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權力的遊戲
字數:6734 加入書籤
光緒三十四年,寒風凜冽,刺骨的寒冷仿佛能將人的耳朵都凍掉。在這個異常寒冷的冬天裏,12月2號這一天,太和殿卻呈現出一片熱鬧非凡的景象,猶如廟會一般。
然而,這看似喧鬧的場景中卻彌漫著一種難以言喻的詭異氛圍。人們不禁心生疑惑,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呢?
原來,這一天是要為年僅三歲的小娃娃溥儀舉行登基大典,讓他登上那象征著至高無上權力的龍椅,成為宣統皇帝。這個小家夥,恐怕此時還在家裏流著鼻涕,開心地玩著泥巴呢。他甚至可能連幼兒園小班都還沒有上過,對於“皇帝”這個概念更是一無所知。就這樣,他在懵懂無知的情況下,被大人們抱上了那令人矚目的龍椅。
這龍椅啊,在旁人眼裏那可是金光閃閃、威風凜凜,可在小溥儀眼裏,說不定就跟家裏那把破椅子沒啥兩樣。他坐在上麵,估計心裏還琢磨呢:“這是哪兒啊?咋這麽多人看著我,怪嚇人的。”小臉兒皺得跟個小包子似的,說不定下一秒就要“哇”地一聲哭出來。周圍那些大臣們呢,一個個穿著花裏胡哨的朝服,跪在地上,嘴裏喊著“萬歲萬歲萬萬歲”,可心裏頭指不定在想啥呢。
且說這登基大典的過程,那場麵真是令人忍俊不禁,宛如一場大型的古裝滑稽戲。你瞧那小溥儀,被一群宮女太監們前呼後擁著,宛如眾星捧月一般。他那兩條小短腿兒,走起路來一搖三晃,活脫脫像一隻剛學走路的小鴨子,讓人看了不禁發笑。
好不容易,小溥儀才一步一步地挪到了龍椅前。可這龍椅對於他來說,實在是太高了些,他那小短腿兒根本夠不著。於是乎,旁邊的太監們隻好七手八腳地把他抱上了龍椅。
這一抱上去,可不得了啦!隻聽得周圍那鼓樂聲震耳欲聾,仿佛要把人的耳膜都給震破了似的。小溥儀哪裏見過這等陣仗,估計是被嚇得夠嗆,“哇”地一聲就大哭了起來。
這一哭,可把那些大臣們給急壞了。他們一個個都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急得團團轉,卻又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其中有個老太監,更是急得滿臉通紅,額頭上的青筋都爆了出來。隻見他手忙腳亂地從懷裏掏出個撥浪鼓,然後在那兒拚命地搖啊搖,嘴裏還不停地念叨著:“小祖宗啊,別哭啦,別哭啦!”那副模樣,簡直就像是在哄自己家的孩子一樣。
就在此時,光緒皇帝的皇後——隆裕太後,眼見著眼前的局勢,瞬間心領神會,毫不猶豫地順勢而為,正式開始了她的垂簾聽政之旅。這位隆裕太後,心中恐怕早已樂開了花。她暗自思忖道:“嘿嘿,慈禧老佛爺這一走,機會終於降臨啦!雖說我自身能力有限,但這垂簾聽政的美妙滋味,我無論如何也得親自體驗一番啊。”
於是乎,隆裕太後端坐在那簾子之後,擺出一副正襟危坐的模樣,佯裝認真聆聽著大臣們的奏報。她時而輕咳兩聲,似乎是在刻意彰顯自己的威嚴,然而這一切不過是她的故作姿態罷了。然而,大臣們對於她的那點小心思卻是心知肚明,隻是大家都心照不宣,佯裝不知罷了。
溥儀的父親醇親王載灃,被封為監國攝政王,這一職位對他來說,可謂是喜憂參半。
