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範氏爭和氏之地
字數:6241 加入書籤
不管如何,此時的晉國中軍將範匄可謂是春風得意。滅了欒氏家族後,範氏家族在晉國的地位已經是絕對的高不可攀了,家族勢力之強大更是令全晉國人不敢仰視。
晉國各大家族,如荀氏家族、程氏家族、智氏家族和中行氏家族,那都緊緊追隨著自己範氏家族。
連同為晉國卿級班子的韓氏家族、趙氏家族和魏氏家族,此時表現得都相當低調。
其他各大家族那就不要說了,誰都擔心著,何時會攤上一個與欒氏家族有關係的罪名。
範氏家族權勢熏天,當然得忘乎所以一把,不趁這個時候為範氏家族多謀點利益,那真對不起這熏天的權勢了。
對於公卿大夫家族來講,土地是永遠的利益。想當年,範匄雖然主動放棄了州縣之地,但對於認為是自家的土地,那是一寸也不相讓的。
現在,範氏家族看上的,是和氏家族的土地。
當然,範匄不可能腆著臉去明著搶和氏家族的土地,他抓住的是兩家的土地糾紛問題。
兩家的土地是相鄰的,範匄父子就挑起了土地矛盾。
那個時候,由於田界不清,範匄認定,你和家在耕種時越了界,將原本屬於範家的土地給劃到和家去了。
和氏家族宗主和大夫非常氣憤,這土地是自己的祖上傳下來的,哪裏肯甘心被你範氏家族搶去?
和大夫逢人便說,隻有你範家這樣的權貴,才敢在耕作時將本屬我們和家的土地給劃了一部分去,哪裏有我們和家敢劃你們範氏的土地之事?
兩家爭論無果。範匄火大了:你和家算老幾?還敢與咱老範家爭田?
範匄決定教訓教訓和氏家族,具體手段就是出兵討伐和氏家族。
堂堂中軍將、執政卿大夫範氏家族居然要攻打一位普通大夫家族,這不是小事。為謹慎起見,範匄覺得應該找人商議一下,把自己的理由給搬得充分一些。
範匄找的人,正是軍尉羊舌赤。
羊舌赤知道這基本可以確定是你範家強要了和家的土地,但他幾年前剛從涉嫌欒氏黨羽中被平反,整個羊舌家族低調得不能再低調了,哪裏敢管這等閑事?
敢管這閑事,那絕對叫攤上大事!
羊舌赤決定動用祖傳的應對之法:一推二拖三抽身。
他對範匄道:“元帥呐,一國之事,分對外之軍事,對內之政事。下官是負責對外軍事的,哪裏敢越權對國內之政事說三道四?
土地之爭,是國之政事,不歸下官管轄。如果元帥有對外軍事行動,那下官一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羊舌赤的意思是軍政有別,咱老羊舌隻管軍事,不管民政,您範元帥還是別來問咱了。
範匄在心裏白了羊舌赤一眼,心道:“你就和稀泥吧。”
看來,問晉國大夫沒有什麽戲,那便問問外國卿大夫吧。
此時,正好是衛國的執政卿大夫孫林父因國內矛盾暫時避到了晉國。孫林父與範匄的個人關係一向交好。
範匄便問孫林父關於範氏家族與和氏家族爭田之事,想聽聽孫林父的意見。
孫林父是衛國政壇上的老油條了,這是一個政壇超級高手,處事何等小心謹慎,哪肯隨便介入晉國這樣超級大國的內部權力鬥爭?
