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四章 密林跟蹤
字數:4566 加入書籤
葉好的心情依舊很不好,“臨來時曾惡補了不少相關知識,盡管使我對這個國家的印象更見鄙夷,但也絕沒想到,身臨其境後惡感有增無減。我就不明白了,曆史和華夏一樣久遠綿長,為何十幾億人治理不了一個國家,她的文化底蘊和文明傳承都到了哪裏去了?”
太平王搖了搖頭,“恒河平原在曆史上一直是這裏的中心地帶,是其連續幾個文明的搖籃。但你看這裏的現在,多數原有自然植被已從整個恒河流域消失,恒河地區曾經森林密布,可在當地獵到野象、水牛、野牛、犀、獅和虎,如今除了鹿、野豬和野貓以及狼、胡狼和狐之外,野生動物絕無僅有。這裏麵有部分土地被強化耕種,以滿足總是在增長中的人口的需要,但更多的是長期受積水、汙漬浸泡,水草茂密的泥濘地區,湖泊變得越來越淺,大量腐爛的殘體,不斷在湖底堆積,原來水麵寬廣的湖泊就變成淺水汪汪、水草叢生的沼澤了。”
“這是大自然的懲罰麽?”
“你們道教崇尚自然,我們佛教更注重生態關懷,實際上也有異曲同工之處。正像道教崇尚青蓮,儒家崇尚白蓮,佛教崇尚金蓮,都是蓮花,隻是顏色不同而已!蓮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三教的修行者,於五濁惡世而不染卓,曆練成就。單高尚品格需要清正廉潔,也表喻佛菩薩在生死煩惱中出生,又從生死煩惱中開脫,但清正廉潔或生出開脫已經在阿三人的社會中凋零了,沒有了報身佛所居之淨土,何來的高尚品格。眾生行為混亂,做人處事都沒有章法,亂做一通,與你嘴裏所講的大自然的懲罰何其的相似!”
“這個世界雖然眾苦煎迫,但是阿三人生活在其中,隻要還有適合的淨土就還有能力忍受。可隨著人心越來越凶惡,道德越來越淺薄,因此每一百年就減少一歲,直減到三十歲時有饑饉之災,減到二十歲時有疾疫之災,減到十歲時有刀兵之災,而此方世界眾生無不受害,是不是就為劫濁的到來?”
“眾生因為知見不正,煩惱覆心,因此不懂修善去惡,不畏惡業果報,以致福報漸衰,苦報漸增。舍利弗曾不解的問佛陀:為什麽諸佛國土都清淨無比,唯獨佛陀您所教化的國土卻是如此的汙濁肮髒呢?釋迦牟尼佛即以腳趾一按,霎時日月四洲、金河茂樹、繁花秀草,齊現眼前。他說:這才是我的世界,你所看到濁穢不堪的國度,那是眾生業力所現。由此我有了種預感,那座佛陀山極有可能就是為了救度此界眾生,才示現這個娑婆世界的。”
“但願吧,隻是五濁就是阿三國現在的社會現象,時代不好是一種共業,於是就要轉共業,大家齊心都朝好的方向去想,朝清淨的方向去做。所以這個世界會不會轉變,隻要看眾生的心有沒有轉變就知道了,轉向善就會變善,轉向惡就會變惡。我不認為僅憑佛陀山不足以請到菩薩來住世,投身到我們腳下的這個世界,但你們大乘教係就有這個能力,那爛陀寺的教義再行覆蓋這一方地界,才是唯一的解救方式!”
“清淨國土、莊嚴刹土,也就是清淨功德所在的莊嚴的處所。對,小師弟,你的話讓我茅塞頓開!諸佛菩薩為度化一切眾生,在因地發廣大本願力所成就者,因為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因此也就有十方無量的淨土。而釋迦牟尼佛的示現成道,偉大的本願就是在於淨化人間,期將娑婆穢土轉化為清淨國土,這也是屬於淨土思想的範疇。淨土思想在現世人間中,具有積極的意義與價值,也是修行的重要法門。弘揚彌陀思想,推崇曆代高僧大德的弘揚,隻有大力弘揚諸經萬論,導歸極樂,彌陀淨土在此方範圍內才能得到了大麵積的傳播,對淨化阿三國現代社會風氣才會有顯著的效果。”
“所以老師兄,我以為那座佛土山上會有你需要的東西,或者說得以成就那爛陀寺聲勢再起的複興機緣,那怕僅是一個小小的方向引導,就能令那爛陀寺受益無窮!”
