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招潮
字數:4677 加入書籤
說起王岩叟,這絕對是個牛人。
嘉佑六年,仁宗患詞賦浸淫,經術不明,初置明經科;嘉佑六年三月,賜進士、諸科及第同出身二百九十五人。王岩叟當時十八歲,州舉、省試、禦前皆第一。
什麽意思呢?是說十八歲的王岩叟連中三元,就問你牛不牛?
不過,當年辛醜科試進士科狀元是萊州王俊民,榜眼是莆田陳睦,“連中三元”的王岩叟反倒是關注度不足。無它,蓋因其考的是明經科。
彼時科舉考試有進士科、明經科等。進士科考詩歌詞賦,明經科考儒家經典。王岩叟參加科舉考試時,進士科與明經科並舉,當時他參加的是明經科。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也就是說,三十歲考明經就很容易了,而五十歲考中進士就算年輕的了,可見,明經科的難度比不上進士科。而進士科則比不過製科。
而在嘉佑六年,還有一位大人物也參加了科舉考試,這個人就是蘇東坡。嘉佑六年,蘇軾應中製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
製科考試是為了選拔“非常之才”,考試程序比科舉還要嚴格。製科成績分為五等,其中第一等、第二等為虛設,第三等為最高級別。宋朝製科考試,三百多年隻錄取了四十一人。而中第三等的僅有二人,蘇軾是中第三等的第一人,所以才會有“百年第一”的稱號。
話說這王岩叟首任欒城主簿、涇州推官。在涇州任上因胞弟去世,便棄官回鄉贍養父母。熙寧年間,韓琦留守北京。以岩叟為賢,推舉管理國子監。再任安撫司機宜文字監、晉州折搏、煉鹽務,其後任定州知府。又任任監察禦史、侍禦史、吏部侍郎、開封府知府。
其才華橫溢、剛直不阿,政績卓著,建樹頗豐。且為人做事高風亮節,受到司馬光、蘇轍、呂公著等大臣名士的高度評價。
王岩叟任樞密都承旨兼任開封府知府,時開封曆來以推官、判官二人分左、右廳共治一事,其事體大同小異,府吏疲於請示匯報,因扯皮又遲遲不能結案。岩叟為此製定諸官分治之法,明確分工,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提高了治事效率。
他常說,天下苛稅,名目繁多,催交、免除標準很難把握,公私費擾,效率極低。乞皇上以等第、分多寡為催法,由此,朝廷製定了五年十科之令。
同時,其工書法,正書遒勁渾厚。著有《易詩春秋傳》《韓魏公別錄》。《秋暑帖》、《與知府安撫左丞資政劄》、《尺牘》等皆為傳世墨跡。
另外,他是堅定的新法反對者,是青苗法、保甲法、免役法等項新法廢罷鬥爭的參與者,大力彈劾抨擊章惇、安燾、張璪等新法派官員,且是朔黨的主要代表人物。
所謂“朔黨”,新舊黨爭中舊黨之一。其時,舊黨有“元佑三黨”之分:洛黨,程頤為領袖,朱光庭、賈易為羽翼;蜀黨,蘇軾為領袖,呂陶等為羽翼;朔黨,劉摯為領袖,梁燾、王岩叟、劉安世等為羽翼。
劉摯主張漸變,反對暴變,他認為新法推行太快,民眾不能迅速適應。王岩叟深以為然。
不過,王岩叟隻是反對新法用之太急,對王安石並無多少惡感,反倒是敬服其學問文采。且其與小自己一歲的王雱頗有往來,在王雱撰寫《論語解》、《孟子注》、《新經尚書》、《新經詩義》等經書時亦是提出見解。
是以,王棣口稱“長輩”確是不假。他此趟進京,攜帶新刻《論語集注》數百冊用以呈奉先賢前輩,王岩叟便在此列。
錦衣人怔了怔,王棣之言不似作偽,可適才主子發了話要好生整治這閣子裏的人,總不能雷聲大雨點小吧。
他正猶疑不定,門外有人喝道:“住手!”
幾個人眾星捧月般的簇擁著一個少年走進閣子。
這數人除卻那個少年,餘者皆二、三十歲,皆是頭戴烏紗帽,身著皂羅衫,束角帶,登革靴,正兒八經的文人裝扮。那少年大抵十來歲,穿一身明黃色燕居服,模樣俊美,顧盼生姿。
朱邛等人頓時便醒了酒,僅從對方穿著打扮,大致能曉得其身份。
本朝男子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常服在這裏指“燕居服“(即居室中服用的衣物),因此也叫“私服“。宋官與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沒有太大區別。隻是在用色上有較為明顯的規定和限製。從隋代開始,帝王統用明黃色製衣,官臣不得亂用。據文獻記載,由於朝廷內賜佩金銀魚袋的公服是以紫、緋色原料製做,故一般低級官吏不得亂用,而隻可服用黑白兩種顏色。
這少年身著明黃色常服,顯然是位皇子。當今官家尚未成親,自無子嗣,那這少年定是神宗皇帝之子無疑了。長子趙佾、次子趙僅、三子趙俊、四子趙伸、五子趙僩、七子趙價、八子趙倜、十子趙偉皆早殤,六子趙傭即位,十一子趙佶、十二子趙俁、十三子趙似、十四子趙偲皆未滿十歲。除卻年僅六歲的趙偲,趙佶、趙俁、趙似年齡相仿,均與這少年相符。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但不管是哪個皇子,又豈是區區舉子能得罪的?