一方麵,成為監國攝政王意味著他將擁有極大的權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國家的走向。然而,另一方麵,這個職位也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責任。畢竟,他要輔佐的是自己年幼的兒子溥儀,而溥儀此時還隻是個孩子,對政治一竅不通。
載灃心中或許正暗自思忖:“這皇位本來應該是屬於我的,如果不是命運的捉弄,或許我還能在這個位置上有所作為。可如今,這皇位卻落到了我兒子的頭上,我不僅要替他管理國家,還要在他犯錯時為他收拾殘局。”
盡管如此,載灃也別無選擇,隻能硬著頭皮接受這一任命。他站在朝堂之上,努力讓自己顯得威嚴莊重,但那眼神中,卻難以掩飾地透露出一絲無奈和迷茫。
且說這大清朝的攝政王,其開端者乃是多爾袞,那可是個響當當的厲害角色啊!想當年,他率領著八旗鐵騎,如狂風驟雨般破關而入,一路勢如破竹,橫掃千軍,最終打下了這廣袤無垠的大好江山。
然而,時過境遷,當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來到載灃這裏時,他卻不幸成為了這攝政王一職的終結者。如此戲劇性的“交接”,實在是令人啼笑皆非。
這載灃啊,雖然貴為監國攝政王,但實際上卻活得異常憋屈。朝廷裏的大小事務,他根本就做不了主。那隆裕太後呢,雖然深居後宮,卻時常在簾子後麵指手畫腳,對朝政橫加幹涉。而那些大臣們呢,也是各懷鬼胎,陽奉陰違,對他的命令置若罔聞。
可憐的載灃,就如同一隻被架在火上烤的鴨子一般,渾身難受卻又無可奈何。他想有所作為,卻處處受到掣肘,動彈不得;他想大聲呼喊,卻發現自己的聲音在這深宮內院之中顯得如此微弱,根本無人理睬。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且說這朝廷裏的事情啊,那可真是比菜市場還要熱鬧上幾分呢!大臣們就像被分成了好幾個幫派一樣,整日裏吵吵嚷嚷,簡直就如同一群鬥雞一般,互不相讓。
其中有些大臣極力主張進行改革,認為隻有這樣才能挽救這搖搖欲墜的大清朝;而另一些則堅決主張維持現狀,堅守祖宗成法,對任何變革都持反對態度。這兩派人馬整日爭執不休,誰也不肯讓步,朝堂之上常常是一片混亂。
可憐的載灃,就被夾在這兩派之間,左右為難。他心裏其實也明白,這大清朝已經是千瘡百孔、病入膏肓了,如果不進行改革,恐怕是難以繼續維持下去的。可是,他又實在害怕得罪那些守舊的大臣們,畢竟這些人在朝中勢力龐大,根基深厚。
然而,如果他選擇站在守舊派那一邊,對改革之事不聞不問,那麽這大清朝的未來恐怕也是一片黯淡無光。這可真是讓載灃陷入了一個兩難的境地,就如同那“豬八戒照鏡子——裏外不是人”啊!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裏,朝廷裏正在激烈地討論著是否要推行新政。載灃坐在朝堂之上,心中暗自思忖:“這新政或許能夠拯救大清於水火之中,讓國家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還是推行吧。”然而,他的想法卻遭到了那些守舊大臣們的強烈反對。
當載灃提出推行新政的建議時,朝堂上頓時像炸開了鍋一樣,一片嘩然。那些守舊的大臣們紛紛跳出來,對載灃進行指責和謾罵。其中有一位老臣,氣得胡子都翹了起來,他怒不可遏地指著載灃的鼻子,破口大罵道:“你這黃毛小子,懂得什麽?祖宗的法度豈能隨意更改?你這是要斷送大清的江山社稷啊!”
