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章 燒香
字數:4216 加入書籤
金融危機導致了梁家資產的大幅縮水,這都沒有讓梁思雅感到害怕。
但是舅舅四人當時被拘禁,這才讓梁思雅感覺到了社會的險惡。
好在自己有老公的幫助,最終化險為夷。
不過,這種事情,梁思雅就算是麵對自己的爸媽,也絕對是守口如瓶的。
讓家族裏的人以為,這是老天庇佑梁家,無疑是最好的選項了。
要不然整治梁家的那兩個壞家夥,他怎麽就突然噶了呢。
還不是老天有眼,把兩個壞蛋給收走了嗎!
梁思雅陪著家人,在新年時節上香祈福時,看著家族裏的人,一個個虔誠的模樣,就暗自撇嘴。
到時候拉著自己的老公,專門去上上幾炷香,那才是真正的管用呢!
張良不喜歡燒香拜佛,可架不住自己的女人有這個心思。
而京城裏,最熱門的燒香拜佛的地方,就是赫赫有名的雍和宮了。
京城最大藏傳佛教寺院,曾是雍正帝府邸,以學業事業、財運靈驗著稱,日均人流量與故宮相當。
為了圖個好運,寄托對未來的希望,許多拜佛求神的人還講究“燒頭香”,好像這樣就能獲得某種心理上的滿足感。
張良在京城都已經七八年了,當然見識過了京城內,為了搶了“頭香”而連夜排隊,甚至出現了人滿為患,導致廝打鬥毆的場麵。
“為了一個頭香,大家都拚了!”
每年春節,這句話幾乎成為了許多國人節日的真實寫照。
寒冷的冬季,清晨成千上萬的香客在寺廟前排隊,爭分奪秒地為的是那一支“頭香”。
梁思雅的偷香建議,張良是堅決的拒絕了。
不管是在京城的雍和宮,還是去杭城的靈隱寺。
張良都不打算趕這趟熱鬧!
隻是女人的那點心思,張良也是會酌情安排的。
你想想吧!大年初一,大家冒著嚴寒,四五萬香客,排隊進入寺廟,其中有不少人甚至提前十小時就開始排隊,隻為了能搶到“頭香”。
單那陣勢,張良就有多遠躲多遠!
咱大年初一不合適,平常時節的,人不太多,咱去燒香拜佛,也是可以了啊!
在京城,民間流傳“男雍和女紅螺”,意指男子去雍和宮祈願靈驗,女子去紅螺寺祈願最管用。
張良可沒有心思陪著梁思雅跑到50公裏外的紅螺寺燒香許願,出門了還是要聽男人的話。
來雍和宮燒香祈福,旅遊的人之所以堪比故宮,原因就在於雍和宮出過兩位皇帝,成了“龍潛福地”!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賜予四子胤禛,即後來的雍親王府。
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為行宮,稱雍和宮。
張良來京城京城七八年了,住的地方和學校都離雍和宮很近,經常從雍和宮前過,就是沒有進來燒過香。
主要就是因為這裏太熱鬧,什麽時節,人都沒少過。
雍和宮大街將京城的曆史風貌展現得淋漓盡致。
街道兩旁,四合院如魚鱗般密集排列,錯落有致。
沿著四合院的院牆緩緩前行,路邊擺滿了各種小攤。
琳琅滿目的攤位上,有香燭、鮮花,還有算命的攤位。
雍和宮謝絕自帶香燭,不過,不用擔心,進入雍和宮時,每個人都會被發放一份香燭。
當然,來這裏是需要購買門票的!
梁思雅看著張良擺弄著手裏的香燭,有些奇怪。
“老公,你沒在這裏上過香嗎?”
“嗬嗬,沒有,第一次進來!”張良隻好訕訕的解釋了一下。
進入昭泰門鍾鼓樓和碑亭矗立其中。
院落另一邊,就是雍和門了。
越靠近雍和門,香火的味道更濃,邁過雍和門,隻見一個大香爐擺在四體碑亭前,嫋嫋散著青煙。
院落中夾雜著好多老外,這些老外基本不燒香也不磕頭,他們隻是在導遊的帶領下,站在人群外圍邊靜靜的觀賞。
白種人基本磕頭燒香的,黑人倒是有幾個在磕頭燒香。
而看膚色就能判斷出來的東南亞鄰國的遊客,燒香磕頭一套動作做起來如行雲流水,絲毫感覺不到生硬。
走進昭泰門,映入眼簾的是高大的鍾鼓樓和碑亭。
鍾鼓樓坐落在門的兩側,古色古香。
碑亭則位於門的正前方,裏麵立著一塊巨大的石碑,上麵刻滿了密密麻麻的文字。
再往院子那邊望去,不遠處就是雍和門了。
隨著距離的拉近,香火味兒也越來越濃,整個空氣都被這股香味所籠罩。
等跨過雍和門,一個巨大的香爐就赫然出現在眼前,穩穩地擺放在四體碑亭前,正慢悠悠地冒著縷縷青煙。
院子裏人頭攢動,其中有不少膚色各異的老外。
與周圍的燒香拜佛的遊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些老外們並不像國內遊客那樣燒香磕頭,而是跟隨著導遊,站在人群的外圍,靜靜地觀察著這一切。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白種人基本上都隻是站在一旁觀看,很少有人去燒香磕頭。
而黑人中則有幾個比較虔誠的信徒,跪在香爐前,雙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詞,十分專注地進行著祈禱儀式。
相比之下,那些一看膚色就知道是東南亞鄰國的遊客則顯得格外熟練。
他們燒香磕頭的動作如行雲流水般自然流暢,沒有絲毫的生硬和遲疑,顯然對這種儀式非常熟悉。
今天來禮佛的人格外多,張良沒燒過香,卻也知道入鄉隨俗的道理。
詩雅咋做,咱就跟著做好了。
熏香的異香彌漫在空氣之中,看著梁思雅拿起手中點燃的佛香,虔誠地向佛像敬獻祈福。
張良依葫蘆畫瓢,從手中的香燭中,抽出三支佛香,在長明燈裏點燃,隨即插入香爐之中。
主殿雍和殿氣勢恢宏,紅牆黃瓦交相輝映,讓人不禁心生敬畏之情。
殿內的三尊大佛高高在上,莊嚴肅穆地端坐於蓮花寶座之上。
三尊大佛分別代表著過去、現在和未來。
過去佛燃燈佛,麵容慈祥,雙眼微閉,仿佛沉浸在對過去歲月的回憶之中。
現世佛釋迦牟尼,麵帶微笑,右手微微抬起,仿佛正在為眾生說法。
未來佛如來佛,則是一臉的威嚴,卻又不失和藹,目光如炬,似乎能夠洞悉世間萬物。
喜歡重生之華娛新世界請大家收藏:()重生之華娛新世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