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宣戰
字數:5600 加入書籤
在 1900 年那個驕陽似火的夏天,6 月 21 日這一天,對於咱們的大清帝國來說,簡直就是一場驚濤駭浪的“驚天大反轉”!平日裏,慈禧老佛爺總是喜歡端著太後的架子,對那些列強們擺出一副諂媚的笑臉,然而實際上,她心中不知積壓了多少的窩囊氣。
可就在這一天,慈禧老佛爺突然像是被什麽東西刺激到了一樣,隻見她猛地一拍大腿,毅然決然地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不再對那些洋鬼子們忍氣吞聲,而是要給他們一點顏色看看!這可不是慈禧太後的一時衝動,更不是大清國突然之間像吃了菠菜一樣變成了大力水手。這其中的緣由,還得從一封絕密情報說起。
這封情報,就如同冬天裏的一把火,瞬間點燃了慈禧老佛爺內心深處的怒火。
話說這天,慈禧太後正舒舒服服地躺在她那豪華無比的大床上,享受著宮女們輕柔的扇風服務,仿佛這炎炎夏日的暑氣都被這徐徐涼風給吹散了。她的右手輕輕搖晃著一把精致的小扇子,左手則拿著個冰鎮得恰到好處的西瓜,正悠哉遊哉地啃著,那汁水順著嘴角流淌而下,好不愜意。
就在這時,一陣急促的腳步聲突然傳來,打破了這份寧靜。慈禧太後心中不禁一緊,還未等她開口詢問,一個太監便如疾風般衝了進來。隻見那太監滿臉驚慌,額頭上豆大的汗珠滾滾而下,手裏緊緊握著一封密信,仿佛那信有千斤重一般。
“太後,太後,不好了,出大事了!”太監一邊喘著粗氣,一邊將密信高高舉起,呈到慈禧太後麵前。他的聲音因為恐懼而有些顫抖,讓人聽了心裏直發毛。
慈禧太後心頭猛地一沉,一種不祥的預感湧上心頭。她暗自思忖:這又是哪個不知死活的家夥惹出的禍端?她麵沉似水,緩緩放下手中的西瓜和扇子,接過了那封密信。
當她打開密信,隻匆匆掃了一眼,臉上的表情就像六月的天,說變就變,瞬間變得陰沉至極,仿佛能滴出水來。
原來如此,這封密信所揭示的內容竟然是關於那些洋人的種種行徑。這些洋人可遠非僅僅貪圖錢財和土地這般簡單,他們的野心簡直是昭然若揭!他們不僅妄圖在我們大清的土地上肆意妄為,修建教堂、傳播洋教,甚至還妄圖插手我們大清的內政,這無疑是對我們國家主權的嚴重侵犯!
更令人氣憤的是,他們竟然有可能對慈禧太後的寶座心生覬覦,因為這個情報裏麵說的是讓慈禧歸政光緒,這簡直就是對我們大清皇室的極大不敬!慈禧太後在看到這份情報後,心中的怒火瞬間被點燃,猶如火山噴發一般,難以遏製。她手中原本拿著的西瓜,也險些因為憤怒而被扔出去。
慈禧太後心中暗罵:“這些洋人真是欺人太甚!平日裏,我對他們稍加容忍,給他們一些甜頭嚐嚐,他們就真以為我大清是任人揉捏的軟柿子了嗎?今日,我定要讓他們知道我們大清兒女的厲害,絕不能再對他們示弱!”
就在此時,隻聽得“砰”的一聲巨響,慈禧太後猛地一拍桌子,那原本穩穩放置在桌上的茶杯,像是受到了驚嚇一般,竟然彈跳起來,然後重重地砸落在桌麵上,發出“砰砰”的響聲,仿佛在抗議著這突如其來的震動。
慈禧太後滿臉怒容,她的聲音如同雷霆一般,響徹整個宮殿:“快!立刻給那十一個國家發出宣戰照會!告訴他們,我大清國可不是任人揉捏的軟柿子!咱們要跟他們堂堂正正地幹一場!”
