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南疆小崽子
字數:3287 加入書籤
要說這位道光皇帝,那絕對稱得上是清朝曆史長河中的“節儉楷模”!他在省錢方麵的造詣,可以說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其吝嗇程度,比起那傳說中的鐵公雞還要更勝一籌,恨不能將一枚銅錢硬生生地掰成兩半來使用。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盡管道光帝如此精打細算、勤儉節約,但那些好不容易節省下來的銀兩卻仿佛擁有了生命一般,眨眼之間便消失得無影無蹤,任憑如何挽留也無濟於事。
而造成這種局麵的罪魁禍首,當數那可惡的戰爭惡魔。遙想當年乾隆末年之時,清朝這艘曾經威風凜凜的巨輪已然開始出現劇烈的顛簸與搖晃,社會內部的各種矛盾猶如夏日裏漫天飛舞的蚊蟲般數不勝數,隻要伸手輕輕一抓,便能輕易抓到一大把。待到道光年間,英國殖民者如同不速之客一般蠻橫闖入,他們不僅毫無禮貌可言,更是帶來了一份讓國人痛心疾首的“厚禮”——侵略戰爭。此後雙方你來我往,交鋒不斷,結果卻是以清政府的節節敗退和喪權辱國而告終。一次又一次的割地賠款,一項又一項的不平等條約被簽訂得如同兒戲一般隨意,大量白花花的銀子就這樣如決堤洪水般源源不斷地外流而去。
然而,話又說回來,道光年間確實發生過一場令人矚目的戰爭,其激烈程度與所取得的輝煌戰果堪稱一絕——那便是平定張格爾叛亂之戰!在此戰役中,清朝軍隊展現出無與倫比的風采和頑強不屈的精神,猶如戰神降臨一般,以雷霆萬鈞之勢將叛軍徹底擊潰。
當時,清軍將士們個個英勇無畏、堅毅果敢,仿佛被注入了無窮無盡的力量,如同一群瘋狂的鬥士,勇往直前地衝向敵陣。麵對來勢洶洶的叛軍,他們毫不退縮,奮勇殺敵,每一次衝鋒都帶著必死的決心,硬是憑借著頑強的鬥誌和出色的戰術,將那些囂張跋扈的叛軍打得落花流水,讓他們乖乖俯首稱臣。
這場戰爭意義非凡,它不僅僅扞衛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更為重要的是,為廣袤無垠的新疆地區帶來了長治久安的和平環境。從此以後,這片土地上再也沒有遭受過大規模戰亂的侵擾,百姓得以安居樂業,過上幸福安寧的生活。可以說,清軍在此戰中的表現堪稱完美,宛如“和平使者”附身,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長城。
而要說起張格爾叛亂的緣由,則需追溯到半個多世紀以前,即乾隆二十二年公元 1757 年)。那時,種種錯綜複雜的因素交織在一起,最終引發了這場驚心動魄的叛亂……
那時候,新疆回部天山南麓那地兒)有對大小和卓兄弟,波羅尼都和霍集占,他倆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突然就在那兒發動了叛亂。乾隆皇帝一聽,這哪行,咱清朝的威嚴何在?於是,立馬派兵去征討。
經過一番激戰,庫車、葉爾羌、和闐等地都見證了清朝軍隊的英勇。那時候,清朝剛平定完在天山北麓盤踞了70年的準噶爾汗國,士氣那是杠杠的!特別是在葉爾羌附近的黑水營,定邊將軍兆惠那是大顯身手,把霍集占打得落花流水。
1759年,大小和卓一看形勢不妙,撒腿就跑,一路西逃,經過了蔥嶺,最後跑到了巴達克山阿富汗東北部那旮旯)。清朝軍隊那是不依不饒,一路追擊,最後把巴達克山的首領素勒坦沙都給擒殺了,還把他的屍首帶回了新疆,這戰鬥力,簡直了!
