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兩件事
字數:5120 加入書籤
洋務運動這麽一搞,中國算是邁開了近代化的“小碎步”,就像是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搖搖晃晃,但總算是往前走了。清王朝和西方列強也暫時“握手言和”,沒再打起來,看上去一片和諧,就像是鄰居家的大爺大媽,雖然平時有點小摩擦,但關鍵時刻還是能坐下來喝杯茶,聊聊天。清史上就把這段時期叫做“同治中興”,聽起來還挺風光的,不過話說回來,這“同治中興”跟同治皇帝本人那是一點關係都沒有,他就像是個舞台上的“背景板”,站在那裏,一動不動,全靠別人唱戲。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間便來到了同治十二年。此時的大清王朝正處於風雲變幻之際,而宮廷內的權力交接也成為了眾人矚目的焦點。
在這一年,慈禧太後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懷著滿心的眷戀與不舍,將手中緊握多年的權力緩緩地移交給了她的兒子——載淳。那一刻,仿佛一位辛勤操勞一生的老母親,終於將手中的接力棒傳遞給了茁壯成長的兒子,讓他正式踏上親政之路。
彼時的載淳已然年滿十八歲,早已褪去了少年時的青澀懵懂,成長為一名身姿挺拔、意氣風發的大小夥子。按照常理而言,這個年紀的男子應當具備足夠的能力和智慧去獨自應對紛繁複雜的朝政事務,挑起國家發展的重擔。
然而,就在慈禧太後交出權力的瞬間,她的心中或許仍在暗自思忖:“兒啊,從今往後,媽媽再也無法像從前那樣事事替你操心作主了。這偌大的江山社稷,皆需由你來執掌權衡。至於未來你究竟能成就一番怎樣的偉業,是如蛟龍騰飛九天之上,還是似鳳凰翱翔萬裏雲霄,一切皆取決於你自身的努力和造化了!”
結果皇上親政後,那表現可真是讓人大跌眼鏡。數來數去,就幹了兩件事兒其實可能幹了不少,但咱們這裏得幽默一下,不然這皇帝也太沒麵子了)。一件是……嗯,好像還沒想好幹啥,整天就在宮裏晃悠,看看花,賞賞鳥,日子過得那叫一個悠閑。另一件呢,也是……哦對,還在想呢!這皇上親政後的生活,看起來就像是“悠閑的老大爺”,每天就是溜溜彎兒,曬曬太陽,至於國家大事嘛,那好像是別人的事兒,跟他沒啥關係。
然而,朝堂之上的風起雲湧、變幻莫測,卻是截然不同的一番景象。自同治皇帝親政伊始,他所麵臨的局勢便錯綜複雜、暗流湧動。而這位年輕的皇帝親政後的首件大事,便是與日本共同啟動了一項名為“北京專款”的龐大合作項目。
時光荏苒,轉眼間同治皇帝親政未久,次年二月,看似平靜的大清王朝卻再度被卷入一場軒然大波之中。原來,日本方麵宣稱,居住於台灣地區的高山族同胞們不慎“誤殺”了來自琉球國的一些船民。這本應隻是一起如同鄰裏之間偶爾發生的小小摩擦般微不足道的事件。畢竟,這樣的誤會和衝突在各地時有發生,通常都能通過和平協商得以妥善解決。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日本竟以此為借口,悍然出兵進犯我國台灣地區。他們的行徑猶如投石入水,瞬間激起千層浪,原本小小的糾紛一下子被無限放大,演變成了嚴重的外交爭端和軍事衝突。整個局勢驟然緊張起來,大清王朝不得不嚴陣以待,應對這突如其來的危機。
同治皇帝聞聽此事之後,頓時心急如焚,猶如一隻被置於熱鍋之上的螞蟻一般,焦躁不安地團團亂轉起來。他心中暗自思忖道:“這些可惡的日本人實在是蠻橫無理至極!怎會僅僅因為如此微不足道的一樁小事,便貿然興兵動武呢?”
