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明事理之人

字數:4313   加入書籤

A+A-


    此坊屬於商人,是毋庸置疑的。
    當然,也可以說是屬於大漢,屬於天子。
    可無論怎麽算,也絕不可能屬於百姓。
    至少在新世界到來前不可能。
    滿寵的話聽著有一點道理,但根本就不能往深處去想,不然漏洞百出,聽著像是笑話。
    ……
    “陛下,滿寵求見。”
    劉辯剛回來,就收到了稟告聲。
    他往外瞥了一眼,隨手將奏疏甩出去,“讓他自己先看看,另外告訴他,剩下的五家商人都派人來了宜陽,讓他去打發走。”
    “喏!”鮑信退下。
    劉辯順勢望向程昱:“朕記得那個婦人叫趙娥是吧?情況如何了?”
    “已經醒了,就是身子骨仍然虛弱。”
    “朕去看看吧。”
    劉辯起身,一路來到側房,門口的錦衣衛見到來人,立刻行禮。
    “參見陛下。”
    劉辯擺擺手示意他們不用多禮,兩人平身後,替劉辯推開門。
    陳娥醒了有一會兒了,正在被窩抽泣,聽到外麵的聲音,渾身一顫。
    天子來了?
    陳娥快速的擦幹淨眼淚,探出頭一看,就見到一名俊朗的青年走出屋內。
    這就是大漢的天子?繼位僅僅兩年,就讓大漢發生翻天覆地變化,被譽為有文景之誌,武帝遺風的天子?
    陳娥撐起身子要行禮,被劉辯的聲音打斷。
    “身體不好就別動了,朕來跟你說幾句話。”
    陳娥還是撐了起來,匍匐在床上,“民婦叩見大漢天子。”
    劉辯歎口氣,左右一看,找了個位置坐下,短暫沉吟後,問道:
    “你有沒有什麽話想同朕說?”
    陳娥眼淚湧出,依舊匍匐在床上,抽泣道:
    “民婦懇求天子為民婦做主,民婦冤枉。”
    “朕都已經知道了。”
    劉辯點點頭,說道:“你本名非趙娥,與陳二虎青梅竹馬,後來家國動蕩,你喪失雙親,陳氏雙老看不上你,你借錢葬了父母成為奴籍,陳二虎也是個癡情漢子,一路找尋你而去,最後決定參軍賺軍功為你贖身,期間陳氏二老離世……”
    二虎和陳娥的底細被劉辯全部說出,這些事都是錦衣衛追查出來的。
    甚至連陳娥原名、成為奴隸後的名字都能找出,不過為了避免提及人家傷心處,就沒說。
    “這宜陽城,除了曾經在那場叛亂中苟延殘喘活下來的百姓外,還有不少是朕下旨安置下來的老兵,說起來,朕那日可能還見過二虎,兩年後竟是如此場景,朕愧對你們。”
    “陛下……”
    趙娥抽泣聲更劇烈,“陛下不曾愧對我們,二虎受傷歸鄉,朝廷發了足夠了補償金,若不是為了贖民婦,二虎也能做些小生意,還給我們分了房子……一切都是以前不敢想的,就連民婦……民婦能脫離奴籍,也全仰賴陛下的天恩。”
    劉辯歎口氣,滿寵僅以公道辦事,這裏麵的很多小事、瑣事,都與辦案無關,可卻是構成當今局麵的重要因素。
    他大概是理解陳娥的心情的。
    陳娥求的也是公道,隻不過和滿寵的公道,有著很大出入。
    “你想要的究竟是什麽?朕能幫你解決。”
    陳娥抬起頭,她早已哭成淚人:“民婦並非是得寸進尺之人,民婦隻想要一個道歉,隻想將夫君的屍骨帶回去立個碑,周坊主咄咄逼人,趙縣令從未正視民婦的要求,滿府君……”
    她說了很多,劉辯靜靜的傾聽著。
    都是不過分甚至是合情合理的要求。
    能看的出來,她是個心地不錯的女人,怪不得二虎要一路跟著,傾盡一切也要將其贖出來。
    對於陳娥來說,二虎或許是她生命中最溫暖的光,如今二虎死了,她沒想恨過任何人,隻求一個公道,往後能好好撫養孩子長大。
    她並未對大漢失望,正是因為大漢的發展,才讓這對苦命鴛鴦有了重逢的機會,誕下愛的結晶。
    簡簡單單又樸素的訴求,為何發展成如今的局麵呢?
    趙縣令被貶的冤嗎?從理性角度思考,劉辯認為不冤。
    從感性方麵考慮,劉辯覺得更是覺得他該死。
    是,趙縣令所做的一切為宜陽帶來不少好處。
    但失察、瀆職之罪跑不了。
    哪怕現階段剛剛起步,趙縣令身上背負三萬百姓,應該日日做到警醒商人的責任,在屁股後麵追著商人進步,最大程度避免悲劇發生。
    而不是每次等著出了人命,再按照糜竺的規定促使商人完善設施。
    說白了,朝廷製定的一切規定,都是最後一道保險,是避免局勢惡化到失控的防撞係統,不能成為常規應對手段。
    提前減速和主動刹車是管理應該做的,每次都指望最後那道保險,還要駕駛員做什麽?
    至少在劉辯收到的所有消息中,趙縣令沒有盡到以上責任。
    非得等人渴死,朝廷罰了商人錢,商人怕再罰錢增加飲用水其實已經晚了。
    悲劇已經發生。
    周坊主冤嗎?他冤不冤已經不重要了。
    有句話劉辯沒說錯,他能撿回一條命,已經可以燒香拜佛了。
    陳家堂姐那些人可惡嗎?可惡,但情有可原。
    世上愛錢者占據大多數,陳家堂姐她們的嘴臉再可惡,對比商人,已經算是和藹可親了。
    人就是如此,若人人都不愛錢,無欲無求世界才亂了套,文明又何談延續。
    那些被幾句話哄騙的宜陽人傻嗎?
    傻!可與其說他們傻,不如說他們是受害者,遭到了蒙騙。
    他們也有閃光點,共情能力比他人更強,若換一個局麵,國破家亡時,世人皆愚昧,但有那麽一群憤青,聽幾句口號,就敢頂著槍口往上撞。
    哪怕明知是死,也要將血灑在敵人身上。
    以悲壯之血,點燃一個民族的血性。
    他們明明可以機靈一點,哪怕往口袋中塞把剪刀,也能給予敵人致命一擊。
    掌權久了,劉辯發現自己越發冷靜,不再因為一點小事就對一個人輕易下判斷。
    對待芸芸眾生,不能以簡單的規矩和自以為的三觀去評判,人並沒有這麽簡單。
    陳娥還在哽咽訴說著:“民婦現在什麽都不奢求了,隻希望能撫養成兒長大,將來能夠報效國恩。”
    劉辯回神,點頭道:“你的孩子馬上就會有人送來,朕知道你是個明事理的人,朕心裏不好受是真的,朝廷的路要繼續走也是真的,朕所做的一切,隻是希望將來能有一天,再也不需要明事理之人受冤屈,那一天你看不到,朕同樣看不到,但朕若不做,往後這片土地的百姓,還要忍受千餘年,才能迎來扛起大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