麵對如此激烈的言辭,載灃被罵得滿臉通紅,他的心中雖然有千般委屈和不滿,但卻不敢回嘴。他隻能低著頭,默默地忍受著老臣的責罵,就像一個做錯了事的孩子一樣,顯得十分狼狽和無助。
再說說這隆裕太後,她雖說垂簾聽政了,可這心機和手腕,跟慈禧老佛爺比起來,那可真是小巫見大巫了。慈禧老佛爺那是宮廷裏的“老狐狸”,玩權力跟繡花似的,一針一線都算計得清清楚楚。隆裕呢,充其量也就是個“小狐狸”,還嫩得很呢。
有一次,朝廷裏要選拔一批官員。隆裕太後想著:“我得趁這個機會,安插一些自己的人。”於是,她就讓身邊的太監去暗中操作。可這事兒被一些大臣知道了,他們心裏不服氣,就在朝堂上陰陽怪氣地說:“太後啊,這選拔官員可是大事,可不能任人唯親啊。”隆裕太後一聽,臉一下子就紅了,結結巴巴地說:“我……我也是為了朝廷好。”可大臣們根本不買她的賬,還在那兒不停地嘮叨。隆裕太後沒辦法,隻好把這事兒擱置了下來,心裏頭那個憋屈啊。
這慈禧老佛爺啊,活著的時候那可是把權力玩得跟變魔術一樣,讓人眼花繚亂。就說她這“選小不選大”的招兒,那可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您想啊,要是選了載灃當皇上,那隆裕怎麽辦呢?她可是光緒皇帝的妻子啊,載灃一即位,她就成了“尷尬嫂嫂”,這關係,想想都讓人頭疼。
打個比方說,這就好比一家人吃飯,本來座位都安排得好好的,突然來了個新規矩,把原來的座位全打亂了,那不得亂套嗎?可慈禧老佛爺選了溥儀小朋友當皇上,那就不一樣了。小溥儀按照輩分,得恭恭敬敬地把隆裕尊為太後,這多和諧啊!隆裕太後心裏頭那叫一個美,就跟中了彩票似的。慈禧老佛爺這手安排,簡直是給她送了個大大的“順水人情”。
這就好比慈禧老佛爺是個高明的棋手,把隆裕和載灃這兩顆棋子玩得團團轉。她讓這倆人互相牽製,誰也別想獨吞大權。隆裕呢,覺得自己當了太後,風光無限,對慈禧老佛爺那是感恩戴德;載灃呢,雖說心裏頭對慈禧老佛爺的選擇有點不樂意,可這皇位畢竟是他親兒子的,間接性地還是落到了他們老載家的手裏。就憑這一點,他不僅不能怨恨慈禧老佛爺,還得感恩戴德地謝謝她給的這個“天大機會”。
可這慈禧老佛爺啊,也有失算的時候。她把這清朝當成了自己的後花園,想怎麽玩就怎麽玩。她覺得自己是這後花園裏的女王,所有的花兒草兒都得聽她的。可她別忘了,這清朝啊,可是個真真切切的王朝,底下還有無數百姓指望著呢。她這一撒手,留下的大清王朝,那就跟一灘爛泥似的,扶都扶不起來。
就好比一座房子,慈禧老佛爺在的時候,雖然房子已經破破爛爛了,可她還能勉強用一些華麗的裝飾把它遮蓋起來,讓別人看著好像還挺氣派的。可她一走,這房子的真麵目就露出來了,牆壁斑駁,屋頂漏雨,地基也開始不穩了。
這大清王朝啊,就像是一個積滿灰塵的老古董。慈禧老佛爺在的時候,還時不時地拿塊破布擦一擦,讓別人看著好像還挺新的。可她一走,這老古董就徹底沒人管了,灰塵越積越厚,都快看不出原來的樣子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再說說這溥儀小皇帝,嘿,他連自己的鼻涕都擦不利索呢,更別說把這偌大的王朝給擦洗幹淨了。他每天就知道在宮裏玩,一會兒讓太監給他扮鬼臉,一會兒又讓宮女給他講故事。他根本不知道,外麵的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革命的浪潮正一波接著一波地湧來。
