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考古悲劇(終)

字數:6570   加入書籤

A+A-


    【鬼吹燈中的精絕古城是真實存在的,就是現在的位於新疆和田民豐縣的尼雅遺址。
    《漢書.西域傳》記載:“精絕國,王製精絕城,去長安八千八百二十裏,四百八十戶,人口三千三百六十人,勝兵500人。可以看出精絕國是一個人口相對較小的西域小國,屬於漢代西域36國之一。】
    【後來隨著樓蘭的壯大,樓蘭更名為鄯善國,最終精絕國被吞,並成為鄯善國的一個州,再後來鄯善國被北魏所滅,精絕城逐漸荒廢,直到唐朝時玄奘來到此地,已經是黃沙遍布、不辨路徑。】
    ……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秦朝。
    “如此小國也能被後輩記住?”始皇想不通,滅樓蘭易如反掌,按照史官的德行,除非樓蘭殺了華夏使者亦或者擋住了大軍攻擊,否則最多用七個字記述:“某年某月,滅樓蘭。”
    【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稱此地為尼壤,因為遺址井然有序,房間內整理好的公文、經卷、成堆儲蓄的大量糧食、錯落有致的屋舍、果園以及並沒有發現戰火的痕跡,所以在國際上它還有另一個名字東方龐貝尼。
    尼雅遺址隻是誰命名的,又為何與精絕國產生聯係?
    還要從我們已經熟悉的那個人說起,還是他——斯坦因。
    斯坦因通過一塊石板上書寫的已經消失的古文字佉盧文,判斷出此地必有寶藏,最終找到了這座千年以來不為人所知的古城。
    剛發現的時候是什麽樣子?
    我們看看斯坦因在《斯坦因西域考古記》中的記載:“書訊、賬簿、草稿、雜記一類的佉盧文木牘差不多在每一件屋中都有發現,在這小龐貝古城中,許多單室中都備有火爐、舒服的炕、木碗櫃等物。”
    斯坦因一生都惦念著尼雅遺址,先後四次挖掘獲取海量文物帶回英國,在斯坦因最後一次挖掘出土的竹簡中出現了“漢精絕王”字樣,才將尼雅遺址與精絕古國印證在一起。
    根據出土文物的文字,可以看出精絕國人普遍使用佉盧文和漢字,也印證了絲綢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之密切。
    新中國成立後,中日聯合考古隊進入尼雅遺址考察,發現了一件震驚世界的文物,是一件織錦。】
    ……
    “後人不是很仇恨倭國?”
    “怎麽能與虎謀皮?”
    “聯合外寇一起盜掘古墓!!!”
    “後人不孝!”
    【在發現的一刻,考古學家就辨認出織錦上的文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其文物價值和象征意義不言而喻,隨即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首批禁止出國展覽文物。
    五星出東方:指五顆行星在同一時期內同時出現在東方天空,也就是五星連珠或五星聚會現象。
    利中國:指中國有利。
    隨即發現的另一塊褲形織錦上麵繡有“討南羌”三個字,連起來則是“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討南羌”。
    可以看出隱含著從星象上對軍國大事的關切,這也是當年的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時至今日,關於精絕古城尚有很多迷霧,留待解答。
    不論是敦煌金村還是黑水城、精絕城被慘遭盜掘和文物流失的根本原因在於時局動亂和西方探險家的野心覬覦。
    但難以想象的是,在建國後的上世紀90年代,竟然還有光天化日大規模聚眾盜墓的事件發生。
    幾千人參與,挖掘現場如集市一般有賣水,賣飯的,有賣工具的,還有直接交易的文物販子。
    挖掘地點是甘肅禮縣大堡子山,而這座墓葬埋著誰呢?
    答:秦始皇的祖宗們。】
    嬴政:雖然很不禮貌,但挖了朕祖宗,能不能不要挖朕?
    【秦朝作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對秦國的發源與秦人具體來源的研究一直撲朔迷離。
    而大堡子山秦公大墓原本有望為這些謎團帶來答案,但如今我們隻能看著被盜掘殆盡的山包、黃土沉默無言。
    蘭州城市學院教授趙小軍曾在采訪中回憶:“當時的盜墓現場人山人海,地麵向大片平躺著的樓房,盜墓坑橫七豎八,走路的人一不小心就會掉進坑裏。當地人在墓地上打起了帳篷,不分白天黑夜的盜墓,吃住賭博都在墓地上,現場有賣涼皮的、賣涼麵的、賣扯麵的、賣什麽的都有。
    挖墓的人可以不下山吃住都在山上,不光吃喝玩樂,山上還有賣考古三大專業期刊的,盜墓的可以一邊學一邊挖。”