於是乎,同治皇帝趕忙派遣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楨前往台灣,全權負責處理此次棘手的事件。說起這位沈葆楨大人啊,他可是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林則徐的乘龍快婿,並且自身亦是一位能力出眾、精明強幹之人。
當沈葆楨馬不停蹄地抵達台灣後,即刻投入到緊張忙碌的工作之中。一方麵,他有條不紊地部署著當地的防務事宜;另一方麵,則積極與日本方麵展開艱難的談判協商。一時間,沈葆楨忙前忙後,可謂是應接不暇,連喘口氣的工夫都沒有。然而,盡管任務艱巨繁重,但沈葆楨始終未曾有過絲毫懈怠之意。
與此同時,沈葆楨在心底裏不禁暗暗埋怨起同治皇帝來:“唉,這年輕的皇上剛剛親政不久,竟然就將這樣一個令人頭疼不已的‘燙手山芋’丟給了我。不過也罷,既然領受了皇命,無論如何也要全力以赴,不負聖上所托才是啊!”就這樣,沈葆楨憑借著自己卓越的智慧和非凡的勇氣,在台灣這片土地上與各方勢力周旋抗衡,努力化解這場一觸即發的危機。
最終,曆經諸多波折與艱難險阻之後,清朝政府與日本方麵達成了一項協議——簽訂所謂的“北京專款”。根據這份專款約定,日本軍隊將會撤離出台灣地區,而作為交換條件,腐朽無能的清政府則需要向其支付高達五十萬兩白銀的巨額賠款。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此事就這樣看似以一種“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方式草草了結。然而,身處紫禁城內深居簡出的同治皇帝或許心中暗自思忖著:“此番花費這些銀兩也算是值得的吧,畢竟好歹沒有因此招惹來更大的禍端和麻煩!倘若日本人始終不肯善罷甘休、咄咄逼人地糾纏下去,那後果恐怕真是不堪設想呐!”
同治皇帝親政之後,很快便迎來了另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重修圓明園!這件事情一經傳出,瞬間引起朝野上下一片嘩然。眾人紛紛議論著,這場浩大的工程簡直就像是要舉辦一場前所未有的“皇家豪華裝修大項目”一般。
時間來到同治 12 年九月,陽光依舊燦爛地灑在紫禁城的每一個角落。就在這個看似平常的日子裏,同治皇帝降下一道聖旨,正式宣布興修圓明園。這道旨意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在朝堂之上掀起軒然大波。
而皇帝本人對於此次重修圓明園之事卻是胸有成竹,且有著自己的一番考量。他心裏暗自思忖著:“這圓明園乃是我大清王朝的無上榮耀所在,更是代表著皇家威嚴的一張亮麗名片。如今曆經風雨滄桑,已然略顯破敗之相,如果再不加以修繕維護,又怎能對得起祖宗先輩們創下的這份基業呢?況且,朕的母後皇太後一直對那座園子情有獨鍾,若是能夠將其重新修建得金碧輝煌、美輪美奐,讓太後可以在那裏安心頤養天年,豈不是一樁兩全其美的好事麽?”想到此處,同治皇帝不禁露出了滿意的微笑,仿佛已經看到了未來圓明園煥然一新、光彩照人的模樣。
但這圓明園可不是說修就能修的,至少需要一千萬兩銀子!咱們先別提大清哪兒來的這麽多錢可能得從國庫裏摳,或者從大臣們腰包裏掏),就算有這筆錢,修園子也不是那麽容易的事兒。就說木材這一項吧,直徑七寸到四尺,長一丈五到四丈八的柏木、黃鬆木,就要3000根兒!這些木材還得從四川那麽遠的地方采集過來,這得費多大勁兒啊!
同治皇帝心裏可能還想呢:“這園子不修不行,但修起來怎麽這麽麻煩呢?看來得找個能幹的‘項目經理’來操辦這事兒!”可是,道光初年的時候,那種好木材就被砍得差不多了,想買都買不到。而且,運輸起來那簡直是難如登天,得翻山越嶺,跋山涉水,還不知道得折損多少人力物力呢!
