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勸皇帝回鑾
字數:6112 加入書籤
汴京,刑部大牢
趙構和趙楷押送著杭州知府陳明遠等一幹犯官抵達汴京,直接送入刑部大牢。
刑部尚書李綱早已等候多時,見二人到來,拱手道:"兩位殿下辛苦了。"
趙構擺擺手:"李大人不必多禮,這些犯官就交給你了,務必盡快審結,我和三哥還要趕回杭州,隨皇兄東征倭國!"
李綱聞言,手中茶盞"啪"地摔碎在地,褐色的茶湯濺濕了官袍下擺。
“官家要親征倭國?!”
李綱一把抓住趙楷的手臂,“海上風濤險惡,萬一......”
趙楷輕鬆掙開,撣了撣衣袖:“李太宰多慮了。皇兄連滅三國都平安歸來,區區倭國算什麽?”
“可那是跨海遠征!”
李綱急得聲音都變了調,“三國之戰好歹是陸路用兵,這茫茫大海......”
趙構不耐煩地打斷:“李大人,皇兄的脾氣你還不清楚?他決定的事,九頭牛都拉不回。”
看著兩位親王滿不在乎的模樣,李綱突然轉身就往門外跑,官帽歪了都顧不上扶正。
穿過刑部回廊時險些撞翻捧著案卷的胥吏,嚇得那胥吏跪在地上連連叩頭。
“快!備轎!去種公府上!”
李綱的吼聲驚飛了屋簷下的麻雀。
……
半個時辰後,龍德宮偏殿。
殿內檀香嫋嫋,太上皇趙佶正專注地揮毫潑墨。
他手中的紫毫筆在宣紙上勾勒出"海"字的最後一筆,筆鋒剛勁有力。
就在收筆的刹那,殿門突然被推開,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打破了殿內的寧靜。
種師道、李綱、梅執禮、孫傅、呂好問、陳東、趙鼎等重臣魚貫而入,齊刷刷跪倒在殿中央。
李綱更是重重叩首,額頭撞擊金磚發出沉悶的聲響。
“臣等叩請太上皇勸陛下回鑾!”
李綱的聲音帶著幾分急切,“陛下竟要跨海親征倭國,此舉實在太過冒險......”
趙佶手腕一顫,筆尖的墨汁滴落在宣紙上,瞬間暈染開來,將那幅即將完成的"海"字毀於一旦。
趙佶緩緩放下毛筆,目光掃過跪了一地的重臣,眉頭微蹙。
“諸位愛卿這是......”
趙佶的聲音依然平和,但眼中閃過一絲詫異。
梅執禮抬起頭,額頭上還帶著叩首的紅印:“太上皇明鑒,海上風濤險惡,陛下萬金之軀,豈可輕涉險地?”
呂好問緊接著補充道:“倭國遠在海外,我軍不諳海戰,若有不測......”
趙佶輕輕抬手,止住了眾臣的勸諫。
趙佶緩步走到窗前,望著遠處巍峨的宮牆,沉默良久。
殿內一時寂靜無聲,隻聽得見眾人略顯急促的呼吸聲。
“諸位愛卿的忠心,朕心領了。”
趙佶終於開口,聲音低沉而溫和,“但桓兒既然決定親征,想必已有萬全之策。”
陳東忍不住直起身子:“太上皇!陛下年輕氣盛,恐未慮及......”
“陳愛卿,”
趙佶轉身,目光如炬,“你是在質疑當今天子的決斷嗎?”
這一問,讓殿內氣氛驟然緊張起來。
趙鼎連忙叩首:“臣等不敢!隻是......”
趙佶擺了擺手,示意眾人起身:“都起來說話吧。”
趙佶踱回案前,看著那幅被墨跡毀掉的字畫,輕歎一聲:“海......確實深不可測啊。”
眾臣麵麵相覷,一時不知該如何接話。
李綱正要再勸,卻見趙佶突然展顏一笑:“不過這些年來,桓兒可有打過敗仗?"
種師道聞言,銀須微顫:“太上皇明鑒,陸戰與海戰終究不同......”
“種老將軍,”
趙佶打斷道,“你不也說過桓兒用兵如神?”
趙佶頓了頓,意味深長地說:“朕這個兒子,總能給人驚喜。”
殿內再次陷入沉默。
孫傅與呂好問交換了一個無奈的眼神,梅執禮則憂心忡忡地捋著胡須。
窗外,一陣微風拂過,帶來遠處荷塘的清香。
“這樣吧,”
趙佶最終開口,“朕會修書一封,勸桓兒三思。但諸位也要明白,最終決定權在當今天子手中。”
眾人聞言,隻得齊聲應諾:“臣等明白。”
……
龍德宮外。
呂好問突然停下腳步,轉身看向種師道:“種公,淑妃娘娘是您的義女,不如......”