這道宣戰詔書一經發出,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瞬間在全國引起軒然大波。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達官貴人,都被這突如其來的消息震驚得目瞪口呆。
有些人嚇得雙腿發軟,麵色慘白,心中暗自思忖:“這老佛爺莫不是吃錯了藥?怎麽會如此衝動地就跟洋人宣戰呢?這不是以卵擊石嗎?”
然而,也有一些人卻熱血沸騰,他們激動地高呼:“老佛爺終於硬氣了一回!咱們大清國也有揚眉吐氣的一天!”
然而,戰爭可不是兒戲,更不是僅憑一時的意氣就能取勝的。盡管大清國人口眾多,但在武器裝備和戰術策略方麵,卻遠遠落後於那些西方國家。這就好比是一個手無寸鐵的人,去與手持大炮的強敵對抗,其結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慈禧太後才不會去理會這些呢!她心裏暗自思忖:“我大清乃是堂堂正正的泱泱大國,豈能被這些洋鬼子給小瞧了去?”於是乎,她毫不猶豫地下達了全國動員令,決心要與洋人一決雌雄。
然而,要打仗可不是光靠喊口號就能行的,這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啊!慈禧太後靈機一動,想到了那些富可敵國的商人們。她心裏琢磨著:“這些富商們一個個腰纏萬貫,讓他們出點錢、出點力來為國家效力,豈不是理所應當的嗎?”
說幹就幹,慈禧太後立刻下令向富商們強行攤派軍費,美其名曰是為了保衛國家。那些富商們聽聞此消息後,簡直叫苦不迭。他們心裏暗罵道:“這老佛爺莫不是瘋了不成?怎麽會突然要我們出錢去打仗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可是,盡管心中有萬般不願,這些富商們也不敢公然違抗太後的旨意啊!畢竟,太後的權威可不是鬧著玩的。無奈之下,他們隻能乖乖地掏出腰包,如數上繳軍費。
可是啊,這錢交了,仗還是得打啊。慈禧太後下令全國軍隊開赴前線,跟洋人拚命。可是啊,那些軍隊哪裏是洋人的對手?一個個被打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
其實啊,這場戰爭的背後隱藏著無數錯綜複雜的原因和背景。一切都要從 1840 年的那場第一次鴉片戰爭說起,那時候的清朝宛如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被西方列強狠狠地踹了一腳,瞬間變得搖搖欲墜。在這場戰爭中,清朝一敗塗地,不得不簽訂了那個屈辱的《南京條約》,從此便陷入了被列強瓜分的悲慘境地。
遙想當年,清朝可是威風凜凜的東方大國,地大物博,文化昌盛,令世人矚目。然而,自從西方列強強行打開中國的大門後,這曾經輝煌的帝國就如同被打開的潘多拉魔盒一般,無盡的災難如潮水般接踵而至。那些貪婪的洋人,對清朝這塊肥美的蛋糕虎視眈眈,垂涎欲滴。他們迫不及待地向中國派遣使節,提出各種無理要求,如通商、傳教、設立租界等等。
麵對這些蠻橫的要求,清朝政府卻束手無策。他們既沒有勇氣與洋人正麵對抗,又害怕得罪他們會引發更嚴重的後果,於是隻能無奈地選擇一味地妥協退讓。這種軟弱的態度,無疑助長了洋人的囂張氣焰,使得他們得寸進尺,進一步壓榨中國的利益。
於是乎,這清朝宛如一隻被列強束縛住的羔羊,隻能亦步亦趨地跟隨他們的腳步前行。列強們的要求,清朝政府無一不是有求必應;列強們的欲望,清朝政府也都竭盡所能地去滿足。如此一來,清朝的主權便如同那被狂風吹散的細沙一般,逐漸地從指縫間溜走,直至消失殆盡。
那些來自異域的洋人,不僅在經濟領域對中國進行無情的剝削,更是在文化層麵展開了一場悄無聲息的滲透。他們在中國的土地上大興土木,建起了一座座教堂、學校和醫院等設施,妄圖以他們的文化來侵蝕中國人的思想和價值觀。
起初,麵對這些新奇的事物,中國人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心。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漸漸意識到,這洋人的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兩者簡直是水火不容。
