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郤氏家族的覆亡(3)

字數:5271   加入書籤

A+A-


    在繼續講郤氏家族被滅族經過前,必須講一個插曲。
    前麵我們講到了,郤犨說因伯宗一事,導致朝中不少大臣怨恨郤氏家族,這是怎麽回事呢?
    原來,伯宗是晉國一著名大夫,以敏而善辯著稱。
    早在公元前594年,楚軍討伐宋國,將宋國都城商丘團團圍住。宋國緊急向晉國求助,當時晉國國君晉景公以及許多大臣有意救宋。
    大夫伯宗卻認為夫,此時晉國不宜與強楚直接對抗。當時晉國剛剛在泌地之戰中被楚國打敗,故伯宗認為“天方授楚,未可與爭”。
    這個故事我們前麵講了,伯宗因此還發明了一個鞭長莫及的成語。
    最後晉景公采納了伯宗的意見,決定不去救宋。
    後來,晉景公想要出兵討伐赤狄,當時朝中許多大臣認為晉軍新敗,楚國強悍,如果此時再去惹赤狄,勢必引來更大的麻煩。
    但伯宗力排眾議,認為楚國的目標並不在滅亡晉國,而是爭取中原霸主地位。晉國不如在對楚示弱的同時,加緊消除來自赤狄的威脅。
    伯宗一番高論最終令晉景公下定決心,讓中軍將荀林父率軍討伐赤狄並獲得大勝,提振了晉軍將士信心。
    正因為伯宗具有常人所不具備的遠見,所以深得晉景公信任。
    公元前586年,梁山發生地震,當時震級非常大,史料記載是梁山崩塌,淤塞黃河。
    這是在晉國發生的地震,而古時,人們對於地震火山之類的自然災難非常重視。
    晉景公非常擔心,他當即便下令召見伯宗,尋求對策。
    史料記載,晉景公派出傳驛專用的輕快傳車,急招伯宗入絳都商議。
    伯宗快馬加鞭往絳都趕,結果在路上與一輛滿載貨物的重車相遇。由於道路狹小,沒法通過,必須要另一車掉頭轉向以讓道。
    但當時兩車互不相讓,那就都堵在路上了。
    伯宗很生氣,畢竟自己是晉國大夫,國君有要事召見,你一輛普通老百姓的車居然敢不避讓?
    他怒斥重車車夫道:“還不讓開!?本官有要事!耽誤了國君大事,你擔待得起嗎?”
    但沒想到那個重車車夫卻道:“小民不敢。但大夫你看,這一路上,您遇到了多少與小人類似的車?很多吧?
    這說明什麽?
    這說明您不巧遇上了交通擁堵問題。與其在與人搶道中浪費時間,您不如另尋快道。
    哪怕,小民現在讓道於您,但您看看後麵的呢?哪怕大家都讓道於您,但您寶貴的時間不是流失了?故小民認為,大夫您掉頭轉向另走他路方為上策。”
    伯宗大吃一驚,這車夫講得有道理啊,自己的傳車輕巧,對方的是重車,調頭轉彎都難。
    況且,一個普通老百姓居然能夠對著自己這樣的高官大夫不卑不亢,還非常理智地提醒自己如何才能盡快趕到都城,這是一位高人呐。
    於是,伯宗向車夫深施一禮,道:“承蒙教誨,在下有禮了。對了,請問您是哪兒人氏?”
    車夫忙還禮道:“報告大夫,小民就是絳都人。”
    伯宗又問:“那現在絳都什麽情況啊?”
    車夫說:“梁山崩塌,聽說國君召賢大夫伯宗回去商議對策。”
    伯宗聽車夫提到了自己,更來了興趣。他又問道:“那你認為伯宗大夫應該怎麽建議國君呢?”
    車夫哈哈一笑道:“山有腐朽,所以崩塌,這是自然現象。伯宗大夫哪需要提出什麽好建議啊?
    一切都是有法度的,如山崩河竭一旦發生,那國君就得依禮依法離開寢宮,赴太廟祭祀。
    此外,國君應節約用度,輕車減從,救濟百姓,撤除樂器,取消用兵。
    這都是已經既定的,曆來都是這樣在做的,何必再商議什麽對策?
    所以就算伯宗再有才德,他回去還能向國君建議什麽新鮮的東西呢?”
    伯宗無限感慨,他更覺得這個車夫一定是隱居民間的人才,執意要邀請他一同去見國君,有意推薦車夫出仕。
    但車夫不同意,他淡淡一笑道:“大夫您看,這滿滿一車貨物,小民走了誰來管接下來的事?每個人都有他的職責,大夫還是不要勉強了。”
    伯宗感慨一陣後,按車夫所言後來另尋捷徑到了絳都,將車夫說的這套話統統轉述給了晉景公。
    晉景公恍然大悟,這不就是遇事別慌張麽?
