臣領了王命後,回到家便對兒子巫狐庸道:“快快,將家裏的金銀細軟全部收拾一下,明天跟為父走。”
巫狐庸也不問什麽,他一切都聽父親的。因為他知道,不聽父親言,吃虧在眼前。
在巫狐庸的心目中,父親永遠是正確的,也是最厲害的。
公元前589年某一天,巫臣父子將家裏的財物大車小車裝了好幾車,對外打著出使齊國這樣的大國,必須帶足聘禮為由,光明正大離開了楚國。
巫臣要去哪裏?
先是鄭國,再是齊國。
齊國是一個東方大國,國強民富,國君奮發有為,正是自己輔佐的理想國君。
但巫臣父子還走在路上,突然傳來了晉國率領聯軍在鞍地擊敗了齊國的消息!
那齊國還是巫臣報效的理想之國嗎?
不,我巫臣這樣的人才,不屑出仕於剛剛被戰敗的齊國。
那,就去晉國吧。
巫臣先到了鄭國,接到了夏姬,然後帶著夏姬去了晉國。
晉景公見楚國大夫、申公巫臣來投,喜出望外。他早就知道巫臣的名聲,知道他是棟梁之材。
況且,敵國重臣來投,更是大大長了晉國的臉。
晉景公當即宣布任命巫臣為晉國邢地大夫,並將整個邢地賞賜給巫臣作為采邑。
為了夏姬,巫臣已經舍棄了在楚國的一切,愛情的力量果真是如此強大麽?
其實,巫臣已經在楚國呆不下去了,逃離楚國是他唯一能夠繼續活下去的道路。
聰明的巫臣,將自己生的希望、愛的理想有機結合在一起,通過出使齊國的機會,將夏姬帶上,一並逃出楚國!
巫臣叛逃的消息傳到楚國,楚共王非常生氣,他立即同意公子側、公子嬰齊等重臣的意見,下達了滅巫臣家族的命令。
巫臣無法保護自己的族人,是的,人為刀俎己為魚肉,自己能夠逃出來已經夠幸運了。
巫臣家族被誅的消息傳到巫臣那裏,巫臣麵向楚國長跪不起:“對不起了,我的族人兄弟們!”
對楚國公子側、公子嬰齊,甚至楚國,巫臣流下了悲憤的淚水,燃起了無盡的怒火。
巫臣發出重誓:“楚國,從今以後,我巫臣將與你誓不兩立。子反、子重,我巫臣在這裏發誓,我一定要令你們從此疲於奔命。”
從此,春秋江湖這個叫巫臣的牛人,給楚國帶來了無窮無盡的麻煩。
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巫臣,讓已經取得中原霸主地位的楚國,夭折了已經邁上的強盛之路。
巫臣叛逃至晉國,成了“楚材晉用”的典型例子。
正是楚國大量人才的外流,最後導致楚國國力不斷下降。
其實在春秋戰國曆史上,許多國家本應該能夠強大起來的,但就是君主不會用人。
或者整個政治生態不利於人才的使用,導致許多人才流失,最後眼睜睜地看著敵人越來越強大。
如晉國的士會逃到了秦國,秦國立刻抖了了起來,好在晉國後來想辦法將士會給請了回來。
後來,衛鞅從魏國到了秦國,秦國強大到可以吊打當時第一大國魏國了。
齊國的孫武到了吳國,吳國軍事實力大到可以差點滅了楚國。
孫臏從魏國逃到了齊國,齊國將魏國揍得沒有脾氣等等。
那,巫臣大牛人到了晉國後,他為晉國作的第一項重要貢獻是什麽呢?
看著自己美麗的夫人夏姬,巫臣想起了連尹襄老。突然,巫臣有了辦法:將晉國中軍佐荀首的兒子荀罃從楚國給救回來。
荀罃,正是公元前597年晉楚泌地之役中被俘的晉國大夫,中軍佐荀首之子,此時在楚國已經九年了。
如果成功,這不但是自己到了晉國後為晉國做的第一樁貢獻,而且荀氏家族肯定會對自己感激,從此自己在晉國的地位便真正鞏固了。
這便是牛人的不同凡響之處。
巫臣求見荀首,荀首很客氣。當他得知巫臣正在想辦法救回自己的兒子荀罃時,非常感動。
“大夫有何要求,請盡管提。”荀首對巫臣道。
“下官會在朝堂上提議與楚國達成暫時和平,到時請您務必支持。”巫臣恭恭敬敬道。
這算什麽要求?
這是荀首的本份啊,為了救回兒子,這是自己應該要做到的。
荀首很感動,這位巫臣大夫沒給他自己謀任何利益,這樣的人值得重用。
不但自己要全力支持,荀氏家族所有卿大夫們都要全力支持!
在一次正式朝堂上,巫臣出班提議道:“主公,臣來自楚國,蒙主公信任,委以大用,故無時不想著為國效力,為主公解憂。
眼下,我們晉國主要敵人為楚國,西線還有秦國為患,周邊戎狄雖遭受沉重打擊,但尚有小規模的進犯。
臣認為,我們晉國應集中精力解決西線問題,再騰出手來麵對楚國。隻要秦、楚被壓製,那中原各諸侯定會望風而附。
雖然,晉國軍力強大,但同時應付兩線總是被動。
據臣所知,楚王雖年輕,但不好戰,曾經多次流露出欲與晉國和解的意思。
如果主公遣使向楚國表達晉國善意,那至少可以實現晉楚暫時和平,而有利我們集中精力解決秦國問題。”
晉景公大喜,再加上荀首等卿大夫們均表示支持,於是,晉景公派人出使楚國。
喜歡春秋晉國風雲請大家收藏:()春秋晉國風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