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我反對建造對撞機

字數:5054   加入書籤

A+A-


    施一公帶著些許探究的神情看向楊振寧,緩緩開口道:“楊先生,我看了您之前的電子信,知曉您反對建造對撞機,心中存了許多疑惑,今日特意前來,想深入聽聽您的見解。”
    楊振寧微微點頭,臉上的神情變得嚴肅而專注,他沉思片刻後開始闡述自己的理由:“施先生,這並非是我一時的衝動決定。建造對撞機所需的資金投入是一個極為龐大的數目,這將會給國家的財政帶來巨大的壓力。以我們目前的國情而言,有許多其他的基礎科研領域以及民生相關的事務同樣急需資金的支持。”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對資源合理分配的深度考量,“而且,從科研產出的預期來看,即便建造了對撞機,其在基礎物理理論上可能帶來的突破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我們不能僅僅為了追求一種可能,而不顧實際的成本與效益。”
    張啟在一旁聽著,不禁插話道:“楊先生,但是對撞機的建造也可能會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成果,比如發現新的粒子,這對整個物理學界的推動作用或許是不可估量的。”
    楊振寧輕輕搖了搖頭,耐心地解釋:“小張啊,我理解你對可能出現的科研成果的期待。但我們必須要從概率的角度去分析,這種重大突破的概率相對較低,而一旦投入進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將會被長期占用。就如同在一片迷霧中探索,我們不能僅憑一絲希望就盲目地投入全部身家。”
    楊振寧的內心其實也很糾結,畢竟他深知科學探索需要冒險精神,但作為一名對國家和科學都有著高度責任感的科學家,他必須權衡利弊,“我也希望中國的科學能夠飛速發展,在世界舞台上占據領先地位,但這個決策不能隻著眼於理想,更要考慮現實的可行性。”
    楊振寧頓了頓,繼續說道:“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即便我們曆經千辛萬苦、排除萬難成功地將對撞機建造完成,但不得不正視一個嚴峻的現實——我們在這個領域嚴重匱乏足夠的實踐經驗以及專業人才儲備。如此一來,在接下來的對撞機使用及相關研究進程當中,極有可能發生這樣一種令人沮喪的狀況:我們雖然耗費了海量的人力、物力等各種寶貴資源,然而最終卻隻能眼睜睜看著自己辛勤努力的成果,成為他國的‘’嫁衣裳’。
    那些外國科研團隊由於長期積累下來的豐富經驗,以及擁有數量眾多的專業人才作為堅實後盾,因而能夠以超乎想象的高效率來運用我們所建造的對撞機,並斬獲一係列重大科研成果。相比之下,我們自身則因為經驗不足與人才短缺的雙重製約,難以從中獲取到實實在在的好處,也很難在核心科研成果方麵占據主導地位,掌控話語權。
    毫無疑問,這種局麵對於我國科學技術實現長遠穩健的發展而言,絕非是一條明智可取之路。長此以往,不僅會導致我們在該領域逐漸失去競爭力,還可能讓我們一直處於被動跟隨的尷尬境地,無法真正引領世界科技潮流。所以,在決定是否大力推進對撞機項目之前,我們必須要深思熟慮,全麵權衡利弊得失,製定出一套切實可行且符合國家利益的長遠規劃。”
    施一公微微皺起眉頭,歎了口氣說:“楊先生,您的顧慮固然有道理,但是科學院那邊有不少人對您的觀點很不滿。他們認為這是一個提升我國在高能物理領域國際地位的絕佳機會,錯過了可能會讓我們在這一前沿科學領域落後於其他國家。”施一公內心其實也在思考著雙方的觀點,他明白楊振寧的謹慎是出於對全局的把控,但科學院同仁們的熱情也是出於對科學進步的渴望。
    楊振寧的眼神變得更加堅定,他緩緩說道:“我知道我的觀點可能會引起一些爭議,但我必須堅持。我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國家在一個風險與收益不成正比的項目上過度投入。在科學的道路上,我們需要有不同的聲音,這樣才能促使大家更加全麵地思考問題。我相信,隻要我們秉持著科學理性的態度,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推動中國科學更好地發展。”他在心裏默默想著,自己一生都在為科學奉獻,如今雖然麵臨著諸多壓力,但隻要是為了科學的長遠發展,他絕不退縮,“我希望大家能夠冷靜下來,重新審視這個項目,不僅僅是看到它可能帶來的榮耀,更要看到背後隱藏的風險與挑戰。”
    施一公看著楊振寧堅定的神情,心中湧起一股敬意:“楊先生,您的堅持令人欽佩。我想,這場爭論或許會讓我們更加深入地去探討科學研究與國家發展之間的關係。無論結果如何,這都是一次對科學決策機製的考驗。”
    楊振寧微微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施先生,正是如此。我也希望通過這樣的討論,能讓我們在未來麵對類似的科學決策時,有更加成熟的思考模式和判斷標準。”
