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3章 大家都在等周誌高回京城

字數:4478   加入書籤

A+A-


    安華市的晨光剛漫過惠民農貿市場的攤位,周誌高就已經站在市場入口。
    攤主們看到他,紛紛熱情地打招呼,王大媽更是遞來一串剛洗好的葡萄:“周部長,您嚐嚐,這是今早剛摘的,甜得很!”
    “自從您來了,我們不僅不用交冤枉錢,生意也越來越好了。”
    周誌高接過葡萄,咬了一口,清甜的汁水在嘴裏散開。
    “大媽,這都是應該做的。”他笑著看向市場裏忙碌的身影,心裏滿是踏實,經過一周的整改,六個農貿市場全部恢複正常秩序,新的管理團隊公示了收費標準,還設立了投訴窗口,攤主們終於能安心經營。
    “周組長,您這邊請。”市人社局局長陳明匆匆趕來,手裏拿著厚厚的文件夾,“這是環衛工人社保補繳的明細,還有建築工人保障方案,您看看是否可行。”
    兩人走到市場旁的便民服務站,周誌高翻開文件夾,目光落在“環衛工人社保”一頁。
    安華市共有876名環衛工人,其中623人沒有繳納社保,部分人甚至工作了十年都沒享受到基本保障。
    “為什麽會這樣?”周誌高的語氣帶著幾分嚴肅。
    陳明的額頭滲出冷汗:“之前是環衛公司為了節省成本,故意不繳。”
    “後來我們發現了,督促整改,可公司一直拖著,工人年紀大了怕丟工作,也不敢舉報。”
    “拖了多久?”周誌高追問。
    “最長的有八年。”陳明的聲音低了下去。
    周誌高合上文件夾,語氣堅定:“三天內,必須讓環衛公司把欠繳的社保全部補繳到位。”
    “另外,以後每個月都要公示社保繳納情況,接受工人監督,要是再發現公司違規,直接取消資質,追究負責人的責任。”
    “是,我們立刻落實。”陳明趕緊點頭。
    解決完環衛工人的社保問題,周誌高又馬不停蹄地趕往建築工地。
    正午的太陽炙烤著地麵,溫度超過35c,建築工人們頂著烈日綁鋼筋、砌磚牆,汗水浸透了他們的工裝,順著臉頰往下淌。
    “師傅,歇會兒,喝口水。”周誌高遞過一瓶礦泉水,跟一位正在擦汗的工人聊了起來。
    工人名叫張強,在工地幹了五年,從來沒領過高溫補貼。
    “以前聽說辦公室的白領有高溫補貼,我們這些在太陽底下幹活的,連影子都沒見著。”張強的語氣裏滿是無奈。
    周誌高的心裏像被針紮了一下。
    他立刻召集市住建局、人社局的負責人,在工地現場召開會議。
    “高溫補貼是國家規定的福利,必須落實到每一個在高溫下工作的基層人員。”周誌高的聲音在烈日下格外清晰,“從這個月開始,建築工人、環衛工人、快遞員等戶外工作者,高溫補貼標準提高到每月300元,比辦公室白領高100元。”
    “誰要是敢截留、挪用,我第一個撤他的職。”
    住建局局長李偉趕緊表態:“我們已經製定了《高溫補貼發放細則》,會聯合工會,定期檢查發放情況,確保每一分錢都到工人手裏。”
    接下來的十天,周誌高的腳步遍布安華市的各個角落。
    他去了郊區的貧困村,查看農業補貼發放情況,發現部分村幹部截留補貼,將優質農田的補貼名額分給自己的親戚,真正需要幫助的農戶卻拿不到錢。
    “必須重新核查,按實際種植麵積發放補貼,截留的幹部一律嚴肅處理。”周誌高在村委會上拍了桌子,當場罷免了兩名違規的村主任。
    他去了山區的林場,了解森林補貼落實情況,得知因為申請流程複雜,很多林農不知道如何申報,補貼發放率不足50。
    “簡化申請流程,派人上門指導,一個月內必須完成所有符合條件林農的補貼發放。”周誌高的要求擲地有聲,市林業局的同誌立刻行動,組織了十支工作隊,深入山區幫林農辦理手續。
    他還去了危房改造現場,看到有兩戶老人因為資金不到位,危房一直沒修繕,隻能住在臨時搭建的棚子裏。
