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翁帆女士
字數:4973 加入書籤
楊振寧帶著張啟和謝鬱文出了門,三個人騎上自行車。一路上,微風輕拂著他們的臉龐,張啟的心情既興奮又有些緊張,他知道即將前往的是楊振寧教授在清華園的住所,這位偉大科學家的生活空間會是什麽樣的呢?他滿心好奇與期待。
不多時,他們來到了一棟幽靜的二層小樓前。
楊振寧停好車,臉上帶著淡淡的自豪介紹道:“這就是我在清華園的家了。”
張啟望著小樓,思緒卻飄回到了過去。他想起曾聽聞楊振寧賣掉紐約的大別墅,換得160萬美金捐獻給清華大學的事跡,而眼前這棟小樓,便是清華大學用那筆錢所蓋的大師別墅之一,專門提供給海外歸來的科學家居住。
楊振寧似乎看穿了張啟的思緒,他指了指周圍,說道:“那邊是聶華桐的家,那邊是姚期智的家。這兩位國際一流科學大師,都是我邀請回國的。我就盼著能有更多的人才回到祖國,一起把咱們的科研搞起來。”
張啟心中滿是震撼,他想,楊振寧教授不僅在學術上成就斐然,在為祖國匯聚人才方麵也不遺餘力,這是何等的胸懷與遠見。他不禁對楊振寧更加崇敬起來,同時也在心底默默立誌,要在這樣的環境與前輩的引領下,努力做出自己的貢獻。
楊振寧帶著張啟和謝鬱文走進了那棟充滿寧靜學術氣息的二層小樓。
一進了門廳,一位氣質溫婉的女士迎了上來。她眉清目秀,眼神裏透著寧靜與和善,一頭齊肩秀發,身著素淨的衣衫,周身散發著淡雅的韻味。
楊振寧笑著介紹:“這是我的愛人翁帆女士。”翁帆淺笑著,親切地與張啟和謝鬱文握手:“你們好,快進來吧。”
張啟打量了一下,隻見廳內的陳設簡約,處處彰顯著主人對生活品質的樸素追求。
楊振寧讓翁帆去沏茶,自己則領著張啟他們開始參觀。張啟一邊走,一邊好奇地繼續四處打量。他發現這二層小樓屋內的裝飾極為樸素,牆壁隻是簡單地粉刷過,家具樣式老舊,客廳裏的沙發甚至還有些磨損的痕跡,地上鋪著的地毯也已褪色,整個家的布置與陳設,竟比不上一些四線城市的普通家庭。
他和謝鬱文對視了一眼,彼此心裏滿是詫異,原以為像楊振寧這樣的科學泰鬥,家中定是另一番奢華景象,沒想到如此質樸無華。
楊振寧似乎察覺到了張啟的驚訝,他緩緩說道:“我和愛人對物質生活沒太多要求,隻要能滿足基本的生活與科研所需就夠了。”
張啟聽了,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敬意,他明白了這位偉大科學家的精力與心血,都傾注在了更為高遠的科學追求之上,而非身外的物質享受。
楊振寧一邊引領著他們參觀,一邊講述著這些年在清華園工作的點滴。他的聲音平穩而有力,仿佛每一個字都承載著歲月的智慧與對這片土地的深情。張啟靜靜地聆聽著,心中對楊振寧的敬意愈發深厚。他深知,眼前這位老人不僅在學術的巔峰上屹立不倒,更以自己的力量為祖國的科研事業搭建橋梁,讓更多的海外精英能夠回歸,共同為中國的科技進步添磚加瓦。
參觀完畢,他們坐在客廳裏,陽光透過窗戶灑在地上,形成一片片光影。謝鬱文忍不住說道:“楊老,您的這些努力,真的改變了太多。”楊振寧微微淺笑,擺了擺手:“這不過是我應該做的,中國的科學發展潛力無限,我隻是盡我所能,推波助瀾罷了。”
此時,一陣微風輕輕拂過窗外的樹葉,沙沙作響,仿佛也在為他們的對話輕聲附和,屋內的氛圍寧靜而又充滿希望。
張啟又忍不住開口問道:“楊老,這房子您有產權嗎?”
這時,翁帆端著茶水嫋嫋走來,輕聲替楊振寧回答:“沒有啊。他在我們結婚之前就告知我,打算把絕大多數的積蓄和住宅都捐獻給清華大學,到清華工作也不拿一分錢工資,所以我早已知曉。”
張啟和謝鬱文聽聞,不禁震驚,內心滿是感動。
翁帆接著說:“這小樓產權屬於清華大學,我們隻是暫時居住。”
楊振寧看著翁帆,滿是疼惜:“讓你受委屈了。”
翁帆嗔怪地一笑:“根本不委屈,我是怎樣的人,你還不明白嗎?”她將茶輕輕放在眾人麵前,茶香瞬間氤氳開來,似是為這屋子添了幾分暖意。
張啟心中暗自思忖,原本以為他們的結合會麵臨諸多物質與世俗的糾葛,卻沒想到是如此純粹與高尚。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楊振寧能舍棄財富,翁帆能毫無怨言地相伴,他們之間的愛情超越了平凡的柴米油鹽,在對科學的熱忱與對國家的奉獻中得到了升華。
眼前這兩位,一位是科學巨擘,一位是溫柔賢內助,他們於這樸素的小樓裏,書寫著別樣的浪漫。這浪漫不是玫瑰與珠寶的堆砌,而是靈魂深處的契合與對理想信念的堅守,這份情懷如同一盞明燈,在自己的心中悄然點亮,讓他對未來的科研之路也有了更多的憧憬與力量,仿佛在這瞬間明白了許多人生的真諦與追求的意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謝鬱文帶著一絲好奇與促狹問翁帆:“姐姐,你是怎麽愛上楊振寧教授的?”