“我倒希望是修學法門,相關經典能給予信徒們以信心,融於生活之中,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淨念相繼是基本修行方式。或許應該是淨土思想吧,它能包含了許多積極行善的因素,因此對促進社會的和諧,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一股微風吹來,葉好聞到了更多難聞的氣味,他皺著眉頭拉起太平王遠遠離開了原地,找到一處不見水漬的幹燥之地,才算是勉強擺脫了各式臭熏的繚繞,兩個人就很快地進入了修煉狀態。
直到天色蒙蒙亮,正值日出東方,在遙遠的碧波藍天上,環繞著一層又一層的金光。
先是厚重的白雲鑲上一道一道的金縷邊絲,接著是太陽迫不及待的鑽了雲層。尾隨而來的是萬丈光芒撒向大地,撒向一二人身前數百米處的那片熱帶叢林裏。
二人對視一眼,眼神再也不複之前的那種陰霾頻閃,各自踏上飛劍,心情很是愉悅的一頭鑽入還被濃霧籠罩著的雨林深處。
待到上空日頭已成一團火人,林間的濃霧也已散盡,撲鼻而來的是一陣陣芬芳,這是叢林中的甘露,隱帶著些許甜絲絲的味道。
林中的空氣是香甜的、清新的,繼而顯現在眼前的是一棵棵蒼老粗壯的參天大樹,繁盛的枝條葉子相互抵觸著粗大的擁腫的根則浮現在地麵上,根與根之間鏈接著,似乎在手拉著手表示熱烈歡迎這兩位遠方而來的客人。
若是尋常人,穿越在澤深林密的原始森林,在無向導的情況下,冒然的走進雨林的深處,就會在這樣艱險無比的叢林之中很容易的迷失了方向感。
森林中根本沒有路,沒有太陽,沒有幹燥的土地,也不能有片刻的休息,因為密集的叢林中到處都是螞蟥,有的就是穿行在森林的喘息之聲。
但他二人高高穿行在離地十幾米的半空當中,緊貼著樹冠輾轉繞行,並不急於趕路,看不見陽光的陰濕潮熱下麵,有令人目不暇接的雨林資源,還有稍縱就過的野生動物。
原生態環境下的獨樹而成林的壯美景觀,高大的板根植物景致,藤蔓間絞殺形成的自然風景,滴水葉尖凝聚的蝶戀花舞,森林之歌在熱帶雨林中向兩人詮釋著關於雨林的奧秘和自然的法則。
地麵之上,枯枝落葉在林下不斷堆積,好像給地麵蓋了一層很厚的被子,它既能大量積蓄雨水,又可減少土壤蒸發,保持著過度濕潤的狀態。
土壤中大部分的礦物養分被淋失,造成草木死亡,而代之以繁茂的苔蘚植物。
在抵達了某一處有些過於濕潤的地區,雜草大量繁殖,形成厚實的草層,使土壤通氣狀況變壞,碳分逐漸減少,原有植物漸趨衰亡,生長莎草、水蘚等植物。這些喜濕性植物,有很強的蓄水能力,因此更加強了濕潤狀況,草甸沼澤化得以迅速發展。
“應該快到了,我說的是那一片被沼澤圍列的紫檀林。我現在的神識探識力已經達到了八百多米,師兄你的距離有多少?”
聽了以後的問話,太平王的神情顯得很是無奈:“我才到五百米不到。要知道我可是比你的境界還高一個小階位,你分明是在拿言語刺激我心中的不忿。”
“嗬嗬,我又不知道你的探識力有多遠,哪裏來的不良存心?對了,經過了兩處的森林警察設崗處,前方五百多米處已經有了人跡出現,應該是繞過了警察的私自砍伐者或是偷獵人!”
“偷獵人可能性不大,在如此寂靜的雨林間,一聲槍響會傳出幾公裏遠,再說了我們一路上也沒見到過超過了半米的活物!”
“這幾人對此地的環境相當熟悉,七繞八繞的就能避開水草下的極深泥窪,而且好像其中有一名東方人,他們不說話,探聽不到口音!”
“華夏人出現在這裏很正常,檀木的需求量遠超本國人,如果真的是華夏人,這人也不簡單啊,為了點錢甘冒這麽大的風險。”
“有了神識,我們兩人在地麵上行走也要耗費些時間,這些人如此的行進速度,怕是常年混跡在這裏,地形熟悉的出人意料!”
“我們不妨先跟著他們,看看這些人的目的地有什麽重大發現,這麽異常悶熱的天氣裏,是什麽值得他們不惜多繞過了幾公裏,也要堅持下去。”
太平王說這話可是有原因的,此時森林裏的氣溫已經接近攝氏五十度,身上若是沒有真氣護體,汗水早已浸滿了他們的雙眼,全身更會像是被困在烤爐中忍受著煎熬。
白天的沼澤依舊彌散著濃重的濕氣,在偶有的透進日光的照耀下顯得有些飄渺,森林樹木就像被大火燒過,樹木像碳化一樣,沒有一點生機,它們全部依靠印度洋吹來的濕氣維持森林的生長,否則整個森林都會變成沙漠。
“華夏的渡業山同樣是原始森林,極為壯觀的垂直自然景觀和立體氣候,以及鬼斧神工般塑造出的無數雄、奇、險、秀景觀,這裏絕看不到半點。”兩人已經踏上了追蹤的路途上,眼望著滿目荊榛和荒涼蕭條死寂林木,葉好還是忍不住的吐槽。
“有部分氣候的原因,這裏實際上稱不上真正地熱帶雨林,因為一整年的降水量極但更多是因為對於環境保護的不利而造成。像是這樣的看似枯死的碳化樹木,就是因為過多的砍伐,已經不足以抵擋熱氣的逼入,但有沼澤的地方,這種現象會少一些。”
兩人有一句沒一句的交談著,他們前方幾百米出的一行八人,也終於在三個小時後抵近了一個低矮的山丘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