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諷籍談數典忘祖
字數:3148 加入書籤
其實,羊舌氏家族也好,還是其他各卿大夫家族也好,隨著曆史車輪滾滾向前,終歸是要走向沒落的,我們無需遺憾,這是曆史必然。
公元前527年12月,周景王之母穆後去世。王太後去世,那是一件大事,根據規定,各諸侯國都要派出卿大夫去周王室參加葬禮。
晉國派出的是下軍佐智躒以及掌管典籍的籍談。
籍談,前上軍司馬籍偃之子。晉國的籍氏家族,起源於晉國公室。晉國先君晉穆侯有一個孫子名黶,排行老大,故人稱伯黶。又因為是晉侯之孫,所以也稱公孫伯黶,史書一般作孫伯黶。
孫伯黶曾經擔任過晉國卿大夫,與當時跑到晉國的周太史辛有次子董一起負責掌管典籍,故以其職務為氏,這便是晉國籍氏淵源。
籍談也算是當時晉國知識相當淵博的人了,所以這次被選中,作為智躒的副使赴周王室參加喪禮。
令天子周景王失望的是,其他諸侯來周王室辦事,或多或少都帶點禮物來。但晉國的中原諸侯聯盟盟主當久了,隻習慣於人家送禮物給自己,未養成自己拜訪應送禮給人家的習慣。
周景王心裏有氣。王太後的喪禮按部就班進行完畢後,周景王依禮設宴招待各國使臣。
周景王這次宴會安排得非常有喻義,他特意使用了魯國進貢來的壺盛酒,用鄭國進貢來的爵作酒杯,宴會時使用宋國贈送來的樂器,反正將列國諸侯送來東西送,能用上的都用上了。
大家一邊喝著酒,一邊聽著音樂,冷不防周景王對最前麵的智躒道:“予一人很是納悶,各國都有禮器進貢王室,為何偏偏晉國卻一直沒有?”
此言一出,所有參加宴會的各國使臣們均大吃一驚,然後大家頓時明白了:難怪天子不斷介紹這些寶器來曆,天子原來是在諷刺晉國啊。
晉國代表智躒愣在那裏,尷尬不已,心道都怪自己,來的時候沒考慮過這一層,不然隨便拿點東西送送天子,也便沒今天這場尷尬了。
晉國副使籍談見自家領導智躒呆在那裏說不出話來,心道你天子也太不是東西了,怎麽就向一個少年發問如此令人尷尬的問題?
智躒當時非常年輕,不過十七八歲,父親智盈英年早逝,智躒算是接父親的班,勉強進的晉國卿級班子。
籍談見天子責怪晉國,智躒又不敢應答,他當然得為晉國顏麵而出頭了。
籍談站起身來,向天子行了一禮後道:“陛下,這個真的還不能怪晉國。諸侯受封之時,天子都有明德之器相贈,用以安撫國家。依禮,諸侯朝見天子,當然得進貢相應禮器。”
“想當年,叔虞受封於唐,但天子卻未贈明器。且晉國受封於戎狄之地,處深山老林,遠離王室,天子威信難以達到敝國。”
“為拱衛大周王室,晉國幾乎把一切都用於與戎狄打交道中,哪裏有空置辦禮器?故晉國並非是故意不向王室進貢禮器,而是依禮而為。”
列國使臣聽著便想笑,你晉國堂堂超級大國,中原諸侯聯盟盟主,來天子王室這裏哭窮麽?唉,晉國算是到頭了,太蠻橫,明明失了禮卻不認錯。
還有,你這個籍談,無非是晉國區區一介大夫,在天子麵前居然敢說出這樣的話來。還不是你晉國自國君至六卿甚至到大夫及小吏,平素驕橫慣了之故啊。
周景王聽籍談這番論調,心頭立即竄起萬把頭羊駝。但自己畢竟是堂堂天子,得有氣度,且晉國也不能隨便得罪。
於是,周景王強按住心頭之火,對籍談冷冷道:“你說什麽?天子卻未贈明器?想當年,成王分封其同母兄弟唐叔虞於唐,將密須之鼓、大輅之車和闕鞏之甲都賞賜給了他,這是有典籍明確記錄的。”
“要知道,密須之鼓和大輅之車,是文王用於檢閱軍隊所用。闕鞏之甲,是武王攻克商朝時曾穿過的鎧甲。”
“這都是當時王室的鎮國之寶,天子卻賞賜給了唐叔虞。除了你晉國外,列國諸侯誰曾有過此等恩賜?”
“唐叔虞接受了這些明德之器,用於整肅軍隊,威服戎狄,履行拱衛王室之職。”
“到後來,晉先君文公更是接受了先王襄王所賜的戰車大輅、戎輅、斧鉞、香酒、彤弓等等明德之器,還有王賜甲士,以用於晉國保有南陽之地,安撫民眾,征伐戎狄蠻夷。”
“這些,難道不是天子給你們晉國的賞賜麽?難道你們晉國都沒有記錄在典籍中麽?”
“有了功勳而不忘廢棄,有了功勞而記載於典籍。以土田以奉之,以禮器以撫之,以車馬服飾彰之,以旌旗顯之,從而子孫世代不忘記,這叫福佑。”
“而你們晉國居然沒有把這種福佑記載下來,予一人實在是感到不可思議。”
“還有,予一人也知道你籍談是怎麽來的。你的高祖孫伯黶,曾經掌管晉國典籍,以正卿的身份主持國家大事,這才有了晉國你們籍氏家族。”
“你們籍氏家族一直掌管晉國典籍,直到太史辛有次子董到了晉國,你們晉國這才以董氏為史官。但不管如何,你籍談作為晉國史官的後代,難道可以忘了祖上?”
這個周景王,看來平時書確實讀了不少。這一套下來,令籍談張口結舌,根本無法應對。列國使臣均在心中暗暗叫好,為天子周景王點了無數個讚。
這些年,大家都對晉國很有意見,上次見到晉國人被懟得無話可說的,還是那位鄭國執政大夫子產,在平丘之會上為減免貢賦而舌戰晉國群臣,無人可駁。
這一次,大家又見到了晉國人被天子一通話給批得無地自容!真是大快人心啊。
宴會結束後,周景王歎了口氣,對近侍憤憤道:“這個籍談,能舉典故卻忘記祖宗,予一人擔心其後代要沒落了。”
這便是成語“數典忘祖”的典故。
喜歡春秋晉國風雲請大家收藏:()春秋晉國風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