那些洋人啊,簡直就是一群貪婪無厭的豺狼虎豹!他們不僅對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提出了極其荒謬無理的要求,甚至還妄圖將清朝的大好河山據為己有。這些洋人要求清朝政府割讓大片的領土,開放眾多的口岸以供他們通商貿易,並且還要支付巨額的賠款。
麵對如此蠻橫霸道的要求,清朝政府卻顯得無能為力。他們既不敢公然拒絕洋人的無理要求,生怕引發更大的衝突和戰爭;又不敢輕易得罪這些洋人,擔心會遭受更嚴厲的打擊和報複。於是乎,清朝政府隻能選擇一味地妥協退讓,不斷地滿足洋人的各種貪欲。
就這樣,清朝就如同一個被列強肆意宰割的西瓜一般,一點一點地被蠶食殆盡。那些洋人眼睜睜地看著清朝的領土和主權逐漸流失,心中自然是樂開了花,笑得合不攏嘴。
然而,這一切對於清朝的老百姓來說,卻是一場無法言說的災難。他們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家園被洋人侵占,看著自己的同胞被洋人肆意欺辱,心中的痛苦和憤恨簡直如同刀割一般。終於,忍無可忍的老百姓們紛紛奮起反抗,他們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扞衛祖國的尊嚴和領土完整。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清朝政府的所作所為卻令人大失所望。他們不僅對老百姓遭受洋人的欺淩視而不見,甚至還倒行逆施,對百姓進行百般打壓。他們之所以如此,無非是擔心百姓的反抗會觸怒洋人,從而給國家帶來更為嚴重的災難。
在這種情況下,清朝政府對百姓采取了極其殘忍的手段,進行殘酷的鎮壓和屠殺。無辜的百姓們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同胞被政府殘殺,心中充滿了絕望和痛苦。他們意識到,這個曾經被視為依靠的政府,如今已變得冷酷無情,不再值得信任。
於是,百姓們開始自發地尋找其他出路。在這個過程中,義和團運動悄然興起。義和團的成員大多是生活困苦的農民和手工業者,他們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內心深處卻燃燒著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當他們目睹洋人在中國土地上肆意妄為、橫行霸道時,心中的憤恨如火山般噴湧而出。這些樸實的人們無法容忍國家和人民遭受如此屈辱,於是毅然決然地組織起來,手持大刀長矛,毫不畏懼地與洋人展開殊死搏鬥。
那些洋人啊,他們一開始對這些義和團的人可是充滿了鄙夷和不屑呢。在他們眼中,這些義和團的人不過是一群毫無組織紀律、衣衫襤褸的烏合之眾罷了,簡直就是不堪一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然而,事實卻給了這些洋人一個狠狠的耳光。他們很快就驚訝地發現,這些被他們視為草芥的義和團人,實際上遠比他們想象的要難對付得多。
盡管義和團的武器裝備遠遠落後於洋人,但他們卻擁有著無比勇猛的戰鬥精神和視死如歸的決心。在戰場上,他們毫不畏懼敵人的炮火,勇往直前,一次又一次地擊退了洋人的進攻,讓那些趾高氣揚的洋人嚐到了苦頭。
眼看著局勢逐漸對自己不利,那些洋人開始慌了神。他們意識到,如果不能迅速平息義和團運動,自己在中國的利益將會受到嚴重威脅。於是,他們紛紛向清朝政府施加巨大的壓力,要求清朝政府采取果斷措施鎮壓義和團運動,以維護他們在華的既得利益。
麵對洋人的壓力,清朝政府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一方麵,他們不敢輕易得罪洋人,畢竟洋人在當時的中國擁有著強大的勢力和影響力;另一方麵,他們也不敢公然與義和團為敵,因為義和團在民間擁有廣泛的支持和影響力。
在這種左右為難的情況下,清朝政府隻好采取一種折中的辦法——在兩邊和稀泥。他們既不明確支持義和團,也不堅決鎮壓義和團,而是試圖通過一些模棱兩可的手段來平息洋人的怒火,同時又不至於引起義和團的強烈反彈。
可是啊,這義和團的人可不管這些。他們覺得政府已經跟洋人串通一氣了,已經不再是他們的依靠了。於是啊,他們就開始自己尋找出路了。他們一路北上,勢如破竹,很快就逼近了北京城。
喜歡大清的故事請大家收藏:()大清的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