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7章 培養好同誌才是最好的選擇

字數:4486   加入書籤

A+A-


    組織部的檔案櫃前,周誌高正翻著伍中和的最新考核表。
    縣供電局的鑒定意見寫得懇切,“群眾滿意度98”的字樣被紅筆圈出,旁邊還附著張照片,白溪鎮的村民舉著“感謝伍所長”的錦旗,站在剛修好的變壓器旁,笑容在陽光下泛著暖光。
    “周部長,縣政府剛發來請示。”趙立東的皮鞋在地板上擦出輕響,手裏的文件袋上印著“密件”二字,“他們想把白溪鎮供電所列為全縣示範單位,還說伍中和同誌符合破格提拔條件,問能不能調到縣局任副局長。”
    周誌高的指尖在“破格提拔”四個字上停頓片刻。窗外的玉蘭花落了滿地,像鋪了層雪。
    他想起三個月前,趙鐵軍的提拔報告裏也寫著“政績突出”,可那份報告的附件,全是宏達礦業讚助的“先進單位”獎狀。
    “讓他們先別急。”他把考核表放進“重點關注”檔案盒,金屬搭扣合上時發出清脆的響,“伍中和在供電所才幹了半年,腳跟還沒站穩。老百姓的口碑是最好的獎狀,不用急著往履曆上貼金。”
    趙立東的喉結動了動,想說什麽又咽了回去。
    他知道這位組織部長的脾氣,當年在商務部時,就因拒絕給某“關係戶”走後門,跟分管領導紅過臉。
    現在辦公室的牆上還掛著那幅字:“任人唯賢”,筆鋒裏的倔強,和周誌高本人如出一轍。
    走廊裏傳來打印機的嗡鳴。周誌高拿起剛印好的幹部名冊,李固的名字被圈在鄉鎮黨委書記那一欄,這位在長福鎮就跟隨周誌高的同誌,現在正帶著村民種臍橙,去年給村集體創收兩百萬。
    旁邊的劉喜來,同樣是長福鎮周誌高的左右手,這些年曾在信訪局接訪時,能把上訪戶的訴求記滿三個筆記本,連退休老幹部都說“找喜來辦事,比找律師靠譜”。
    “把這兩個人的材料整理一下。”他在名冊上畫了個箭頭,從李固的名字指向“市級後備幹部”一欄,“下個月的鄉鎮換屆,該給他們壓點擔子了。”
    趙立東剛要轉身,又被周誌高叫住。
    “告訴縣政府,別搞特殊關照。”他望著窗外飄落的玉蘭花瓣,聲音輕得像歎息,“伍中和需要的是正常的工作環境,不是頂著我周誌高的名頭搞特殊。”
    “當年在長福鎮,老書記常說,好苗得在野地裏長,溫室裏養不出能扛風雨的樹。”
    縣供電局的電話追到周誌高辦公室時,他正在看李固的扶貧日記。
    某頁寫著“今天給貧困戶送化肥,張大爺非要塞兩個土雞蛋,說比城裏的好吃”,字跡被雨水洇過,卻透著股子實在勁。
    “周部長,是我,馬局長。”電話那頭的聲音帶著刻意的熱絡,“白溪鎮的線路改造工程,我們想追加預算,給他們上智能電網,您看……”
    “預算該怎麽走怎麽走。”周誌高打斷他,指尖在日記上的“土雞蛋”三個字上輕點,“但有一條,不能因為伍中和是我關注的幹部,就搞特殊撥款,別的鄉鎮還等著換變壓器呢,要一碗水端平。”
    掛了電話,他翻開劉喜來的接訪記錄。
    某頁貼著張照片,是位老太太送的錦旗,“為民做主”四個字歪歪扭扭,卻比任何燙金匾額都刺眼。
    旁邊記著處理結果:“協調民政部門,給獨居老人安裝了緊急呼叫器”,日期是去年除夕,墨跡還帶著未幹的暈染。
    “趙部長,通知下去。”周誌高把名冊推過去,鋼筆在李固和劉喜來的名字旁各畫了顆星,“下周到黑州調研,重點看看李固的臍橙基地。”
    “還有,讓劉喜來準備個接訪案例匯報,下個月的幹部培訓班上,給新入職的同誌講講怎麽跟老百姓打交道。”
    暮色漫進辦公室時,周誌高收到劉曉雅發來的照片。
    紀委的同誌正在查封某國企老總辦公室,保險櫃裏的現金堆成小山,旁邊還躺著本房產證,地址在國外某個海濱城市。
