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第二次弭兵會盟1)

字數:4130   加入書籤

A+A-


    前中軍將範匄曾經答應過鄭國,減免鄭國每年向晉國的貢賦,但隻減免鄭國一家,那其他諸侯肯定是有意見的。
    是的,作為諸侯聯盟盟主,你的政策不公平,那就會犯眾怒。趙武對此相當重視。
    公元前548年,晉國中軍將趙武下令,各國均減少向晉國的貢賦,各國來往,重視禮儀而輕貢賦。
    之所以這樣做,不是說趙武在內心要把晉國的利益給出賣了,他必須要為自己理想中的世界和平營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
    趙武看了看攤在桌上的羊皮世界地圖,齊國、魯國、衛國、鄭國、宋國、曹國、邾國、滕國、小邾國、莒國等國家,如今堅定地擁護著晉國政策。
    連傳統世仇秦國,也表達了願意與晉國和好的意見。許國、陳國、蔡國、唐國等列國諸侯,那都是楚國的小弟。隻要楚國答應了,那一切都好辦了。
    至於東南方向的吳國、越國等地,那不是傳統的中原諸侯,先不去管了吧。
    但是,關於世界和平,天知道楚國人是怎麽想的呢?
    趙武背著手,在房裏踱了幾步,他想到了魯國上卿叔孫豹。
    這是一位值得自己尊重的魯國大夫,趙武在自己主導的那次重丘之盟中,就積極結交這位魯國賢大夫,與他作了長談。
    當時,叔孫豹對趙武道:“元帥,您的理想令人動容。如今,王室衰落,禮崩樂壞,四方蠻夷蠢蠢欲動,各國諸侯已經厭倦了互相攻伐。
    各國諸侯也唯有依靠貴國才算有了安定,這都是托貴國的福。如果元帥能夠推動實現真正的和平,那當然是功德無量了。
    我聽說,宋國卿大夫、左師向戌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賢人,他一直在研究宋國先賢華元大夫的那次弭兵會盟為何最後失敗。
    據了解,向戌與各國執政大夫交往都密切,甚至與楚國令尹屈建都有深交,元帥何不找他商議呢?”
    趙武大喜,立即采納了叔孫豹的意見。
    他知道,世界和平,晉國和楚國是真正的主角,不能由誰來主導這項重要工作。
    周天子雖然願意,但周天子的影響力實在太弱了。屆時可以由周天子出麵,但具體實施計劃,周王室是難以參與落實的。
    唯有宋國,這個世界上爵位最高的老牌中原諸侯,自從虢國、虞國被晉國所滅後,宋國是列國諸侯中目前唯一的公爵大國了。
    爵位高地位高,身份特殊,再加上第一次弭兵會盟正是宋國主持的,那這一次,就讓宋國人來繼續成就這段偉大的曆史吧。
    趙武專門派人請來了宋國卿大夫、左師向戌。
    向戌非常感動,這些年,夾在楚晉爭霸中間的宋國和鄭國實在是受不了了。宋國和鄭國幾乎天天都在盼望著晉國和楚國這兩位老大能夠真正坐下來談,談出一個真正的世界和平。
    不能再打仗了,列國諸侯都累了。向戌對趙武道:“元帥高義大德,我雖不才,但願為元帥之願而四處奔波!”
    曆史記住了這位宋國大夫,向戌,一位憂國憂民兼憂天下黎民百姓的好大夫。
    自與趙武就如何實現世界真正和平商談後,向戌全身心撲在了這項艱巨而又偉大的事業上。
    向戌回國後,向宋國國君宋平公匯報了相關情況。
    宋平公大喜,立即委派向戌全權負責弭兵事項:“大夫盡管去忙吧,你手頭的工作都交接掉,如能實現真正的弭兵,那是宋國之福,也是中原之福,是天下蒼生之福啊。”
    向戌領命,首站便到了楚國。
