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 臣都想要
字數:3981 加入書籤
有別人能插足南匈奴國事,反漢聲遲早會再起。
在大漢還沒有培養出足夠多的親漢精英層前,南匈奴的所有事,隻能由於夫羅說的算。
袁紹立馬改變說辭,“臣進入南匈奴第一件事,就是平推了他們。”
劉辯搖頭,“烏桓、鮮卑等外敵,漢軍可以出擊,家事,讓他們自己處理。”
他可不想親漢還沒培養起來,先讓百姓仇上大漢了。
幫忙打侵略的外敵則不同了,大漢立刻會受到南匈奴百姓的夾道歡迎。
“喏。”
袁紹答應的很快,於夫羅苦笑不止,他就八千人,拿什麽去打。
劉辯繼續說道:“進入南匈奴的第一時間,先訓練出五支漢械營,頗有成效後再增加五支,共兩大漢械軍,建製、裝備等所有的一切,全部按照漢軍邊防標準,番號順延,弩營改為騎兵營。”
邊防軍的編製適合那邊,調整以後一支軍隊有三個步兵營,兩個騎兵營。
袁紹聽後立刻中氣十足的複述:“南匈奴第一漢械軍,第二漢械軍,營號從第一營順延至第十營。”
劉辯滿意點頭,這就是他想要的。
以後周邊國家在麵臨南匈奴的軍事時,警惕害怕的同時,會更加恐懼大漢的強大。
不敢去想真正的漢軍會是多麽的厲害。
至於為什麽要將弩營去掉,床弩這種大殺器,劉辯是絕不能給南匈奴的。
不管他以後是仿製偷偷賣給周邊國家,還是反過來打大漢,都是他無法接受的。
但手弩這種東西,倒是可以給步兵營配上一些。
兩大漢械軍各自裝備一個營的手弩還是沒問題的。
於夫羅在旁邊呼吸急促,第一漢械軍第二漢械軍?光聽名字就感覺渾身激動,這兩支軍隊必定戰無不勝。
他咽了口唾沫,小心翼翼的問道:“陛下,就兩個軍……是不是少了點?”
他也了解大漢的編製,州軍編製是一萬八千人,邊防軍是一萬五。
仿照邊防軍的編製,兩個軍才三萬人,三萬人就算了,還得分兩次訓練。
劉辯瞥他一眼,哼道:“給你多了你養得起嗎?你以為漢械營是你丟幾根骨頭就能養活個士兵的?朕可不會幫你養,說句不好聽的,一個軍就能掏空你的家底。”
盧植曾經給他算過一筆賬,一個士兵一年得花上萬錢。
就大漢如今欣欣向榮的經濟情況,需要兩名成年男人不吃不喝,勞作整整一年,才能養活一名士兵。
一個軍就夠拖垮於夫羅財政了,兩個軍更是要於夫羅成了塞北霸王才支撐的起花費。
於夫羅尷尬道:“藩臣短視了。”
劉辯隨手往地圖南匈奴被侵占的土地一指,“這裏沃野千裏,適合放牧、養馬,告訴鮮卑,大漢的天子需要這裏,先將這裏交還回來,若談不攏,讓邊防第一、第二軍,並州軍,同時出關,給我打痛鮮卑。”
說著,他看了眼袁紹,“卿率軍從側翼策應。”
要回這裏很簡單,他撒出去那麽多錢,必須要考慮南匈奴怎麽還賬。
要讓南匈奴趕緊開始放牧、養馬,將來將源源不斷的牛羊馬匹輸入進大漢。
他就可以把便宜的牛羊肉投入市場,先讓百姓吃上好的,撈個實惠。
“喏!”袁紹拱手。
這時候,郭嘉通報,“陛下,太尉、大將軍到了。”
劉辯重新負起手,“讓他們進來吧。”
不一會兒腳步聲傳來,楊彪詫異看了眼袁紹,然後隨著皇甫嵩一同行禮。
“參見陛下。”
“免禮。”
“陛下,這裏昭寧三年的將領調動及軍事部署。”
劉辯從皇甫嵩手上接下奏疏,對整體布置很滿意,他問袁紹:
“袁卿要哪些軍隊,朕撥給你。”
袁紹也不客氣,“回稟陛下,邊防第八軍,騎兵第一軍,虎豹騎、白馬義從、白毦兵、北軍越騎、屯騎、步兵、長水、射聲五營,陷陣營,臣都想要。”
邊防第八軍是冀州強弩軍改編,騎兵第一軍是大漢組建的第一支純騎兵軍隊,北軍屯騎等營是老五營,朱儁留下來的核心,比新擴編的另外五營戰鬥力更強,後麵幾個什麽虎豹騎之類的就更不用多說了。
還真是獅子大張口。
劉辯原本還以為袁紹會來句自己一個人就可以呢。
驕傲的他也有謹慎的時候。
這在劉辯看來是好事,總比大意吃了敗仗好。
他費勁巴拉的組建這麽多精銳,每年花那麽多錢,就為了這時候派上用場,能讓有才華的臣子放手施為,不像後世一位位令人遺憾的忠臣,恐有滿腔抱負,卻因王朝的無力而落寞。
不過劉辯還是忍不住失笑一句,“朕記得就答應給你五萬人吧?”
袁紹尷尬笑了笑,“陛下,臣在涼州事沒吃過好的,窮怕了。”
他被如今的大漢軍事力量給迷花了眼,這兵他想要,那軍隊他也想帶走。
他不想被任何事掣肘,能好好的施展自己的才華,心無旁騖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好,”劉辯上前拍拍他的肩膀,“給朕打個大勝仗回來。”
“喏。”袁紹用力拱手。
劉辯又道:“騎兵第一軍你就別帶走了,朕留它可能有用,這樣吧,飛熊軍善於和北蠻打交道,你把飛熊軍領走,也別白馬義從了,白馬義從調並州去了,並州軍你一並指揮吧。”
飛熊軍足足有兩萬五千人!十餘名校尉!
“謝陛下!”
袁紹再次抱拳,心裏發誓一定要完成天子的一切計劃。
劉辯這時候望向靜悄悄站在一邊的皇甫嵩,提醒道:
“大將軍要注意眼觀全局,並州方向若有行動需要策應,讓曹洪相機行事。”
曹洪手裏也壯,兩大州軍,還有邊防軍在手,他一旦動起來,足以死死牽製除了西部鮮卑外的另外三部首領。
袁紹要是連一個西部鮮卑蒲頭都搞不定,就真是辜負劉辯的期待了。
“老臣遵旨。”皇甫嵩答應下來。
劉辯最後又問袁紹,“卿打算什麽時候走。”
他不在這些繁文縟節上嚴格規矩,向來尊重大臣的意見,早點走晚點走對他來說都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