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宮廷秘辛

字數:4559   加入書籤

A+A-


    宮內,太醫來了。
    曲鄉侯太醫令張仲景,叫上太醫台一群人,齊聚在章德殿為天子診治。
    張仲景小心的為劉辯號脈,華佗拿著冊子一邊記錄一邊問劉辯些問題。
    “陛下可覺得哪不舒服?”
    劉辯清了清嗓子,一開口幾人都呆住了。
    “頭暈、困乏、無力、總出虛汗,而且朕嗓子疼的緊。”
    讓他們呆住的不是病症,而是天子的嗓音。
    沙啞尖銳,好似鴨子的聲音。
    現場沒人敢笑,麵色都繃的十分嚴肅。
    華佗一一詳細記下,給天子問診,哪怕是鼻子癢打個噴嚏,都要記錄在冊入檔。
    張仲景號脈的同時插了句話,“陛下可有夢魘?”
    劉辯虛弱的用腦袋點頭,道:“朕最近夢魘纏身。”
    張仲景輕輕放下劉辯的手,扯來龍被蓋好,起身道:
    “陛下,臣等先退下商討一下藥方,然後回去煎藥。”
    劉辯默許。
    幾人來到外麵,低聲商討起來,張仲景先道:“從陛下的脈象來看,應當是勞累所致,陛下身體本就不好,又積勞成疾,最後受寒導致身子垮了。”
    華佗若有所思,這段時間以來,他除了研究猴子,還跟張仲景交流學習了些對方的理論知識,此刻說道:
    “非一病所致,尋常藥石怕是不好醫。”
    得一步步的來,先解決其中一個病,往下再解決另一個,最後痊愈了再好好調養身子。
    這是一個大工程,耗時耗力。
    除了他們外,還有不少太醫台的太醫跟在旁邊,張仲景招呼來紙筆,寫下一個方子。
    “此乃清毒退火之方,拿去抓藥熬煮,連服十日,陛下口中火毒可祛。”
    太醫收下,張仲景揪著胡子思索,沉吟看向華佗董奉兩人,問道:
    “火毒好退,積勞成疾卻不好治,我觀陛下的身子骨,怕是吃不了大補之物,否則容易補出事。”
    華佗沒吭聲,這方麵不是他的強項。
    董奉站出來,拍著胸口道:“我有法子。”
    “哦?”張仲景驚奇的看向他。
    太醫台都是群老先生,唯獨董奉是個小年輕,但他的醫術卻非常不錯,而且常常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董奉在懷裏掏著,終於抓住了什麽,眼睛一亮,快速取出來。
    一枚拳頭大小的紅色藥丸出現在他手中。
    “這是何物?”張仲景下意識的詢問。
    華佗盯著看兩眼,搶話道:“此乃神丸,專治積勞成疾,受寒病倒之症,一直到董奉四代人,別的病不治,專治這一種病。”
    董奉倒吸一口涼氣,驚喜說道:“華老先生識貨啊。”
    華佗冷笑。
    董奉興衝衝的介紹道:
    “交州士燮你們知道吧?有一天,他積勞成疾死去多日,就靠我的神丸活了過來。還有大司農盧植,吃了神丸,立馬年輕的像二十歲的小夥子。”
    張仲景想起了什麽回憶,飛快擺手道:
    “萬萬不能給陛下食此物。”
    他可是記得,這什麽神丸裏麵有許多蟲子屍體,甚至還有屎。
    董奉不死心,提議道:“可以用熱水煮開,再輔以蜂蜜……”
    還沒說完,被外麵的動靜打斷。
    “太後、皇後駕到!”
    大門下一秒就被推開,唐皇後攙扶著何太後,步入殿中。
    張仲景等人迅速行禮,哪還顧得上商討藥方。
    “臣等參見太後、皇後。”
    何太後心急如焚,本想直接繞過他們,還是身旁的唐皇後提醒道:
    “母後,他們是太醫,那個就是曲鄉侯張仲景。”
    何太後停下腳步,“張仲景?吾聽說過,就是那個神醫?”
    張仲景腰彎的更低,“稱不上神醫,臣曾是籍籍無名之輩,幸得天子在兗州時的賞識。”
    何太後不想聽這些客套話,問出內心最為關心的問題:
    “皇帝的身體如何了?”
    張仲景大腦快速運轉,老實說宮裏彎彎繞繞的事並非他所擅長,此刻隻能斟酌再斟酌用詞,匯報道:
    “陛下身體虛弱,主要是勞累所至……往後需要耐心調養一段時間,隻要恢複得當,便沒有大礙。”
    “竟然是累的。”
    何太後雙眼落下淚,內心酸楚。
    才兩年時間,怎麽就將人給累倒了呢。
    唐皇後也紅了眼睛,吸了吸鼻子,吩咐道:“你們都下去煎藥吧。”
    “喏!”
    張仲景領命,招手小聲道:“走走走,都走。”
    他帶著人快速離開。
    唐皇後攙扶著何太後繼續往裏走,何太後抽泣道:
    “那龍椅上的事,吾經曆過,費神費心,底下的人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吾現在真後悔,為什麽走上這條路。”
    唐皇後不知該如何接話。
    她知道對方說的意思。
    當初先帝最喜歡的是皇子協,以至於遲遲不立劉辯為太子。
    先帝身體一日不如一日,幾次動了立劉協為儲君的心思,都是何太後從中作梗。
    當時群臣要求立太子,先帝不喜歡皇子辯,可那時的何家,除了有受寵的何太後,還有何進這位大將軍在。
    之後的宮廷秘事,外人隻能靠猜測和道聽途說,但唐姬身為皇後是清楚的。
    何太後用盡手段,先帝不理死拖著。直到彌留之際,給蹇碩留下秘旨。
    傳位皇子協的詔書!
    先帝閉眼的那一刻,蹇碩明白想要劉協繼位,何進必須要除。
    但何進反應過來逃走,在何家人的扶持下,最終還是劉辯承繼大統。
    可遺詔仍然在蹇碩手中,後麵引發更大的宮廷變動。
    其實很好理解,若先帝傳位的是劉辯,能不能親政掌權不好說,但他有何進這位舅舅在,再加上何家的勢力,繼位哪有這麽複雜。
    隻是,機關算盡的何家人,卻得到了悲劇的結果。
    狂妄自大又野心勃勃的何進丟了命,何太後嚐到幾日臨朝的滋味,隨後而來的董卓讓她被圈禁。
    甚至威脅她攥寫廢天子而立劉協的詔書。
    幸好皇帝機靈,跑到河內大營調了朱儁兵馬。
    現在回想起來,那幾日臨朝帶給自己的,沒有想象中的美好。
    各種糟心的奏疏、鬼話連篇的大臣、勾心鬥角的崇德殿……
    每一樣都壓的人喘不過氣,走錯一步便是萬劫不複。
    現在皇帝又累倒了。
    若重來一回,何太後情願向先帝求一個封地,帶著劉辯遠離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