有一次,小溥儀在宮裏玩捉迷藏,他躲到了一個偏僻的宮殿裏。這宮殿裏陰森森的,到處都是蜘蛛網和灰塵。小溥儀看著這破敗的景象,居然還覺得挺好玩,哈哈大笑起來。他哪裏知道,這宮殿的破敗,正是大清王朝衰敗的象征啊。
載灃這家夥,勉強算是個守城之主吧。他就像一個臨危受命的消防員,想盡辦法去撲滅大清王朝這把即將燒起來的大火。可要是給他個穩定點的王朝,他或許能混個無功無過的評價。可惜啊,這大清王朝,已經是個搖搖欲墜的老房子了,他就是想修修補補,也得有那本事才行啊。
他整天在朝廷裏忙得暈頭轉向,一會兒要處理財政危機,一會兒又要應對外敵入侵。可他那些政策,就像往漏水的桶裏倒水一樣,根本解決不了根本問題。他下令減少官員的俸祿,想節省開支,可那些官員們卻不幹了,紛紛上書抗議,說他是“昏君”。他無奈之下,隻好又取消了這個政策。
三年後,清政府一看形勢不妙,軍機處給裁了,改設責任內閣。本來想著這是改革的好機會,說不定能讓大清王朝起死回生呢。結果呢,弄巧成拙。內閣大臣一共13位,滿蒙貴族占了9個,皇族還占了7個,漢族官僚就那麽4個。
這就好比一場足球比賽,清政府這邊的球隊,大部分都是皇族和滿蒙貴族,漢族官僚就那麽幾個替補隊員。你說這投票吧,9票對4票,漢族官僚還能有啥發言權?這就好比讓一群不會踢球的人去踢比賽,還指望能贏,這不是做夢嗎?
內閣總理大臣,還是皇上的爺爺輩兒,慶親王奕匡。這慶親王啊,就是個老糊塗蟲,整天就知道貪汙受賄,根本不管朝廷的事兒。他當內閣總理大臣,就好比讓一個瞎子去開車,不翻車才怪呢。
民主國家哪有讓皇族當內閣老大的?你見過查爾斯王子去當英國首相嗎?沒有吧!傻子都能看出來,清政府壓根兒就沒想真心搞君主立憲,就是借著立憲的名兒,集權皇族,抵製革命。這下可好,不該得罪的人都得罪了。
這就好比一個人,本來想和鄰居搞好關係,可他卻偷偷地把鄰居家的東西搬到自己家裏,還說是為了鄰居好。鄰居知道了,能不生氣嗎?清政府這一係列的操作,就像是在給自己挖坑,而且越挖越深。
搞新政吧,搜刮民財,老百姓對朝廷失望了。這就好比一個商家,本來生意就不好,還想著法子從顧客身上撈錢,顧客能不跑嗎?老百姓本來日子就過得苦巴巴的,清政府還不斷地加稅,什麽田賦、丁稅、鹽稅,各種各樣的稅,壓得老百姓喘不過氣來。
有個農民,本來家裏就窮得叮當響,靠種那幾畝薄田勉強維持生計。可清政府又來收稅了,他實在拿不出錢來,隻好把自己的耕牛賣了。沒了耕牛,他就沒法種地了,一家老小隻能餓肚子。他對著天空罵道:“這朝廷,還有沒有天理啊!”
搞欽定憲法大綱吧,君權神授都寫進憲法了,資產階級立憲派也失望了。這就好比一場比賽,本來大家說好了要公平競爭,可清政府卻偷偷地給自己開了後門,說自己是天生的贏家。資產階級立憲派能不生氣嗎?他們本來還指望通過立憲來改變國家的命運,可現在一看,這清政府根本就沒誠意,隻是在敷衍他們。
有個立憲派的代表人物,氣得直跺腳,說:“這清政府,就是個騙子,我們不能再相信他們了!”
革命黨更不用說,早就對清政府沒好感了。他們就像一群潛伏在黑暗中的獵手,一直在等待著機會,給清政府致命的一擊。現在倒好,清政府搞了個皇族內閣,漢族官僚也得罪了。這革命黨一看,機會來了,就像一群餓狼看到了獵物,紛紛行動起來。
宣統三年10月10號,一九一一年武昌起義,一炮打響。這就好比一顆火星,掉進了幹草堆裏,瞬間就燃起了熊熊大火。兩個月,全國上下,革命浪潮一波接一波。各省紛紛宣布獨立,清政府就像一座搖搖欲墜的大廈,在革命的浪潮中轟然倒塌。
喜歡大清的故事請大家收藏:()大清的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