    當時禮縣流行的口號是要想富,挖古墓,一夜變成萬元戶。
    而被盜掘的文物大部分都流失到了海外。
    《史記》記載:秦國最初的發祥地是西犬丘,因秦國祖先木馬有功,得以封國。
    1919年,在禮縣出土過一件秦公簋,王國維、郭沫若等學者曾據此推斷,這可能是秦國的肇始之地。
    兩位大師猜測的沒錯,大堡子山的發現證實了他們的推斷,其中出土的青銅鼎上都有“秦宮作鑄用鼎、秦公作寶用鼎”等字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時間不能倒流,毀壞不可挽回,考古是經不起失誤的,如今的工作人員也隻能在這樣的基礎上去繼續研究。】
    【為什麽我們現在的考古都是搶救性發掘?】
    ……
    “搶救性發掘是什麽意思?”
    “難道不是和盜墓一樣,找到了就直接挖嗎?”
    【建國以來,考古史上最慘痛的教訓是什麽?
    答案隻有一個——定陵。
    定陵是明十三陵中萬曆皇帝的陵墓,是目前唯一被挖掘的明皇帝陵。】
    永樂年間。
    朱棣手指天幕說道:“這……”
    “他……”
    “唉……”
    一時無言,也不知是朕的第幾代兒孫遭了罪。
    “十三陵?”
    “意思大明隻傳了十三代?”
    崇禎年間,崇禎皇帝也想到了。
    “所以,朕是大明的亡國之君?”
    “怎會如此?”
    “朕滅閹黨、勤儉節約、重用文人,怎會忘在朕手裏?”
    【1956年,郭沫若和吳晗等人上書,請求挖掘明成祖朱棣的長陵。
    但遭到各界強烈反對,但最終還是力排眾議,決定挖掘萬曆皇帝的定陵。】
    ……
    “成祖!!!”
    永樂年間,朱棣沉浸在明亡之中,被一眼驚醒。
    “太子!”
    “太孫!”
    “咱不應該是太宗嗎?”
    “是你們還是你們的不孝子孫改的?”
    “你們想幹啥?”
    大胖抖動著身軀戰戰兢兢:“爹,你是了解我和瞻基的,我們父子二人沒有傻到承認咱家是造反起家的。”
    大胖想不通,總不能以後皇位不在我這一脈了吧?是世係轉移了還是出了司馬衷一般癡傻的皇帝?
    “成祖,祖有功而宗有德。”這不擺明說我們一家造反的嘛,那個不孝子孫幹的?
    ……
    嘉靖:祖宗不用謝我。
    【彼時中國考古尚處於起步階段,科技層麵和技術經驗的缺乏導致了整個挖掘工作的一係列無可挽回的巨大損失。
    當墓門打開之後,墓室內的古籍、絲織品、衣服的短時間內氧化、腐爛、變黑,很多織錦又因為無知錯誤的保存方式造成永久損壞。
    出土3000餘件文物,最終損毀了近2000件,主要為絲錦織品,其中就包括萬曆皇帝的龍袍。
    萬曆皇帝以及兩位皇後的遺骨原本保存完好,但未等到科技進步能夠鑒定的那一天,在特殊十年被挫骨揚灰。】
    ……
    [這點我站他們,萬曆完全是報應。]
    [確實,張居正為大明續命七十年,結果死後全家被斬,墳都讓萬曆刨了。]
    [總結:萬曆活該,蒼天饒過誰!]
    ……
    萬曆年間。
    “噗呲。”一口鮮血從萬曆喉嚨噴湧而出。
    “朕沒錯!”
    “張居正難道不該死嗎?”
    “朕是皇帝,可他怎麽對朕的?”
    “欺辱、打罵!”
    “朕是天子,天的兒子,不是他的兒子!!”
    ……
    [於謙之死、張居正之死、戚家軍被騙殺,導致誰也不敢幫老朱家賣命了。]
    [是啊,辛辛苦苦為國續命,不是被冤殺就是被滅族,誰還為老朱家賣命。]
    ……
    【定陵的發掘是一場災難,但也讓我們得以窺見明代工藝的巧奪天工。
    經過這一慘痛教訓,鄭振鐸、夏奈立即上書上級,請求製止這種非正常的考古發掘。
    1959年10月,上級同意了他們的意見,並指示100年內不許主動發掘任何帝王陵墓,這一指示也成為了考古界的定規。
    並法律規定考古隻能進行搶救性保護性發掘:即被盜之墓或因地質災害、施工發現之墓之外不再主動發掘任何古墓。
    可以說萬曆不僅僅用自己的屍骨保護了明朝其他皇帝,還保護了所有的古墓。】
    [一百年不主動發掘,你們說我要是活的長一點能不能看到挖秦始皇陵那一天?]
    ……
    穿著黑色玄服的始皇,臉的臉色越發接近衣服顏色。
    “你們太過分了!!!”
    [我主要想看看始皇佩劍,看一下是不是比曹操還高。]
    “砰!”的一聲,曹操桌案上一堆倒橢圓形的米飯!
    [是一百年內不主動發掘,沒說到了一百年就可以發掘,要看科技水平能不能保護好文物。]
    [對啊,萬一挖到主室,始皇在裏麵笑眯眯的問一句:“你們咋才來啊?”,怎麽辦?]
    [哈哈哈,你要笑死我。]
    喜歡刷視頻:震驚古人請大家收藏:()刷視頻:震驚古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