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最廢物的那個
字數:3940 加入書籤
劉辯玩性大發,見有些將領對吃食不感冒,以錦繡披風賞賜為噱頭,拉著他們去角抵。
又帶著大臣們玩起簡易的改版飛花令,其樂融融。
諸侯王們至此明白了,為何大漢能在短短時間內,就掌握住局勢。
不僅得益於天子的聖明,還得益於一個上下一心的朝堂。
按道理說,剛剛武將們那番擾亂秩序的動作,一定會遭到彈劾,三公中會有人向天子請求治武將的罪。
誰料到根本沒發生這種情況,相反大臣們跟著笑了笑後,喝酒欣賞起了將軍們的醜態。
有這樣的一群人在,哪怕現在就換幼主上去,也能帶著大漢繼續往前走吧。
當然他們心裏也清楚,這一切肯定離不開天子前期的手段,最終才呈現出今天的效果。
確實是這樣,三年前,劉辯說一句,別人要懟回來一句。
兩年前,誰出點格,相互間彈劾來彈劾去,動不動就把北宮圍起來逼他這個天子表態處置誰。
一年前,朝廷分數派,每天上朝前,大臣們在宮門外各自成小團體站立。
現在再也不會發生這種情況,他說什麽,大臣們做什麽。
臣子們有政見不同,也多是在尚書台以商議為主,滿嘴噴唾沫的場麵幾乎見不到了。
行政效率比起光熹年,提升了百分之五百,當天確定的政策,當天若是沒實行,明天司隸校尉滿寵立刻就能上門拿人。
因為滿寵也兼了尚書台的官,每天有哪些政令,沒實現下去在哪個部門卡住,他一清二楚。
地方上,三權分立的局麵,形成三角鎖死機製,保證朝廷對地方的掌控,兵權也牢牢握在手中。
稍微有點大局觀的人,都能清晰看明白,別看天下還有少部分州郡但動亂,但劉辯已經實際給大漢續命了至少一百五十年。
宮宴尚未結束,劉辯將後續丟給戲誌才主持,任由大家在樂成殿折騰,他則悄然退去。
夜黑的深沉,空中還在下雪,走在宮道上,腳步吱呀呀的響。
有人幫他掌著燈,能看清路,兩邊羽林郎們依舊在一絲不苟的站著,身上盔甲因為熱氣的滲出,與冷空氣交匯結了層薄薄的冰。
劉辯注意到這個現象,停下腳步,來到一名羽林郎麵前。
此人比他高半個頭,牙齒在打顫,握著武器的手雖然被布條纏了一圈又一圈來保暖,但能看得出裏麵估計已經被凍的不成樣子。
劉辯歎了口氣,“大漢的富強,並非是獨屬於朕的聖明,是無數人的理想,將朕托到了這個高度。”
羽林郎用力咬緊牙關,努力不發出聲音,同時將背脊挺的更直。
“冷嗎?”劉辯看著他問這麽一句。
此人毫不遲疑的回話,“回稟陛下,末將渾身暖和!”
劉辯緊皺著眉頭,轉身向後望去。
鮑信、典韋兩人因為要時刻保護他的安全,常跟隨他左右,如今也就在後麵。
他主要望向鮑信,鮑信主動上前抱拳,“陛下。”
“朕很安全,正值嚴寒,不用這麽多人在宮道兩邊站著。”
劉辯說完,其實已經猜到,鮑信要麽據理力爭,要麽搪塞答應,所以又補充道:
“朕看你也是個腦子轉不過彎來的人,不能減少侍衛,就不能多準備些取暖物嗎?十步一炭盆,一刻鍾一添火,朕還能被點柴火給拖垮財政了?卿辦不好,明日朕找田豐來辦了。”
鮑信趕緊道:“末將明日就準備。”
“現在就差人去辦,輪換班次也要排好。”
“喏!”
劉辯收回目光,繼續望向剛剛那名羽林郎,再多關心了一句:“卿可成家了?出身如何?”
羽林郎在保持著站崗姿勢的同時嚴肅回道:
“末將並未成家,出身貧寒,家父隨陛下出征弘農時犧牲,受朝廷征召加入羽林軍!”
劉辯啞然,羽林孤兒。
武帝開創的一種製度,將戰死犧牲者的後代接入宮內充當羽林郎。
因為這種傳承,羽林軍才赫赫有名,且忠心不二。
這個製度沒什麽問題,羽林軍是一種榮耀,算是給戰死者家的榮耀,也是一步登天的機會。
但得讓它變得更有人情味些。
劉辯思考著的同時,繼續踏上往前走的路,沒走多遠,一聲輕聲喚的陛下二字,讓劉辯抬起頭,目光轉為柔和。
前方,一盞孤燈映出纖影,玄色深衣被雪片染出細碎銀光,赤錦袍上的金線鶴紋在燈下若隱若現,唐皇後還披了件白狐裘披風,旁邊有宮女幫忙打傘擋雪和提取暖物。
劉辯走過去,握住唐皇後冰涼的手,問道:“皇後怎麽也出來了?大臣們的家眷呢?”
“都招待好了,那些王妃都好說話的很,而且有伏妃主持……妾身猜到陛下要去母後那一趟,”
唐姬由他這麽拉著,淺笑道:“妾隨陛下一起去。”
伏壽?那丫頭能行嗎?
劉辯很懷疑,但很快就釋然了,差點忘了,伏壽除了虎了些,也有皇後的資質。
他牽著唐皇後的手一起走,笑道:“能不老實好說話嗎?這王那王的,朕詔他們回來不會讓他們來擺譜的。”
唐姬淺笑的同時,也有片刻的恍惚。
一年年的變化,她身為枕邊人,都難以察覺是怎麽發生的。
劉辯低下頭,故意去踩宮道上沒有腳印的幹淨雪地,同時笑道:“也好,一家人去陪陪母後,”
唐姬被劉辯童趣的動作給逗笑了,劉辯這時候抬頭問道:“對了,韶兒呢?朕要不將韶兒也帶上?”
“早就送到母後那去了,母後喜歡的緊。”
劉辯聽了忍不住伸手捏住她的臉扯了扯,“你是朕肚子裏的蛔蟲嗎?”
唐姬沒聽懂,一本正經道:“妾身隻是覺得,陛下政事繁忙,不應該讓陛下再操心後宮裏的事。”
劉辯想了想,突然笑出聲來。
“陛下在笑什麽?”唐姬好奇。
劉辯在笑有時候他自己覺得,他是最廢物的那個。
世人皆稱他聖明,他做的大多數事,要麽是在照本宣科,要麽是在躺贏。
連親征都是坐鎮後方不參與軍事決策,唯一正向點的事,就是不被傳言影響,始終給予前線將士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