翁帆的臉微微一紅,帶著幾分羞澀說道:“我曾經多次接待來訪的楊振寧教授,在相處過程中,對他的學識、他對科學的執著以及他的人格魅力都非常仰慕。”
謝鬱文會心一笑:“我懂了啦,你們是學霸仰慕超級學霸。”這一句話,讓翁帆的臉更紅了,宛如一朵盛開的桃花,為這室內增添了一抹動人的色彩。
楊振寧看著翁帆,滿是深情與感激,他緩緩說道:“這些年來,我的身體就像一台老化的機器一樣,不斷地出現各種故障和問題。有時候,病情嚴重到令我無法正常行走,隻能躺在病床上,望著蒼白的天花板,心中充滿了無助和恐懼。然而,每一次當我陷入這樣的困境時,都是愛人翁帆用她那溫暖而有力的雙手,將我從絕望的深淵中拉出來。
記得有一次,我突然發起高燒,渾身顫抖不止,意識也開始模糊不清。翁帆她心急如焚,她迅速找來退燒藥,小心翼翼地喂給我吃下。然後,她又不停地用濕毛巾擦拭我的額頭、臉頰和手臂,試圖幫我降低體溫。整個夜晚,她都沒有合眼,一直守在我的床邊,密切關注著我的病情變化。
還有一回,我不小心摔了一跤,導致腿部骨折。葛墨林院士打了電話,還在念博士的翁帆放下一切趕了過來。那段時間,翁帆不僅要完成學業,還要照顧我的日常生活起居,還要每天陪我去醫院做康複治療。她總是耐心地攙扶著我,一步一步慢慢地走著,生怕我會再次受傷。回到家後,她還會細心地為我按摩腿部肌肉,幫助我恢複力量。
正是因為翁帆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悉心照料,我才能一次次戰勝病魔,轉危為安。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個艱難時刻,翁帆始終不離不棄,堅定地站在我的身旁,成為我最堅實的依靠。這份深情厚意,是我此生最為珍視的寶藏!”
張啟猶豫了一下,還是問道:“冒昧問一個問題,您是如何報答翁帆的?”沒等楊振寧回答,翁帆便輕輕擺了擺手,微笑著說:“愛情本就不是計算得失與回報的,我與振寧在一起,是因為靈魂的共鳴與相互的珍視。”
張啟聽著他們的對話,思緒不禁飄回到上一世的新聞報道中。他記得翁帆和楊振寧結婚以後,還把接近200萬美金的積蓄捐獻了出去。那時的輿論一片嘩然,都諷刺二人傻,但此刻,他才真正理解他們的境界。在他們眼中,財富不過是身外之物,他們更在意的是對彼此的愛、對科學的奉獻以及對社會的擔當。這份無私與大愛,如同璀璨星辰,在歲月的長河中閃耀著獨特而迷人的光芒,讓張啟深深為之折服,也讓他對愛情與人生價值有了全新的認識與思考。
這時,張啟的目光偶然落在桌上玻璃下壓著的寫滿歌詞的紙張上。楊振寧帶著一絲自豪介紹道:“這是我與翁帆合作寫的亞運會歌詞。”
在楊振寧的介紹下,張啟知道了歌詞的來龍去脈。2010年9月30日,廣州亞組委正式對外公布由徐榮凱、撈仔創作的《重逢》為第16屆廣州亞運會會歌,其中,英文歌詞由翁帆、楊振寧共同譯寫,廣州亞組委之前就找過專業人士翻譯英文,但比較後,還是翁帆、楊振寧譯寫的英文《重逢》歌詞更傳神。亞組委正式確定,英文《重逢》的歌詞采用翁帆、楊振寧所譯寫。
那《重逢》的英文歌詞在紙上清晰呈現:
“reunion in tand,
under the asian sun"s grand.< afar,
it never pa.
spirits y,
張啟和謝鬱文受到感染,也跟著一同哼唱。一時間,房間裏回蕩著簡單卻動人的旋律,大家相視而笑,仿佛在這哼唱中看到了亞運會賽場上那拚搏與友誼交織的畫麵,感受到了亞洲各國健兒重逢於此的激情與歡樂,也在這片刻的和諧裏,體會到了不同領域的人因共同的熱愛與緣分而凝聚在一起的美好。
突然,一陣清脆的敲門聲打破了屋內的和諧氛圍。翁帆聞聲起身,快步走向門口,透過貓眼一看,臉上立刻綻放出欣喜的笑容,轉身高興地說道:“振寧,是施一公先生來了。”
楊振寧低頭看了看手表,道:“嗯,施先生與我約好時間見麵的。”
喜歡穿越後,成為了農業之神請大家收藏:()穿越後,成為了農業之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