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0章 再賭一把

字數:5551   加入書籤

A+A-


    清河崔家。
    從漢朝開始,便是士族門閥中最頂尖的那一撮。
    他們的祖譜上,能一路追溯到戰國時期齊國的崔氏。
    而東漢以後,幾乎沒有哪一個朝代的史書裏,沒有他們的名字。
    無論是中郎將崔烈,還是太尉崔琰。
    一代代的子孫,或為宰輔、或為太守、或為學官祭酒。
    族人仕籍之廣、滲透之深,遠非常人可以想象。
    而到了魏晉時期,崔氏更是以清談名士著稱。
    一句“王與馬,共天下”的背後。
    不止是王、謝兩家在鬥。
    崔家,同樣是默默掌控天下風向的那隻手。
    他們也許不爭權柄,但卻能決定風氣。
    他們也許不上戰場,但卻能左右人心。
    哪怕到了亂世,諸侯四起,崔氏依舊堅挺如初。
    家族隱於清河,卻能影響朝堂。
    朝代更迭如風雲,士族門閥如磐石不動。
    流水的王朝,鐵打的士族。
    這句話看似文人調侃,實則是最貼近事實的寫照。
    在李北玄這個穿越者看來。
    崔、盧、鄭、王這些家族,其實就像是小說裏那種隱世宗門。
    不問政事,不爭帝位。
    但每次有誰登基稱帝,總得去他們家族老祖墳前磕個頭,求個應允。
    地位超然,影響深遠。
    更關鍵的是,這些門閥並非靠刀兵起家,也非靠賄賂維係。
    而是靠知識、文化、傳承。
    在科舉製度還未完善之前,整個士人係統,是以家學和門第為篩選機製的。
    誰家出了幾代名臣,誰家的學問正宗,誰就能入仕為官。
    而這些大族手裏,則壟斷著知識的分發權。
    天下士人,皆出其門。
    百姓想讀書,要靠他們辦的私塾。
    士子想進仕,要靠他們掌握的學府。
    朝廷選拔人才,要從他們薦舉的名冊中挑選。
    這就是權力。
    這就是門閥。
    而這些年來,哪怕皇帝再忌憚,哪怕朝局再變動,崔家始終屹立不倒,不是因為他們靠山有多硬,而是因為他們自己就是山。
    直到李北玄出現。
    他帶來的,不隻是腦子和見識。
    更是一種,正在緩緩改變這個時代的技術根基。
    活字印刷。
    是真正能動搖門閥士族根基大殺器。
    一旦印刷術徹底普及,最先動搖的,就是這些門閥壟斷千年的家學傳承。
    你會講《易經》?
    我印出來讓十萬人看。
    你會訓詁注疏?
    我辦個《新義通編》,一萬本免費送。
    你有五百年藏書,我有五百套《三經附注》印出來送進鄉學縣塾。
    隻此一動,便門閥震蕩。
    如今,印刷術已推廣三年。
    雖然尚未成氣候,但再過五年十年……
    當天下士人不再仰望門閥子弟,當讀書的孩子,可以從市集上買到整套經典注解,當私學、書院、家塾逐漸被州學、官學、義學取代時……
    那時候,門閥再也不是門閥了。
    他們也許還富貴,但已無法左右朝堂風氣。
    所以,此時此刻,崔家是真的慌了。
    他們也許並不真想反,但他們必須要立威。
    讓人們知道,天下還是他們這些士族說了算。
    而贏高治,其實對此看得挺透徹。
    雖然在李北玄麵前,贏高治總是犯蠢。
    但贏高治其實是個挺聰明的人。
    而且,極善於看勢。
    他和贏高明、贏高熙的年齡相差不大。
    但老三的身份讓他很尷尬。
    前麵老大老二打的不可開交,後麵又有贏麗質異軍突起。
    所以贏高治在此之前一直沒什麽存在感。
    隻是偶爾過分小透明的時候,才會搬出“孝”名來給自己刷一刷存在感,別讓別人都把他這個皇子給忘了。
    這聽起來挺窩囊,甚至挺無能的。
    但這其實,是一種相當聰明,甚至,也相當考驗人心性的做法。
    畢竟不管是太子贏高明,還是魏王贏高熙。
    兩人雖然明爭暗鬥了好幾年,在京中風頭無兩。
    動輒攪得六部人仰馬翻、朝野皆驚……
    但再風光的皇子,也難保沒有失勢的那一天。
    朝堂局勢起伏跌宕。
    有時不過是一道詔令,一次訓斥,一個馬前失足,便能將天之驕子拽進塵埃。
    而在這漫長而危險的角力中,贏高治從未試圖插手,更沒有在任何一個兄長落勢之時,趁火打劫。
    這並非膽怯,也非懦弱,而是一種極度克製的冷靜。
    因為贏高治很早就意識到,他並沒有一開始就贏的籌碼。
    既無母族加持,又無文臣班底。
    無兵權,也無學派。
    若他貿然下場,那不是參與博弈,而是替人做棋。
    所以他選擇了沉默。
    把孝順當作標簽,把小透明作為保護色。
    把沒存在感,當成一種偽裝。
    把一切野心和鋒芒,都裹在笑語晏晏的溫順裏。
    旁人隻當他憨直,不爭不搶。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實際上他是在等。
    直到他等到十八歲這一年。
    等到太子昏聵被父皇再三訓斥。
    等到魏王贏高熙被勒令就藩。
    這才終於等來了一個站到台前的機會。
    而這份等待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耐性。
    要知道,對一個十八歲的年輕人來說,其實保持沉默,比保持進攻更難。
    在那個年紀,最難的從來不是衝鋒。
    而是能忍,能扛。
    能放下自尊,承認自己此刻還沒有資格站到台前。
    尤其在“皇位繼承人”這個圈子裏,贏高治的身份本就微妙。
    前有兩位兄長把持朝局,後有贏麗質深得聖寵、聲勢漸漲。
    他夾在中間,不尷不尬。
    仿佛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落不到他身上。
    而贏高治,也確實曾有過短暫的挫敗感和困頓期。
    在去年贏高明,贏高熙和贏麗質三足鼎立的時候。
    連他自己都覺得,也許一輩子就這樣了。
    但他最後還是按捺了下來。
    最終,被他等到了一個上桌的機會。
    而他,也把握住了。
    前段時間,他跟著李北玄一起。
    強渡旱河,不顧生死運糧賑災。
    換來了流民感恩,百姓頌德。
    一舉確立了“晉王仁德”的名聲。
    接著,在潞川設局。
    聯手李北玄謀劃士族,逼得門閥讓步。
    不僅拿到了糧食,還順勢和王家結了親。
    得了一位出身堂室、極有教養的王家嫡女。
    而如今……
    贏高治要再賭一把。
    喜歡從負債百萬到最強錦衣衛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從負債百萬到最強錦衣衛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