    楚國令尹屈建熱情接待了向戌,向戌開門見山,直接提出了希望晉楚兩國放下刀兵和平共處的意見。
    “感謝向左師,敝國上下也不想打仗。人民需要休養生息,寡君也是熱愛和平的。但是,晉國的意見呢?
    關鍵是晉國,希望大夫還是去做做晉國的思想工作吧。敝國,隨時可以簽訂和平條約。”屈建非常幹脆。
    其實對楚國來講,實在太需要與晉國的和平了。隻要與晉國實現和平,那便相當於與整個中原諸侯列國都和平了,楚國方可騰出手來對付可惡的吳國佬。
    自從屈巫臣叛逃至晉國,受晉國委派遠赴吳國,並促成成晉吳聯盟的局麵後,長期以來,楚國深受吳國的侵擾。
    但楚國又不敢全力討伐吳國,主要原因也就是擔心兩線作戰。一旦楚國進攻吳國,晉國聯合中原諸侯侵犯,那楚國腹背受敵,怎麽吃得消?
    楚國的幹脆出乎向戌的意料,出使楚國之順利,簡直令向戌不敢相信。他也終於明白,在中原諸侯眼裏好戰的楚國人,其實也迫切呼喚著和平。
    離開楚國後,向戌馬不停蹄,花了幾個月時間,不辭辛苦奔波於各諸侯國。
    向戌笑了,他對屈建道:“不瞞令尹,這正是晉國的意思。”
    好消息一個又一個帶到趙武這裏,趙武心潮澎湃,他相信自己的世界和平夢一定能夠實現。
    現在,隻剩下一個問題了,那便是齊國的態度相當堅決:弭兵?怎麽可能?齊國大夫烏餘的事越鬧越大,這事得有個說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烏餘的事?趙武很快明白了。
    這個烏餘,本就是齊國一個大夫,在齊國支持欒盈起兵造反並出兵進攻晉國中,烏餘與齊國國君齊莊公的政見完全不同,他不同意齊國趁人之危進攻晉國。
    最後,齊莊公武裝幹涉晉國內政以失敗告終,這位烏餘大夫又牢騷滿腹起來。這使得當時的齊國國君齊莊公火大了,立即對烏餘實施了嚴厲的製裁。
    誰料這個烏餘也是一個有個性的主,既然你國君無法無天,那老子幹脆就不伺候了!
    烏餘一怒之下,於公元前548年幹脆帶著自己的封邑與族人投降了晉國。
    我們在講齊國時,講過紀國國君的弟弟帶著自己的封邑投降了齊國,前麵提到過的衛國大夫孫林父也帶著自己的封邑戚邑投降了晉國。
    現在又講到齊國大夫烏餘也帶著自己的封邑投降晉國,貌似類似這樣的事非常普遍。其實,在春秋時期,這種情況是很罕見的。
    大周王朝實施分封製的先期,列國諸侯也考慮到國內大夫帶著族人封邑投降敵國的隱患,所以當時一條規定便是“大夫無外交”。
    大夫無外交,即擁有封邑的一國大夫,未經國君同意,不能私自去外國,不能私自結交他國大夫。
    但現在呢?我們不但看到列國諸侯那些牛氣衝天的大夫們互相有往來,有的甚至還成了好朋友,如吳國的季劄,魯國的叔孫豹,齊國的晏嬰,晉國的趙武、韓起、叔向等人,鄭國的子產,宋國的向戌,楚國的屈建等等。
    這些春秋列國諸侯的牛人們之所以譽滿春秋江湖,正是因為互相欣賞,口口相傳,惺惺相惜。
    也就是說,春秋到了這個時候,君權已經是大幅度消弱了。最早的製度設計,為避免大夫帶著族人封邑投降外國的“大夫無外交”規定,完全成了空紙一文。
    對列國諸侯的卿大夫們來講,什麽大夫無外交,天大地大,理想主義最大,對自己有利最大。自己有封邑有族人,想去哪裏便去哪裏。
    於是,對自己國君不滿的卿大夫帶著封邑和族人投靠他國的現象,就開始成了普遍現象。
    喜歡春秋晉國風雲請大家收藏:()春秋晉國風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