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孫十萬的高光時刻

字數:3990   加入書籤

A+A-


    第372章 孫十萬的高光時刻
    雖然自唐朝開始,皇帝佩戴十二冕旒冠出現的次數越來越少,但是在重要的祭祀場合一定會戴上。
    唯一扯蛋的就是滿清時期,初期的時候還規規矩矩的沿用明製,但是中後期就直接廢除了十二冕旒冠的使用。
    或許是拋棄了幾千年製度的懲罰,這個時期開始清朝也一年不如一年。
    雕像身著的龍袍上雕刻有十二章紋,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都一一雕刻其上。
    這十二章紋象征皇帝的德行與權力,是龍袍上不可缺少的裝飾。
    另外兩座石門之前同樣立著李昇和李璟擺著霸氣姿勢的漢白玉雕像。
    隻不過南唐開國之主李昇是身穿龍袍,一手扶著寶劍挎在腰間,一手伸出食指直指前方。
    身上龍袍的樣式也和孫權身上的完全不一樣,身上繡了八條金龍。
    胸前和胸後各繡有一條神龍,兩個肩膀各繡有一條神龍,兩個膝蓋的前後方各繡有一條神龍。
    這就一共有八條神龍了,可是按照規矩,皇帝身上是九條龍的。
    要是正經的南唐龍袍,有一條神龍是繡在衣襟裏麵的,可是現在情況不一樣啊。
    這是個漢白玉雕塑,也沒辦法把神龍雕刻進石頭衣襟裏麵。
    於是負責雕刻的工匠們機智的把第九條神龍雕刻在了李昇直指前方的手臂上。
    頗有一股言出法隨的氣勢,就連神龍都得聽李昇的話。
    不得不說,這個雕像、這個姿勢牛逼極了。
    李璟的雕像和李昇的雕像差不多,隻不過李璟的雕像寶劍出鞘了,被李璟的右手拿著,劍尖直指前方。
    同樣第九條神龍也出現在李璟的右手臂上。
    看得出來這個李璟肯定沒動腦筋,一點新意都沒有。
    直接把他爹李昇的創意稍微改動了一下就直接拿來用,也不怕後世子孫笑話他。
    你哪怕騎在馬上也行啊!!!
    這樣好歹與孫權和李昇有些不同,最起碼他是騎在馬上的,可是他沒有,沒有任何創新。
    三位皇帝的雕像後麵就是三道石門。
    每一道石門的高度都是標準的漢製九尺,也就是兩米一八高,寬度是漢製的五尺,也就是一米二一寬。
    單單看這三扇石門的尺寸也能知道這一定是三國時期的石門。
    王修緣打開了眼睛的異能,果不其然,三層紫色的光圈加上三層紅色的光圈赫然籠罩在其中一座石門上。
    另外兩扇石門上的光圈顏色是兩層紫色光圈加上六層藍色光圈,光圈的顏色和古墓的時間完全能對得上。
    雖然石門都是三國時期就安裝好的,但是上麵雕刻的內容時間完全不一樣。
    應該是最初專門留下一座空白的石門,等後續安葬進來的皇帝自己選擇圖案進行雕刻吧。
    畢竟這三座石門上雕刻的圖案可不是什麽神龍、鳳凰、麒麟之類的神獸、瑞獸。
    也不是山山水水之類的風景圖案,更不是按照常規雕刻鎮墓獸或者門神之類的圖案。
    這三座石門上的圖案各不相同,但是上麵雕刻的內容無一例外,全部都和門後埋葬的那位皇帝息息相關。
    因為門上雕刻的圖案內容是這位皇帝一生中最高光的時刻。
    更直白一點用現代話來表達的話,石門上雕刻記載的事情,墓主人能拿出來吹幾輩子的牛逼。
    孫權的墓門上雕刻有兩幅組畫。
    左邊的石門上雕刻的是扛著東吳旗幟的騎兵夜間突襲曹營的畫麵。
    一隊東吳的騎兵趁著夜色襲擊了曹操的軍營,給曹操的軍營帶來了巨大的混亂。
    曹操的軍營中在遭遇到襲擊的時候,無數士卒驚慌失措的亂跑,而東吳的騎兵趁亂掩殺的場景。
    右邊的石門上雕刻的是數十艘東吳的小船排列在曹操水軍營寨外的場景。
    曹操的水軍營寨中,無數大型的艦船排列的整整齊齊,岸邊有數不清的曹軍弓箭手不停的朝江中的東吳船隊放箭。
    江中的東吳水船上紮滿了數不清的箭矢。
    而其中一艘掛著東吳旗幟的小船船艙裏,一個頭戴十二冕旒冠、身穿龍袍的男人正在悠閑的飲酒。
    不用想也知道這個頭戴十二冕旒冠、身穿龍袍的男人就是孫權了。
    這個畫麵一看就知道是我們熟悉的草船借箭的場景。
    當王修緣看到這兩幅畫麵的時候立馬就意識到,這兩幅雕刻描繪的是孫權橫江的濡須口之戰。
    濡須口之戰可是孫權親自指揮的輝煌戰役。
    在我們現代人的印象之中,孫權一直都是個不會領兵打仗的水貨,但是卻是一個優秀的君主。
    在真實的曆史中,孫權為了擴張東吳的領土勢力範圍,同時達到削弱曹魏實力的目的。
    他多次派遣東吳大軍去攻打曹操最後無功而返,有時候甚至親自領兵去攻打曹魏。
    而每次派遣的軍隊數量都是十萬人,實際上並沒有這麽多,一般也就四五萬人,這還是算上負責搬運糧草的民夫的數量。
    多的時候算上民夫也就八九萬人,隻是每次對外宣稱是十萬人。
    而真正讓孫權坐實孫十萬這個名頭的是第二次合肥之戰,也就是逍遙津之戰。
    這一次孫權又是號稱率領十萬大軍,還是親自上陣指揮。
    對麵處於防守態勢的曹魏,負責指揮的是張遼,手中隻有七千守軍。
    結果張遼率領八百披甲之士夜襲了正在撤軍的東吳軍隊,把帶著一千多人殿後的孫權殺得丟盔棄甲。
    要不是孫權及時跳過斷橋逃生的話,搞不好真的會被張遼活捉。
    經此一役,孫權這個孫十萬的名頭徹底坐實了,不過同時他還有了另一個外號,叫做合肥戰神。
    實際上孫權就算無功而返也好,指揮戰役失敗也罷。
    敗得最慘、最難看的逍遙津之戰,被張遼殺得丟盔棄甲的這一役也隻是損失了一千多披甲士卒。
    而不是演義中十萬軍隊被殺得全軍覆沒。
    這隻是簡單的民間流傳,實際上孫權還是有一些指揮才能的,起碼氣魄不錯。
    就拿石門上的雕刻的濡須口之戰來說,這是孫權軍事指揮的高光時刻。
    喜歡尋寶全世界從成為億萬富豪開始請大家收藏:()尋寶全世界從成為億萬富豪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