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3章 隔空交鋒
字數:5568 加入書籤
第二種,光速滑跪。
一夜之間,崔氏認了慫。
主動伏誅謝罪、上表請責。
甚至幹脆一鍋端了搞事的支係,以求自保。
聽起來很爽,但這種可能性極低。
因為這就等於,直接認了自己是幕後黑手。
還沒開打就跪了。
這不光是損臉麵的問題,更意味著崔家的威望,將遭遇沉重打擊。
從此之後,清河崔氏不再是“百世士族”,而是“昔日名門”。
哪怕保住了族人,整個家族的地位也將急轉直下,跌入穀底。
崔家自己就是靠門麵撐起來的,他們不可能主動撕破那層皮。
而第三種,轉移矛盾。
這是最有可能的。
他們極可能會挑明,自己不是主謀,然後順勢甩鍋。
比如甩給其他世家、甩給地方豪強,來換取朝廷的退讓。
反正大義我站著,錯的都是別人。
他們崔家繼續做秩序守護者。
而第四種,就是罵街。
這是最沒用的一種,但可能性並不小。
把話放出去、把旗打出去、把輿論搞出來。
文告、家書、門生遍地的朋友圈……
這才是士族最熟悉的戰場。
他們未必敢提兵,但一定敢提筆。
先罵為敬,先定調為主。
這是不需要成本的動作,來得快,也最有可能成為崔家最初的反應形式。
而且可以與轉移矛盾、滑跪同時進行。
邊罵邊談,邊談邊裝,嘴上不饒人,腳下接路條。
但,無論是哪一種方案。
無論他們選的是“滑”、“轉”、“罵”。
前提隻有一個。
他們都必須見人。
不管是談判、諉過、求情、扯皮,哪怕是罵街,也得有人當麵來幹這件事。
他們不能躲在清河老巢裏關門自嗨,必須有人站出來,代表崔家說話。
不站出來,就是默認。
默認就是承認。
承認就是認輸。
所以,隻要李烈的兵一到。
崔家人就必須出麵。
必須麵對這一場鋪天蓋地而來的晉王問罪軍勢。
隻有見麵,才好探底。
然而既然要出麵,那就得給崔家一個出麵的機會。
“圍而不攔”,就是為此準備的。
李北玄等的就是這個。
等他們現身,等他們派人出來,等他們露出姿態。
然後,再決定下一步怎麽走。
是徹查到底、連根拔起,還是敲山震虎、借此立威,又或者是逼他們低頭、借勢讓渡。
“圍著崔家就行,人員不必管,不能放人進去,但別攔著人出來。”
李北玄笑嗬嗬的說道。
而李烈聽完,沒多問。
隻是點了點頭,淡淡地說了句“聽你安排。”
隨後第二天一早,天還沒亮,便整裝出發。
和李、贏二人通過氣之後,李烈搞了一把大的。
直接動用了並州全部可動用的兵馬。
兩萬人裏,隻留下了一千人駐守晉陽,作為防衛中樞,保護晉王與李北玄的人身安全。
其餘的,一律帶走。
隨後一路南行,不掩蹤跡、不做遮掩。
兵鋒所指,直撲清河。
從晉陽到清河的實際距離,按州郡劃分,大致為六百裏。
軍隊日行五十裏左右,兼顧行軍補給、駐營整頓,需時約十二日。
但李烈走得快。
畢竟他也沒打算打仗,隻是逼迫出麵。
而既然要逼迫,那講究的就是壓迫感、是心理戰。
自然不必等待糧草輜重完備才動。
於是李烈一路快馬兼程。
主力行軍、先遣奔襲、後軍壓陣。
全都按戰時節奏推進。
等到第九日傍晚,李烈的大軍,便已經抵達清河南境。
而清河崔氏,也果然不出李北玄所料。
零幀起手,直接開罵。
幾乎是在李烈還在路上的同時。
京中各地的文人書院、世家講堂、讀書人聚集之所,突然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了大量措辭激烈、文采斐然、鋒芒畢露的檄文、箴章、雜議。
它們不署名、不署地,隻署“關心天下大局的士人一員”。
但內容卻驚人地一致。
皆稱晉王不顧朝廷大義,擅動兵戈、圍逼名門。
意圖以權壓理,罔顧綱紀。
甚至還有大膽者,直斥晉王“狼子野心”、“挾天子以令士林”,借賑災之名行專斷之實,挑動朝野、破壞大局。
而清河崔氏的門生舊部、附庸親族、故交知己,也紛紛響應。
一夜之間,“晉王悖逆,崔氏冤枉”的論調,如潮水般灌滿了各地的士林網絡。
幾處郡學甚至因此停課,地方書院自行罷講,以示抗議。
這是崔家最擅長的戰場。
不是疆場上的金戈鐵馬,而是文案裏的腥風血雨。
他們不習慣用兵,卻很會用筆。
他們知道如何製造道德壓力,知道如何搶占輿論製高點。
知道如何將一個zz問題,扭成一場“王權壓製士林”的世紀大便……大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李烈的大軍還未到清河,清河崔氏的輿論風暴,便已席卷整個北地。
但與此同時,崔家卻也沒有全然裝瘋賣傻、閉門不出。
相反。
在李烈出兵的第三天,清河崔氏便有動作。
那天中午,晉陽城西的驛館,突然接到一封快信。
內容簡單明了。
崔氏宗主崔仲琛,已從清河出發。
正攜家書、門信,前往晉陽,麵謁晉王。
消息很快被核實。
來人確為崔家當代主事之人。
崔仲琛,字玄策。
年五十有餘,資曆深厚。
曾為前禮部尚書。
出身清河正脈,乃是名副其實的清河之骨、
在崔氏內部地位極高,素有族中謀主之稱。
他出山,不是為了投案,更不是為了謝罪。
他來,是來談的。
這一動作,既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在意料之中的是,崔氏必須派人。
無論選的是罵、滑、轉、打,前提都是要麵對。
隻有麵對,才能博弈,才能談條件,才能搶主動權。
但意料之外的是,他來得太快了。
李烈兵馬才動三天,崔仲琛便披甲上路,幾乎沒有耽擱。
這說明什麽?
說明崔家早就知道會有這一手。
說明在李烈尚未拔營之前,崔氏就已召開家議,推定情勢、做好布置。
甚至連誰出麵、怎麽說話、帶什麽人、準備哪些章疏言辭,都已準備妥當。
這不是倉促應對,而是早有預案。
崔仲琛是帶著劇本來的。
喜歡從負債百萬到最強錦衣衛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從負債百萬到最強錦衣衛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