老將軍銀須微顫,苦笑著搖頭:“呂尚書有所不知,老夫這義女怕是不會勸官家。”
“依老夫看,她多半會跟著官家一起東征倭國。”
這話一出,眾人頓時沉默。
梅執禮突然眼睛一亮,轉向李綱:“對了!賢妃娘娘是李太宰的義女,她向來賢淑明理......”
李綱聞言,臉上浮現出一絲無奈的苦笑。
“梅公有所不知...”
李綱長歎一聲,聲音裏透著幾分無力,“師師那丫頭,自入宮後對官家也是言聽計從。前日收到她的家書,字裏行間竟已在詢問倭國風物…唉。”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種師道突然輕笑出聲,引得眾人側目。
老將軍捋著銀須道:“李太宰何必苦惱?老夫那義女,前日回到府上直接向老夫討要海戰兵書,說是要"以備不時之需"。”
幾位重臣麵麵相覷。
孫傅忍不住搖頭:“這...兩位娘娘都...”
“不如這樣,”
趙鼎突然壓低聲音,“太後向來疼愛官家,若由她出麵...”
話未說完,呂好問就重重拍掌:“妙極!太後素來穩重,又最得官家敬重。”
李綱眼中閃過一絲希望,但隨即又黯淡下來:“隻是太後近年潛心修佛,不問朝政...”
“事關官家安危!”
梅執禮急得胡須直顫,“總得一試!”
眾人議定,當即轉向慈寧宮方向。
穿過三道宮門時,陳東忽然拉住趙鼎衣袖:“趙兄,聽聞太後與官家...“
趙鼎做了個噤聲的手勢,目光掃過宮牆下肅立的禁軍,低聲道:“陳兄慎言。太後雖非官家生母,但自官家登基以來,母子情深。”
說話間,眾人已至慈寧宮外。
宮女見是幾位重臣聯袂而來,慌忙進去通報。
不多時,一個老太監佝僂著腰出來,“諸位大人,太後正在佛堂誦經..."
種師道上前一步,蒼老的聲音透著堅定:“勞煩公公通稟,老臣等有要事求見。”
老太監躬身道:“種公稍候。”
片刻後,佛堂門開。
檀香氤氳中,鄭太後孟氏手持念珠緩步而出。
雖已年近五旬,但眉目間依稀可見當年的風華。
“老臣叩見太後!”眾臣齊刷刷跪倒。
鄭太後微微抬手:“諸位愛卿請起。何事如此急切?”
李綱上前一步,將事情原委道來。說到"跨海親征"四字時,太後手中的念珠突然"啪"地斷線,檀木珠子滾落一地。
"太後!"老太監慌忙去撿。
鄭太後卻恍若未覺,鳳目微睜:“官家真要渡海征倭?”
種師道沉聲道:“千真萬確。水師已開始集結。”
鄭太後鳳目微凝,指尖輕輕摩挲著斷開的念珠線頭,聲音卻異常平靜:“太上皇可知此事?”
李綱連忙拱手:“回太後,臣等方才已麵見太上皇,太上皇隻說...會修書勸陛下三思。”
“哦?”
鄭太後眉梢微挑,“太上皇未阻攔?”
種師道銀須微顫,上前一步道:“太上皇言道...陛下用兵如神,想必已有萬全之策。”
鄭太後忽然笑道,“諸位愛卿可還記得...兩年前那日早朝?”
殿內霎時寂靜,眾臣神色皆變。
那日的情形如在眼前——金兵鐵騎南下,朝堂上戰和兩派爭執不休。
時任兵部侍郎的李綱力主死守汴京,而太宰白時中等人卻主張議和南遷。
就在群臣吵得不可開交之際,龍椅上的皇帝突然麵色煞白,竟暈厥過去。
就在群臣驚慌失措時,官家卻悠悠轉醒。
令人驚異的是,醒來的皇帝眼神銳利如刀,再無半分往日的優柔寡斷。
自那日起,皇帝仿佛脫胎換骨。
先是以雷霆手段清洗主和派,繼而禦駕親征。
先破金國,再滅高麗,後平西夏,三戰三捷。
就連西遼雄主耶律大石也甘願歸附,將西遼全境納入大宋版圖。
自此,大宋疆域東至鯨海,西抵蔥嶺,北達漠北,開創了前所未有的盛世版圖。
喜歡金兵南下,李世民重生救大宋請大家收藏:()金兵南下,李世民重生救大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