    此刻,房間裏的氣氛變得凝重而充滿思考性,幾個人都陷入了對科學發展戰略、國家資源分配以及科學精神內涵的深深沉思之中,他們知道,這一場關於對撞機建造與否的討論,不僅僅關乎一個科研項目,更關乎中國科學走向世界舞台的路徑選擇,以及在追求科學真理的道路上如何平衡理想與現實的關係。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正說著,一陣敲門聲再度響起。
    翁帆起身去開門,隨後,一位中年人和一位年輕人走了進來。楊振寧笑著起身介紹:“這位是葛墨林院士,在物理學界也是頗有建樹。而這位年輕人是我的弟子,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的崔薈。”
    眾人紛紛起身相迎,互相寒暄問候。
    崔薈恭敬地走向施一公,微微鞠躬說道:“施校長好,久仰您的大名,今日有幸得見。”
    施一公笑著回應:“小崔啊,不必客氣,在楊老家裏都是為了學術交流,大家隨意些就好。”
    張啟的目光落在了崔薈身上,細細打量起來。崔薈身形修長而挺拔,給人一種朝氣蓬勃的感覺。他麵龐清瘦,線條柔和卻不失堅毅,皮膚透著健康的小麥色光澤。濃眉之下,是一雙深邃有神的眼睛,眼眸中閃爍著對知識的渴望與靈動的智慧之光,仿佛隨時都在思考著各種複雜的學術問題。
    他的嘴唇微微上揚,帶著一抹謙遜溫和的笑意,笑起來時,露出一口整齊潔白的牙齒。一頭利落的短發顯得幹淨清爽,整個人散發著一種年輕學者特有的氣質,既有著對學術的熱忱與專注,又不失青春的活力與親和力,在一眾前輩麵前,雖略顯青澀,卻毫不怯場,那股子積極向上的勁兒讓人不禁對他刮目相看。
    此刻,崔薈注意到了張啟的目光,便主動走上前來,臉上洋溢著真誠的笑容,伸出手熱情又禮貌地說道:“您好,我是崔薈,很高興能在這裏見到您。”
    張啟也熱情地握住崔薈的手,回應道:“你好,我是張啟,在燕京大學工作。幸會啊。”
    楊振寧看著兩人,笑著對崔薈說道:“小崔啊,這位張啟先生可是近期在全球數學界引起了極大轟動的天才數學家。他成功破解了黎曼猜想,這一成果堪稱數學界的一座裏程碑,對整個數學領域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崔薈原本帶著微笑的臉瞬間轉為震驚,他瞪大了眼睛,難以置信地看著張啟,隨後下意識地微微鞠躬行禮,說道:“張啟先生,您的成就太了不起了,這是對人類知識邊界的巨大拓展,我對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張啟趕忙上前一步,攔住崔薈的行禮動作,有些不好意思地說道:“崔兄,你太客氣了,我隻是在自己熱愛的數學領域做了些探索,當不得如此大禮,大家都是在科學之路上前行的人,應該平等交流才是。”
    崔薈直起身來,依然難掩心中的敬佩:“張先生,您的謙遜更令人欽佩。我相信您的研究成果會成為激勵無數科研工作者前進的動力。”
    張啟微笑著說:“希望我們都能在各自的學科裏不斷鑽研,為科學的進步貢獻力量。”
    葛墨林院士則與楊振寧親切握手,說道:“楊老,近日身體可好?聽聞這裏高朋滿座,我便也來湊個熱鬧,不打擾吧?”
    楊振寧哈哈笑道:“小葛哪裏的話,你能來,這是蓬蓽生輝,快請坐。”
    楊振寧又介紹張啟等二人給葛墨林院士認識,雙方很快就熟絡了起來。
    眾人重新落座,屋內的氛圍因新成員的加入而變得更加熱鬧活躍。
    葛墨林院士看了看眾人,說道:“方才在門外似乎聽到諸位在討論頗為高深的話題,不知我和小崔有沒有錯過什麽精彩之處?”
    施一公看了看楊振寧,笑著回答:“我們剛剛在探討關於對撞機建造一事的不同見解,大家各抒己見,討論得很是熱烈。”
    崔薈好奇地睜大眼睛:“這可是個極具爭議性的話題,那我可得好好聽聽各位前輩的高見。”於是,話題便又圍繞著對撞機展開,眾人你一言我一語,不同的觀點相互碰撞,思想的火花在這小小的客廳裏繼續閃耀。
    他們熱烈地聊著,從對撞機的科學意義探討到國內外科研環境的差異,又從基礎科學研究的未來趨勢談到人才培養的重要性,眾人皆沉浸其中,各抒己見,思維的火花不斷碰撞。不知不覺間,陽光透過窗戶的角度逐漸傾斜,天色漸漸昏暗了下來。
    張啟意有所覺,站起身來,整了整衣衫,帶著歉意說道:“各位前輩師長,今日與大家交流,我受益良多。天色已晚,我也不便過多叨擾,就先告辭了。”說完,他就打算帶著謝鬱文離開。
    楊振寧趕忙起身阻攔,他上前一步,輕輕拉住張啟的手臂,眼神中滿是懇切與熱情:“張啟啊,你這是哪裏的話啊。今日大家難得一聚,你是我極為看重的晚輩,又是在數學領域取得非凡成就的英才,你可一定要給我這個薄麵,留在我這兒吃頓便飯。咱們可以在飯桌上繼續暢聊,也讓我盡一盡地主之誼。”
    張啟見楊振寧如此盛情難卻,心中滿是感激,便不再堅持,笑著點頭答應:“楊老啊,既然您如此厚愛,那我恭敬不如從命,今日就在此叨擾了。”
    翁帆聽聞,便在家中準備起晚餐。
    不多時,飯菜的香氣便彌漫開來。眾人移步至餐廳,餐桌上擺滿了精致而又家常的菜肴。楊振寧招呼大家就座,一時間,歡聲笑語再次充盈著整個屋子。大家一邊品嚐著飯菜,一邊繼續著之前未竟的話題,氛圍輕鬆而愉快,在這溫馨的場景裏,學術的交流不再局限於嚴肅的探討,更融入了濃濃的情誼。
    喜歡穿越後,成為了農業之神請大家收藏:()穿越後,成為了農業之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