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分田單幹是否促進了中國農村的發展?
字數:3383 加入書籤
有網民“時光”質疑當年的農村分田單幹的國策,他發帖說:
當年農村分田單幹是否促進了中國農業農村的發展?
經過四十多年的實踐已經證明了一切,從前的中國農業曾經支撐起現代化建設的半壁江山,現在的農業則需要國家大量的資金投入來解決三農問題,目前來看效果仍然有限。
什麽樣的政策措施能促進中國農業的穩定發展減少對進口糧食的依賴是擺在大家麵前的重要課題。
但是,這是非常錯誤的觀點。不得不說,這位網民的思維邏輯相當混亂,對諸多關鍵問題的認知存在嚴重偏差。
該網民認為國家現在解決三農問題效果有限,根源在於對當下社會現狀和農業現狀的一知半解,尤其在糧食進口問題上,盡顯其認知誤區。中國大量進口糧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涉及人均耕地麵積和農業生產率兩大關鍵要素。
從耕地條件來看,我國耕地麵臨著嚴峻挑戰。盡管2024年9月19日自然資源部宣布中國耕地麵積實現“三連增”,達到19.18億畝,但由於龐大的人口基數,人均耕地麵積僅1.4畝 ,在世界排名126位以後。有限的人均耕地麵積極大地限製了糧食的總體產出規模,使得我國難以僅依靠國內耕地滿足全部糧食需求。
在農業生產率方麵,我國農業生產效率亟待提高。農村人口過剩導致人均土地經營規模過小,據農業農村部2021年數據,我國農村經營耕地10畝以下的約2.1億農戶,戶均經營規模隻有7.46畝。過小的經營規模使得先進農業機械設備難以普及和高效運用,嚴重阻礙了生產效率的提升,影響了糧食產量的進一步增長。
再從需求端分析,過去的計劃經濟時代的“自給自足”與當下有著本質區別。
過去所謂的自給自足,是建立在普遍貧困、物質需求極低的基礎之上,那時人們生活水平低下,能喝口粥維持生存就已滿足。而如今,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民眾生活質量大幅提高,對肉類的需求量急劇攀升。以2024年為例,我國人均肉類消費量持續上升,而肉類生產需要消耗大量飼料,這使得對飼料用糧如玉米、大豆等)的需求猛增,國內產量難以充分滿足,不得不依賴進口。所以,大量進口糧食恰恰是全國民眾生活水準普遍大幅度提升的有力證明,是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的積極體現,絕非農業發展失敗的標誌。
此外,我國國產轉基因種植推廣起步較慢,也是影響糧食自給率的一個因素。有研究推算,如果我國轉基因玉米、大豆的推廣麵積達到5000萬畝以上,在合理的種植規劃與科學管理下,配合國內其他糧食增產措施,有望使我國玉米、大豆的自給率提高10到15左右,進而減少對進口的依賴,但目前這一推廣進程仍需加快推進。
要明確的是,當年農村分田單幹,即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與當下國家投入資金解決三農問題,處在截然不同的維度。
當初分田單幹,核心是解決農民的生存問題,也就是農民能不能吃飽飯,能不能繼續生活下去的問題。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人民公社體製下“大鍋飯”帶來的效率低下,讓農民生活困苦,溫飽難以保障,分田單幹正是破局之舉。分田單幹打破了“大鍋飯”體製,實現了土地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將土地承包給農戶自主經營。農民成為土地真正的主人,生產成果與自身利益緊密掛鉤,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短短幾年間,中國糧食產量實現了飛躍式增長,基本解決了長期困擾中國的溫飽問題,為國家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如今國家在三農方麵投入大量資金,並不是解決生存問題,首要的是為了解決農業工業化的問題,旨在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與競爭力;其次,是要把大量的農村人口轉變為城鎮居民,加快城鎮化進程,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在過去幾十年中,中國農業農村的發展成就舉世矚目。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交通、水電、通信等條件得到極大改善;農業科技水平顯著提升,從優良品種的選育推廣到農業機械化、信息化的逐步普及,農業生產方式發生了深刻變革;農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不僅解決了溫飽,還朝著小康邁進,農村的教育、醫療、文化等社會事業也取得長足進步。這些成就的取得,離不開分田單幹所奠定的製度基礎。它為農村經濟注入了活力,為農民自主發展提供了空間,使農村社會煥發出勃勃生機。
分田單幹是符合中國國情、順應曆史發展潮流的偉大創舉,對中國農業農村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在新的曆史時期,我們應正確認識和總結過去的經驗,堅定信心,在分田單幹的基礎上不斷改革創新,推動中國農業農村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此外,這個網民認為農村分田單幹之前,中國農業支撐起現代化建設半壁江山這一觀點,與事實嚴重不符。
實際上,當時落後的農業基礎在一定程度上製約了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這種影響依然存在。
從農業生產效率來看,在分田單幹前,農業生產效率長期處於較低水平。以糧食單產為例,19521978年,全國糧食畝產量從141斤增長到182斤 ,年均增長率僅1.2。在一些偏遠地區,生產方式還較為原始,仍依賴人力和畜力,機械化水平極低。如1978年,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僅.9萬千瓦,每公頃耕地擁有的機械動力不足1.5千瓦,導致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無法為工業提供充足的原料和廣闊的市場。
再看農業對工業發展的支撐作用。一方麵,農產品供應不足製約了工業發展。例如,棉花作為紡織工業的重要原料,產量長期無法滿足需求。1977年,全國棉花產量僅204.9萬噸,使得紡織工業開工不足,影響了輕工業的發展,進而無法為重工業提供必要的資金積累和市場。另一方麵,農村經濟落後導致農民購買力有限。1978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僅133.6元,消費能力低下,難以消化工業生產的產品,限製了工業市場的擴大,不利於工業的規模化發展。
從國家工業化進程來看,由於農業基礎薄弱,工業發展所需的資金、原料和勞動力轉移都受到阻礙。在資金方麵,農業剩餘有限,無法為工業提供大量資金支持。在勞動力轉移上,大量勞動力被束縛在低效率的農業生產中,無法及時向工業領域轉移,製約了工業的擴張。這種影響在20世紀80年代依然存在,盡管改革開放後工業開始快速發展,但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生產效率不高的問題仍然對工業發展形成一定製約,如農產品供應的不穩定影響相關加工工業的持續生產。
可見,在分田單幹前,中國農業因自身的落後狀況,非但沒有支撐起現代化建設半壁江山,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拖了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後腿,影響了整個國家現代化的進程。
寫於2025年。)
喜歡穿越後,成為了農業之神請大家收藏:()穿越後,成為了農業之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