    “又一個‘趙鐵軍’。”妻子的消息裏帶著疲憊,“他的提拔報告,當年也是全票通過。”
    周誌高摩挲著手機屏幕,照片裏的現金上印著刺眼的紅色編號,像一串串血色的感歎號。
    他想起今早收到的舉報信,說某縣的財政局長,把扶貧款挪去給兒子買跑車,而這位局長的履曆上,赫然寫著“優秀青年幹部”。
    “晚上回家吃飯嗎?”劉曉雅又發來條消息,後麵跟著個笑臉,“洛汐說要給你講她新學的成語,‘拔苗助長’。”
    周誌高失笑。
    他仿佛看見當初女兒還小的時候,站在客廳中央,小手裏舉著本成語故事,奶聲奶氣地說“爸爸,急於求成會壞事哦”。
    這丫頭,倒把學校教的道理用得活靈活現。
    “晚點回。”他回複道,目光落在“重點關注”檔案盒上。
    裏麵除了伍中和、李固他們,還有厚厚一遝“問題幹部”材料。
    某份懺悔錄裏寫著:“第一次收紅包時,心裏也發慌,可看見別人靠關係步步高升,就覺得自己傻”,字跡被淚水泡得發皺,像張哭花的臉。
    趙立東送進來的夜宵還冒著熱氣。周誌高掰開饅頭,夾了塊鹹菜,這是在長福鎮養成的習慣,那時加班晚了,老書記就用煤爐烤兩個饅頭,就著鹹菜能吃三個。
    現在山珍海味吃得多了,倒覺得這口最踏實。
    “明天把近三年的破格提拔案例全調出來。”他咬了口饅頭,麵香混著鹹菜的鹹,在舌尖漫開,“我要逐份複核,看看有多少是靠真本事,多少是靠歪門邪道。”
    月光爬上檔案櫃時,周誌高還在看材料。李固的臍橙基地照片旁,貼著張村民的感謝信,說“李書記幫我們賣臍橙,自己卻瘦了十斤”。
    劉喜來的接訪記錄裏,夾著片幹枯的花瓣,是上訪老太太送的,說“這是家裏種的,不值錢,就是個心意”。
    這些細碎的物件,比任何華麗的報告都更有分量。
    周誌高突然明白,自己要做的,不是打造什麽“周家班”,而是給這些踏實幹事的人,撐一片幹淨的天空。讓他們不用靠關係,不用走後門,隻要把老百姓的事辦好了,就有奔頭。
    淩晨的露水打濕了窗玻璃。
    周誌高在伍中和的考核表上寫下評語:“戒驕戒躁,再接再厲”。筆尖劃過紙頁的聲音,在寂靜的辦公室裏格外清晰,像在為這些行走在基層的身影,寫下無聲的期許。
    他知道,收攏腐敗分子的生存空間,不能隻靠查處。
    更重要的是讓正直的人有路可走,讓實幹的人有舞台可站。
    就像白溪鎮的電纜,隻有把那些鏽蝕的、偷工減料的換掉,電流才能暢通無阻地流進千家萬戶。
    天邊泛起魚肚白時,周誌高合上最後一份材料。窗外的玉蘭花已經落盡,枝頭冒出點點新綠,像無數雙等待成長的眼睛。
    他拿起電話,給趙立東撥了過去:“通知李固和劉喜來,下周一來部裏談話。”
    “就說組織上想聽聽他們對鄉鎮工作的想法,不用準備發言稿,實話實說就行。”
    掛了電話,他望著初升的朝陽。陽光穿過雲層,在“任人唯賢”的匾額上投下金光。
    周誌高知道,這條路還很長,會遇到很多阻力,甚至會得罪不少人。但隻要想到那些臍橙樹下的笑臉,那些接訪記錄裏的淚痕,那些供電所亮起的燈光,他就覺得渾身有使不完的勁。
    辦公室的門被輕輕推開,趙立東抱著新整理的材料進來。
    看見周誌高眼裏的紅血絲,欲言又止。
    這位組織部長昨晚又沒回家,沙發上的毛毯還皺著,桌上的鹹菜饅頭啃了一半,像座不知疲倦的鍾,永遠為那些需要公平與正義的人,精準地走著每一秒。
    周誌高拿起伍中和的最新匯報,上麵寫著“已為獨居老人安裝應急燈37盞”,字跡間的認真,像在寫一份神聖的承諾。
    獨居老人和留守兒童兩個團體最是需要關懷,而這得當地政府負責才行,周誌高別說沒三頭六臂,就算有也沒法照顧到全國各地的兩個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