再說那大和卓的兒子薩木薩克,他老爹死後,他也就逃亡了,最後跑到了浩罕國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在那兒,他還生下了三個兒子,其中老二就是張格爾,1790年出生的。
這張格爾啊,從小在喀布爾今阿富汗首都)求學,那學問沒學多少,野心倒是挺大。他一直夢想著能在南疆恢複大小和卓的統治,這複仇的小火苗啊,在他心裏那是越燒越旺,最後,終於演變成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叛亂“史詩”。
這家夥,對推翻他家族的清政府那是恨得牙癢癢,心裏頭總琢磨著怎麽報仇。於是呢,他開始壯大自己的部落勢力,還勾搭上了駐阿富汗的英國殖民者,那英國人也是慷慨,顧問、訓練、武器,一股腦兒地往他那兒送。
這張格爾叛亂啊,可不光是民族衝突那麽簡單,它更像是一部充滿複仇和野心的“大戲”。
1817年,浩罕汗那家夥,仗著有英國撐腰,跟清朝提了個要求,想在喀什噶爾享點貿易特權。清朝一聽,心想:你這不是得寸進尺嘛!於是,毫不猶豫地給拒了。浩罕汗一肚子火,心想:哼,你不讓我好過,我也不讓你好過!於是,他就盯上了有恢複南疆統治野心的張格爾,攛掇他發動叛亂。
到了1820年,張格爾一看時機成熟了,就利用南疆維族人對參讚大臣斌靜的不滿,開始煽風點火,鼓動當地民眾叛亂。不過啊,張格爾這家夥顯然是低估了清軍的實力。那時候的清軍,雖然不如康乾盛世時那麽勇猛,但對付他這群烏合之眾,那還是綽綽有餘的。結果,清軍一出手,就把他們給擊潰了,張格爾隻帶著二三十個殘兵敗將逃回了浩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可張格爾這野心啊,就像是野草一樣,春風一吹又長出來了。他在英國殖民者的武裝下,重新組織訓練軍隊,準備再次攻打南疆。這次,他二次入侵,清駐疆守軍可遭了殃,南疆西部大部都淪陷了。
不過呢,清朝也不是吃素的。經過近四年的厲兵秣馬,張格爾的勢力雖然有所恢複,但從1824年起,他不斷騷擾新疆邊境,規模從幾十到數百人不等。駐疆清軍和張格爾的矛盾啊,就像是冬天的火藥桶,一點就炸。這場“大戲”啊,也是越演越熱鬧了!
1825年,駐阿克蘇的領隊大臣巴彥巴圖,那是個急性子,帶著二百騎兵就衝出去了,說是要捉張格爾。結果呢,張格爾沒捉到,他倒是跑到一處沒設防的營地,把柯勒克孜的婦孺百姓給屠殺了一頓,然後還虛報戰功,說自己打了個大勝仗。
這一搞,民族矛盾那是嗖嗖地往上升,就像火鍋裏的水,咕嘟咕嘟就開了。當地部落首領一看,這哪行,咱們得報仇啊!於是,召集了兩千騎兵,把清軍圍困在峪穀裏,來了個“甕中捉鱉”。巴彥巴圖和他的清軍兄弟們,那是一個也沒跑掉,全都被“報銷”了。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浩罕國那位氣焰囂張的阿裏汗突然如同一隻餓狼般跳了出來,他那狂妄自大的聲音響徹雲霄:“隻要你們這些家夥乖乖地讓本汗攻破喀什噶爾、英吉沙爾、葉爾羌以及和田這四座堅不可摧的城池,那麽城內數之不盡的美女和堆積如山的金銀財寶就統統歸本汗所有啦!不僅如此,本汗還要求將喀什噶爾這座繁華的城市割讓於我當作此次行動的豐厚報酬!”
清軍將領們聽聞此言,心中不禁燃起熊熊怒火,暗自思忖道:“好一個不知死活的阿裏汗,竟然敢在這等生死存亡之際趁機要挾我們,妄圖大發戰爭財!真可謂是貪心不足蛇吞象啊!這幫來自南疆的小兔崽子們莫非以為自己能夠隻手遮天,不把我堂堂大清帝國放在眼裏嗎?簡直就是癡人說夢!”
喜歡大清的故事請大家收藏:()大清的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