可同治皇帝呢,偏偏要重修圓明園,就像是著了魔一樣。大臣們紛紛上書請求緩修,說他這是勞民傷財,不值得。但他就是不聽,執意要開工。他心想:“你們這些大臣懂什麽?這圓明園可是皇家的象征,不修怎麽行呢?”
沒辦法,大臣們隻好紛紛捐款,湊了40多萬兩銀子,打算去福州買進口木材。這期間,大臣們是邊捐款邊上奏,邊上奏邊捐款,忙得不亦樂乎!他們心想:“這皇上怎麽就這麽固執呢?我們也是為了國家好啊!”
可是,恭親王實在忍不住了,他心想:“這皇上怎麽就這麽糊塗呢?國家有這麽多大事要辦,他卻偏偏要修園子。”於是,他給皇上上了一個折子,列出了一大堆要辦的大政要事,要求先停工,別修圓明園了。
皇上呢,一讀這個折子,那臉色立馬就變了,就像是晴天霹靂一樣。他衝著恭親王就喊:“此位讓爾如何啊?把我這皇位讓給你怎麽樣啊?你是不是覺得我這皇位坐得不穩啊?”恭親王一聽,嚇得魂飛魄散,趕緊跪地求饒。
可是,恭親王被訓了一頓之後,還是癡心不改。他心想:“我這都是為了國家好啊,皇上怎麽就不明白呢?”過了幾天,他又重提此事。你說這不是往槍口上撞嗎?這次皇上直接發朱諭,把恭親王的親王世襲罔替給革除了,降為郡王。他心想:“看你還敢不敢再提這事兒!”
不過還好,皇上念在恭親王以往的功勞上,還是讓他在軍機大臣上行走。慈禧太後一看兒子這麽衝動,趕緊出來當和事佬。她心想:“這兒子怎麽就這麽不懂事呢?恭親王可是朝廷的棟梁啊!”於是,她說:“十年來沒有恭王就沒有大清啊,今天皇上一時衝動發的朱諭,就讓人撤了吧!”這才賞還了恭親王的親王世襲罔替。
可是,這圓明園的事兒還沒完呢。眾多大臣還是不斷反對修園子,他們心想:“這皇上怎麽就這麽固執呢?我們說了這麽多好話,他怎麽就不聽呢?”同治13年8月1號,皇上終於下令停工了。他心想:“這園子不修就不修吧,反正我也沒辦法。”
說起同治皇帝的政績啊,那還真是難找。他親政的時間太短了,僅僅一年,他的生命就走到了“盡頭兒”。這“盡頭兒”啊,既是說他的生命結束了,也是暗指他親政時間的短暫。就像是一場短暫的戲劇,匆匆開始,又匆匆結束了。
皇上為什麽這麽年輕就“掛”了呢?這可能跟修園子這事兒鬧得他心力交瘁有關。你想啊,他整天為了修園子的事兒煩惱,大臣們又紛紛反對,他這心裏能好受嗎?再加上政務那麽多,他這身體怎麽能受得了呢?也可能是政務太多,把他給“累垮”了吧!他這皇帝當得可真是不容易啊!
不過話說回來,這同治皇帝雖然親政時間短暫,但他這“鬧劇”般的生涯卻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像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少年,突然被推上了曆史的舞台,然後匆匆地表演了一場,又匆匆地謝幕了。他的故事告訴我們:當皇帝也不是那麽容易的事兒啊!得有責任心、有智慧、有魄力才行!不然的話,就像同治皇帝一樣,雖然坐上了皇位,但卻沒能留下什麽值得稱道的政績。
當然了,這也不能全怪同治皇帝。他畢竟還年輕,缺乏經驗。再加上慈禧太後在後麵“垂簾聽政”了那麽多年,他突然親政,肯定有點手忙腳亂。而且啊,那時候的清朝已經是風雨飄搖了,內憂外患不斷。他就是想幹出一番事業來,也不容易啊!
所以說啊,這曆史就像是一麵鏡子,它照出了人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同治皇帝的故事就是這麵鏡子中的一個小小的片段。它告訴我們: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舞台上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的風光無限,有的默默無聞。但不管怎樣,我們都得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不枉此生啊!
喜歡大清的故事請大家收藏:()大清的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