    “立刻撥付危房修繕資金,派專業施工隊過來,半個月內必須讓老人住進安全的房子。”周誌高的語氣帶著急切,市民政局的同誌不敢耽誤,當天就將資金撥付到位,施工隊第二天就進駐現場。
    在安華市的第二十天,周誌高在市政府召開了民生問題整改總結會。
    會上,各部門負責人匯報了工作進展:環衛工人社保全部補繳到位,876名工人拿到了社保卡。
    建築工人、戶外工作者的高溫補貼開始發放,首批1.2萬名基層人員領到了補貼。
    農業補貼重新核查後,惠及農戶3200戶,補發補貼資金180萬元。
    森林補貼發放率提升到95,林農們拿到補貼後,積極性更高了。
    120戶危房改造全部開工,其中30戶已經完工,老人順利搬入新家。
    “這些成績,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但不能驕傲。”周誌高看著在座的幹部,語氣嚴肅,“民生問題沒有終點,隻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
    “國家給予的幫扶資金,是用來解決老百姓的實際困難,不是讓某些領導揮霍的。”
    “以後要是再發現有人挪用、截留幫扶資金,不管他是什麽級別,一律從嚴查處。”
    市長李偉站起身,深深鞠了一躬:“周部長,您這二十天的付出,我們都看在眼裏。”
    “以前我們總覺得民生工作不好做,是因為沒有真正沉下心去了解老百姓的需求,以後我們一定以您為榜樣,把實事做到老百姓心坎上。”
    會議結束後,周誌高沒有立刻離開,而是去了政務服務中心。
    看到大廳裏設立了“民生問題反饋窗口”,有專門的工作人員接待市民,記錄他們的訴求,他滿意地點點頭。
    “這個窗口要一直辦下去,老百姓的訴求要及時回應,不能讓他們跑空腿。”周誌高對政務服務中心主任說。
    離開政務服務中心時,夕陽已經西斜。
    周誌高坐在車裏,看著窗外漸漸亮起的路燈,心裏滿是欣慰。
    他想起這二十天裏遇到的人,拿到社保的環衛工人臉上的笑容,領到高溫補貼的建築工人眼裏的感激,搬進新家的老人激動的淚水,拿到農業補貼的農戶開心的模樣……這些畫麵,比任何榮譽都讓他覺得珍貴。
    “周部長,接下來我們去哪裏?”老鄭一邊開車一邊問。
    周誌高掏出手機,看著中央組織部發來的信息——催他盡快回京城任職。
    “先回酒店收拾東西,明天回京城。”他頓了頓,又補充道,“回京城前,再去看看那兩戶搬入新家的老人。”
    第二天一早,周誌高去了危房改造現場。兩位老人正在院子裏曬玉米,看到周誌高,趕緊迎了上來。
    “周組長,您來了!快進屋坐,我給您煮了雞蛋。”老人的語氣裏滿是熱情,拉著周誌高的手,久久不願鬆開。
    “大爺,大媽,房子住得還習慣嗎?有沒有什麽需要幫忙的?”周誌高坐在屋裏,看著嶄新的牆壁、明亮的窗戶,心裏暖暖的。
    “習慣,習慣!比以前的破房子好多了,不漏雨,也暖和。”大爺激動地說,“真是謝謝您,要是沒有您,我們這輩子都住不上這麽好的房子。”
    離開老人家裏時,周誌高的手機響了,是林昊打來的。
    “你什麽時候回京城?組織上的領導還等著跟你談話呢。”
    “今天下午就回去。”周誌高笑著說,“安華市的民生問題基本解決了,接下來就靠當地幹部繼續努力了。”
    “你呀,總是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林昊的聲音裏帶著無奈,卻又滿是驕傲,“不過你放心,安華市的幹部已經跟我保證了,會繼續落實民生措施,絕不會半途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