王旁幾個終究是出身巨宦之家,倒未如何緊張,隻是暗暗猜測那少年的身份。
王棣卻是忍不住想要拊額長歎:曆史畢竟是有慣性的,不可能麵目全非。
跟隨那明黃裳少年、亦步亦趨的幾個人中,有一人是王棣相熟的——正是數月未見的高俅高文恭。
見得高俅恭恭敬敬的跟隨左右,王棣大概已經猜出那少年的身份,嘴角扯了扯,心情複雜。
“哪位是‘東風夜放花千樹’的王棣王三郎?”少年一進閣子,眼珠子滴溜溜的在眾人身上一轉,最後望向了王棣。
王棣收斂心神,拱手道:“某便是。”
少年麵露喜色,快步上前:“久仰大名,今日總算是見著正主了。”春風般的笑容令人心生親近,隻覺此子心性率真灑脫,全無皇親貴胄的驕橫睥睨之氣。
他又衝那錦衣人擺擺手:“楊戩,這位可是天下才氣獨占八鬥的王三郎,嗯,你讀書少,不懂這些事也就罷了,都散了散了。”
臥艸啊,說咱家讀書少?好吧,你是主子你說了算……楊戩低眉順眼地答應一聲,揮手讓那些扈衛離開。
少年仔細打量了王棣一番,讚歎道:“高俅以‘無雙公子’讚譽王三郎,某是將信將疑的。文采如此出眾,若是人才再為翹楚,豈非是上天不公?叫芸芸眾生情何以堪呐?今日一見,果是見麵更勝聞名。”
高俅陪笑道:“俅焉敢欺騙殿下?所言無一絲偽訛也。”
直到這會兒,他方對王棣等人一揖:“一別數月,三郎愈發風姿勃發了。”
“高大哥也是愈發精神了。”王棣還了一禮,心中暗道:難不成與自己在杭州並肩作戰的高某人還是要走上佞臣之道麽?
事實上,杭州一行,讓他對這個“大奸臣”有了新認知,眼見為實嘛,這人本性不壞,也是真有心做事的。他還期盼著其能走上“正道”呢。隻不過,孰正孰斜,此時是無法下斷論的。畢竟,還沒到昏君佞臣禍國殃民的“北宋末年”。
那少年,王棣已然明確是何人。
果然,高俅介紹道:“此乃十一殿下遂寧郡王,喜愛三郎的字文,特來垂見。”
王旁等人皆是心下一凜,神宗皇帝子息眾多,共育有十四子、十女,可惜早殤者多,是以殯天後方由在世最長的皇六子承繼大寶。其餘幾位皇子除了雙目失明的九皇子趙佖,最長的便是這十一皇子趙佶了。
趙佶生於元豐五年農曆五月五日,後因五月生人不祥改為農曆十月十日,是神宗第十一子。次年正月,神宗正式賜名,十月,趙佶被授為鎮寧軍節度使、封寧國公。
其自幼養尊處優,逐漸養成了輕佻浪蕩的性格。據說在他降生之前,其父神宗曾到秘書省觀看收藏的南唐後主李煜的畫像,“見其人物儼雅,再三歎訝”,隨後就生下了徽宗,“生時夢李主來謁,所以文采風流,過李主百倍”。這種李煜托生的傳說固然不足為信,但在趙佶身上,的確有李煜的影子。徽宗自幼愛好筆墨、丹青、騎馬、射箭、蹴鞠,對奇花異石、飛禽走獸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在書法繪畫方麵,更是表現出非凡的天賦。元豐八年,哲宗即位後,趙佶被封為遂寧郡王。
其身份之尊,已是超過當今官家的胞弟趙佖,畢竟後者是盲人,混吃等死、享盡尊榮罷了。
不過,對王旁等人而言,這遂寧郡王固然尊貴,也毋需阿諛逢迎,隻恭謹地行禮:“見過遂寧郡王。”
王棣也默默行禮,心下歎道:這位可是要做皇帝的,沒想到甫到京城便見過這位文學大拿,可以說不是緣份麽?
嗯,趙佶做皇帝不行,書、畫卻是自成一家,“瘦金體”與“院體”便是其所創,也算是皇帝中的異類了。
喜歡大宋河山請大家收藏:()大宋河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