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海運皇糧
字數:3036 加入書籤
道光六年正月,陽光灑落在波光粼粼的海麵上,第一批 100 多艘商船宛如一支龐大而壯觀的迎親隊伍,旌旗飄揚、鼓樂喧天,浩浩蕩蕩地揚起風帆,向著北方破浪前行。
在接下來的兩個多月裏,這些商船源源不斷地駛來,仿佛一串串緊密相連的糖葫蘆一般。它們首尾相接,綿延不絕,總數竟然多達 1300 餘艘!如此規模宏大的船隊依次抵達天津大沽口,場麵之震撼令人瞠目結舌。
船上裝載著滿滿的糧食,顆粒飽滿,堆積如山,沒有絲毫損耗和遺漏。更為驚人的是,這次運輸所花費的運費相較於以往節省了整整 36 萬兩銀子!當這份詳細的奏報呈送到道光皇帝麵前時,他不禁喜出望外,臉上綻放出如同中了巨額彩票般燦爛的笑容。
興奮之餘,道光皇帝毫不猶豫地下旨,立即從國庫中調撥出 20 萬兩白銀,將多餘的糧食盡數收購並入庫儲存起來,其情形猶如精明的商人囤積貨物以待高價售出。一時間,宮廷內外皆沉浸在一片歡樂與振奮之中。
到了道光七年八月,陶澍那是信心滿滿,上了一道奏折,說:“皇上啊,以後江蘇的漕糧運輸,咱們都改海運吧!”他本以為道光皇帝會拍手叫好,沒想到道光卻給他澆了一盆冷水:“不行,以後還是以漕運為主。”
陶澍一聽這話,隻覺得心裏像是吞進了一隻令人作嘔的蒼蠅般難受至極。他眉頭緊皺,暗自思忖道:“這海運相較於漕運,不僅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而且成本還低廉許多。如此顯而易見的優勢擺在眼前,為何英明神武的皇上就是不肯應允推行呢?”
事實上,道光皇帝心中自有一本明明白白的賬目。他深知漕運體係龐大繁雜,其背後所牽涉的人員眾多,竟多達一百餘萬人之巨。這些人或直接從事漕運工作,或是依賴漕運相關產業為生。倘若貿然將漕運改為海運,那麽這上百萬的人口瞬間便會失去生計來源,成為無業遊民。
而道光皇帝對於曆史教訓可謂刻骨銘心,尤其是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更是讓他記憶猶新。當年李自成率領一眾窮苦百姓揭竿而起,最終推翻了明朝統治,建立起大順政權。道光皇帝每每思及此處,都不禁心生恐懼和憂慮。他實在擔心這些驟然失業的人們會因為生活困頓而群情激憤,效仿李自成發動一場所謂的“漕運起義”。若是果真如此,恐怕自己的皇位乃至整個大清江山都會陷入風雨飄搖之中。因此,當麵對是否改革漕運這一問題時,道光皇帝首先聯想到的便是李自成及其帶來的慘痛後果。於是乎,他暗暗告誡自己:“這海運之事,切不可操之過急,必須謹慎行事。否則萬一糧食順利運抵目的地,但朕的江山社稷卻因此毀於一旦,豈非得不償失!”
康熙年間啊,就有那麽一句老話,“通漕旗丁、水手十萬家”,聽著就跟說書的一樣。清朝那會兒,軍隊還分個“兵、勇、丁、卒”四類,這“丁”啊,可不就是管後勤、運東西的嘛,說白了也是士兵的一種。為啥呢?因為明清兩朝的漕運啊,那都是軍隊來搞的,清朝直接就把明朝那套製度給“拿來主義”了。
本來清朝想著,這漕運啊,全靠運丁就行了。結果呢,這運丁數量根本就不夠用,跟鬧著玩似的。那怎麽辦呢?沒辦法,清朝隻好在運丁之外,再招一批人,叫“漕運水手”,就跟臨時工似的。
這些運丁們呀,那可真是過著清苦的生活!不過話說回來,人家好歹也是擁有“公務員”這一令人豔羨的身份呐,光是聽起來就讓人覺得高端大氣上檔次。且說他們的收入來源吧,那也算是頗為穩定和有保障的了。每月,清政府都會準時發放月糧給到他們手中,這月糧呢,其實就等同於我們現代社會裏所說的工資啦,每個月都能按時到賬。而當他們接到外出執行運輸任務的時候呢,還會額外得到一筆名為行糧的補助。這行糧呀,可以理解成如今我們出差時所領取的差旅費,用於路途上的各項開銷。除此之外,如果他們在工作當中表現出色,或者完成了一些較為艱巨困難的任務,那麽還有可能獲得一份由清政府特別頒發的增貼作為獎勵哦!這增貼呀,就好似咱們現在每年期盼的年終獎一般,代表著對他們辛勤付出的肯定與褒獎。
這些運丁啊,要是失業了,那可就麻煩了,跟天塌了一樣。為啥呢?因為他們可全靠這份差事活著呢,一旦沒了,那不就得喝西北風了嘛!所以啊,道光皇帝那也是心裏有數,不敢輕易把這漕運給改了,生怕這些運丁一失業,再整出啥幺蛾子來,那可就真完蛋了!
道光皇帝啊,他心裏那是七上八下的,就像坐過山車一樣。他擔心商船像脫韁的野馬,不受控製,調動起來跟玩捉迷藏似的。而且啊,造船那花費,就跟扔錢進水裏似的,還得額外組建水師保護船隊,這成本,高得都能買座小山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相比之下,走漕運那就穩妥多了。船都在官府手裏,跟自家的車一樣,沿途城鎮也都有軍隊駐紮,安全得跟保險箱似的。而且啊,這漕運途經那麽多城鎮,不僅可以運糧食,還可以順路帶點土特產、小商品啥的,跟快遞一樣,直接送到京都市場,豐富得跟超市似的。
道光皇帝坐在龍椅之上,眉頭緊皺,心中暗自思忖著:“這海運一事,雖說能夠節省些許運輸成本,但其中所蘊含的風險著實巨大啊!茫茫大海之上,風浪無常,一旦遭遇惡劣天氣,船隻便極易傾覆沉沒,貨物損失暫且不論,那些船員們的性命恐怕也難以保全。再者,若長期依賴海運,原本繁忙的大運河恐將逐漸荒廢。如此一來,河道淤積堵塞,水利設施無人維護修繕,待到雨季來臨之時,洪水泛濫成災,沿岸百姓必將遭受巨大苦難。這般後果,當真是得不償失啊!”想到此處,道光皇帝毅然決然地揮了揮手,下達旨意道:“傳朕旨意,即刻停止海運之議,依舊依靠傳統的漕運方式,以保江山社稷安穩、黎民百姓安寧。”
可沒想到啊,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黃河在河南封丘縣銅瓦廂那地方,竟然玩起了“大規模決口”的戲碼,帶有泥沙的黃河水跟瘋了一樣衝進了大清河的河道,把北運河給攔腰截斷了。這一下,大運河的北段就癱瘓了,跟植物人一樣,再也無法行船了。
鹹豐皇帝一看這架勢,那是被逼無奈啊,隻好回頭,重新搞起了漕糧海運。這漕運啊,就這麽徹徹底底地變成了一個曆史名詞,跟老照片似的,隻能讓人懷念了。道光皇帝要是知道了,不知道會不會後悔當初沒早點下決心呢!
喜歡大清的故事請大家收藏:()大清的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