所以,孫林父也決定動用祖傳的應對之法:一推二拖三抽身。
孫林父也不想發表什麽意見,晉國中軍將範匄那裏必須要有個交代。於是,孫林父對範匄道:“元帥呐,我僅僅是一個客居晉國的外國人,實在不能對你們晉國的事說三道四,所以您來問我,那是問錯人了哦。”
這叫什麽?這叫內外有別。
範匄心道,看來,問外國佬也沒有結果。那還是多征求一下國內那些賢大夫們的意見吧。
於是,範匄去問大夫張孟。
張孟皺了皺眉道:“元帥呐,下官隻是在軍事上輔佐您,這事不是軍事問題,所以您問下官,那是白問了。”
範匄一想,是啊,自己怎麽老是去問那些個管軍事的大夫啊。那就問幾位管內政的大夫吧。
範匄去找老大夫祁奚,將事情說了一遍。祁奚道:“元帥呐,下官的職責是讓公族恭敬,公室公正,政事正當,大夫清廉。
但這是公事,但現在您問我的是私事,公私不分。下官不敢發表意見啊。就算下官根據職責發表了意見,您也隻會是表麵上聽從,內心卻可能要埋怨下官。所以,下官就不發表意見了吧。”
這叫什麽?這叫公私有別。
範匄硬著頭皮去找大夫籍偃,籍偃卻道:“元帥,下官是輔助張孟執掌刑法的,根據規定要直接聽從他的命令。
現在是您直接命令下官,下官如果執行了您的命令,那便是不忠於職守。作為臣子不忠於職守,也就是違反了您作為執政的中軍將的命令。所以,您還是別問下官了。”
這叫什麽?這叫上下有別。
範匄再去找了大夫羊舌鮒,想聽聽羊舌鮒的意見,誰知羊舌鮒張口就道:“元帥啊,意見是沒法發表的,但下官肯定會聽從您的命令。要不,下官去替元帥您去殺了和大夫?”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範匄心道,你這不是愣頭青嗎。
範匄頭來大了,他就不相信了,難道為了這區區一個田界的問題,自己就得不到支持了?
堂堂中軍將有了難題,當然也不乏有主動來關心的人。於是,享名全世界的晉國賢臣、太傅羊舌肸主動來幫助範匄排憂解難了。
羊舌肸對範匄道:“聽說元帥與和大夫因為田界一事產生了糾紛,問遍了大夫們都沒有一個結果,下官建議元帥去谘詢一下訾祏吧。
訾祏正直且博學,正直就能客觀公正,明辨是非;博學就能上下比較,考慮全麵。而且,訾祏又是元帥您的老家臣。
下官聽說國家有事,一定要遵循規矩,還要谘詢長者,然後才能行動。”
範匄想想有理,便欲去找訾祏。此時,司馬女侯也來對範匄道:“聽說元帥您對和大夫很生氣,下官不相信居然有這回事。
因為您作為中軍將,晉國執政正卿,憂慮的應該是諸侯們對晉國是否有二心,而不是憂慮和大夫這樣的賢人啊。”
接下來是軍尉祁午,祁午對範匄道:“元帥啊,晉國是諸侯盟主,您是執政的中軍將。如果您能夠平定諸侯,使諸侯歸順聽從我們晉國的命令,那晉國還有誰不聽從您,又豈止是區區一個和大夫呢?
下官建議您要與和大夫和好,用您的大德來平息這點點小怨吧。”
最後,範匄去找叔向推薦的訾祏征求意見。
訾祏對範匄道:“元帥,臣聽說,曾經隰叔子逃難到了晉國,他的兒子士蔿負責法典,整肅朝政,朝廷官員無一奸佞。
士蔿後來當了司空,治理國家,國家可謂是蒸蒸日上,士氏家族因此而得以興盛。
士氏家族傳到士會時,士會忠心輔佐先君文公、襄公稱霸,諸侯沒有二心。士會後來入卿又輔佐先君成公、景公,整肅軍隊,軍紀嚴明。
後來士會又擔任了先君景公的太傅,他端正刑法,修訂法規,訓導百姓,百姓服從,先君欣賞,賞賜隨、範二邑。士氏家族從此更加興盛,因此才有了士氏家族旁枝範氏家族的興起。
士氏家族到了您父親士燮時,士燮更是忠君為國。他實現了晉楚和解,促進了中原諸侯友誼,使各國沒有嫌隙,先君封郇、櫟二邑予以褒揚。
現在是元帥您擔任了中軍將,您的功德絲毫不亞於您的先祖。如今的晉國,朝中沒有奸詐官吏,國內沒有邪惡百姓,四方周鄰沒有災害,晉國無外患內憂。
這正是元帥您在三代先輩的功績基作出,為晉國也為您範氏家族作出的重大貢獻。
如今國家太平無事,您卻怨恨和大夫,這會不會與您的德行相悖呢?您又憑什麽去獲得國君的恩賜,更好地治理國事呢?”