    一切皆有法度,作為國君,嚴格依法依禮去做即可。
    晉景公十分信任伯宗,有意提拔他,給予他帶兵立功的機會。
    公元前585年,由於宋國沒有參加晉國主導的蟲牢之盟,晉景公糾集了衛國、鄭國以及部分狄人討伐宋國。
    這次伐宋,正是伯宗為統帥、大夫夏陽說為副將。
    晉軍進入衛國境內的鍼地時,副將夏陽說見衛軍根本沒有防備,便心癢起來,他建議伯宗襲擊衛國。
    夏陽說的理由非常好笑:“雖然不一定能攻克衛國,但如果我們襲擊衛國,一定能夠多抓一些俘虜回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個夏陽說後來也沒見諸於史料,估計這算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在春秋舞台上的表演了。
    毛想想好了,這種水平的人在晉國能夠長久麽?衛國是誰?是你晉國的盟國啊。
    這次出征的目的是誰?
    是宋國啊。你夏陽說腦子進水了?居然為了抓俘虜襲擊自己的盟國?
    所以伯宗當時便嚴詞拒絕道:“胡說!衛國因為相信晉國,所以軍隊駐紮在他們郊外而不加防守。如果襲擊他們,這是丟棄信用。
    多抓了衛國俘虜有個毛用?你令我們晉國失去信義,以後國君還能夠拿什麽去獲得列國諸侯的擁護?”
    可以說,如果不出意外,伯宗應該很快位列晉國卿級班子,他已經得到了晉景公的全麵信任。
    連伯宗也都認為自己將很快得到提拔,不免有些得意起來。這讓一個女人很擔心,她正是伯宗之妻。
    史料記載,伯宗之妻是一位仕智女性,她見伯宗常常直言不諱,盛氣淩人,經常提醒伯宗:
    “小偷憎惡主人,百姓討厭官員。有人喜歡好人,也有人憎恨妒忌好人。
    你這樣直言不諱,小人不會喜歡你,你小心若禍上身啊。”
    此等良言,伯宗聽了嗎?
    聽了,但東邊耳朵一進去立馬從西邊耳朵出來。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伯宗仍舊我行我素。
    有一次,伯宗回到家,麵帶喜色。
    伯妻問道:“夫君今天為何這麽高興?”
    伯宗得意道:“今天,我在朝堂發表意見,很多大夫都讚歎為夫說有想當年陽子風範。”
    伯宗嘴裏的陽子,即曾經的晉國太傅、大夫陽處父,以智計雄辨著稱,但華而不實。
    後來,陽處父因建議晉襄公更任中軍將,從而得罪了先氏家族,結果被先氏家族派人刺殺身亡。
    伯妻憂慮道:“能夠長出長米的穀子外觀並不漂亮,有用的話哪裏用得著修飾。
    想當年,陽子華而不實,言而無謀,結果禍及自身。夫君何喜之有啊?”
    伯宗不服氣道:“你不相信?好吧,那我安排一場宴席,邀請幾位大夫來家喝酒,你就在一旁聽聽,看看你夫君的真本事。”
    伯妻歎了口氣,無奈道:“好。”
    於是,伯妻為伯宗準備了一場宴席,伯宗邀請了幾位晉國賢大夫來家裏喝酒。
    席上,伯宗與同僚們圍繞著國際國內大事高談闊論,還引經據典,許多見解獨到有理,且語言幽默風趣,眾皆歎服。
    宴後,伯宗頗為自得,問伯妻道:“怎麽樣?”
    伯妻道:“確實,各位大夫才學不及夫君您。但是,夫君應該知道,現在朝中權貴當道,百姓意見很大,國家處於多事之秋,不知何時危險就會降臨。
    夫君您性格耿直,總是直言傷人,妾擔心難免遭殃。
    請夫君考慮考慮後路吧,至少要多結交賢大夫,將我們兒子州犁托付給他們吧。”
    伯宗聽後雖然不悅,但伯妻之言確為金玉良言。於是,伯宗努力有意結交晉國賢大夫,如與後來晉國著名上大夫、政治家、外交家叔向交好。
    叔向,也是我們這部書裏要重點推出的一位晉國牛人,以後會講到。
    後來,伯宗攤上大事被滅族,正是在叔向的幫助下,其子伯州犁得以逃至楚國,算是為伯氏家族存續了血脈。
    伯宗之妻,並未在曆史上留下其名字,但正因為這段勸夫之言,使她獲得了仁智女性的美名,被西漢的劉向編於其經典名著《列女傳》。
    喜歡春秋晉國風雲請大家收藏:()春秋晉國風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