範匄聽後如夢初醒,對訾祏深施一禮,讚歎道:“聽了您的話,我知道該怎麽做了。”
最終的結果是,範匄主動讓步,非但不再謀求讓和大夫的土地,反而將兩家原來有糾紛的田界處的土地,都讓給了和大夫。
這算是範匄的一樁美談了,我們講過也就過去了。但不想放過的,是裏麵提到過的一些大夫,如大夫張孟。
努力弄清姓氏的淵源,是筆者寫作的一個方向。在這裏,我們已經不止一次提到晉國的張氏的,如這裏的大夫張孟,以及前麵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在楚軍麵前敢於單車挑戰並一舉俘虜楚兵的大夫張骼。
據說,張氏出自姬姓,其得姓始祖為黃帝的一個孫輩,少昊青陽氏第五子,名揮。有一天,他夜觀星空,發現排列成一張弓形狀的弧星,受啟發而發明了弓,並因此從此被任命為弓正。
弓正負責主祀弧星,日常工作是張羅捕禽獵獸之事,被黃帝賜以張氏,人稱張揮。這便是張姓的得姓始祖。
到了周宣王時期,大周王朝出了一位賢大夫張仲,被任命為周朝卿士,與尹吉甫共同輔佐天子,以孝友著稱於世,為大周王朝“宣王中興”作出了傑出貢獻,被認為是有史可考的張氏公認先祖。
但晉國的張氏,與張姓得姓始祖張揮、公認先祖張仲幾乎沒有任何關係。晉國張氏,源於晉國公族之姓姬姓。
晉國始唐叔虞之子公子良被封於唐國解地,即今山西解縣,以封邑為氏,人稱解良。
晉文公時代,解良有一個後代就叫解張,字張侯,此時的解良已經淪落為士人了。據說,晉文公奪得晉國國君之位後,封賞有功人士,而追隨晉文公十九年且為晉文公割股啖君的大夫介子推卻未被封賞,此事被解張知道後,解張為介子推抱不平。
據說,解張專門寫了封信,因為沒法送到晉文公案頭,就將信掛在城牆上。晉文公知道後,命人取信來看,這才知道自己在封賞功臣時漏掉了介子推。
由於介子推已經隱入山林,晉文公於是下令尋找介子推,並因此而重賞解張,封解張為大夫。
從此,解張後人就以其字為氏,這便是晉國張氏的淵源。
晉國張氏家族頻頻亮相於春秋後期,除前麵講過的大夫張骼外,還有晉國中軍司馬張孟。
張孟,即張老,姬姓,張氏,名老,字孟。早在晉悼公時期就亮相晉國政壇。這一次,範匄就找了張孟。
當然,張孟以後,接任其中軍司馬之職的,是其子張君臣,以賢能著稱。
此外,張氏家族的張骼和張趯也被世人認為是賢大夫。到後來,晉國還出了個範氏家臣張柳朔、趙氏家臣張孟談等英傑之士。
到了戰國時期,留名曆史的張氏牛人就更多了,秦國張儀、張唐、張若,魏國張旄、張倚、張醜、張倚等,韓國張去疾、張譴、張開地、張平、張良,楚國張醜、張旄,齊國張醜、張丐,燕國魁,宋國張匄、張白蔑,魯國張毅,中山國張登等等,名人傑士層出不窮。
張氏家族,給你一個大大的讚。提醒張姓的朋友,務必對這些先輩保持足夠的敬重哦。
喜歡春秋晉國風雲請大家收藏:()春秋晉國風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