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農作物不是新物種
字數:2191 加入書籤
在探討轉基因相關話題時,時常會有人提出這樣充滿疑惑與擔憂的問題:轉基因植物在自然界中是否會產生新物種?倘若真的產生新物種,且沒有天敵製約,一旦新物種泛濫並對現有農作物造成危害,人類又該如何應對?
這些問題看似有理有據,實則是一種謬論,其邏輯混亂不堪,且全是毫無根據的假設,在現實中這些假設根本不會發生。
首先,我們需要深入理解“物種”這一概念。物種,從生物學定義來講,是指可以自由交配並繁殖後代的生物群體。就拿常見的農作物來說,轉基因棉花與非轉基因棉花之間,它們在自然狀態下能夠自由交配,並且繁衍出具有正常生命力和繁殖能力的後代;轉基因玉米與非轉基因玉米亦是如此,轉基因大豆和非轉基因大豆同樣滿足這一特性。以玉米為例,在農業生產實踐中,無論是傳統的非轉基因玉米品種,還是轉入特定基因的轉基因玉米品種,當它們種植在相鄰區域時,借助風媒等自然傳粉方式,能夠進行花粉的傳播與受精,進而產生正常發育的子代玉米植株。這就充分表明,轉基因作物與非轉基因作物之間不存在生殖隔離,它們屬於同一個物種,所以轉基因作物根本不是新的物種。
那麽,新物種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一個物種要演變成新物種,需要經曆漫長的時間。在這漫長的歲月裏,生物體內的很多基因會陸續發生突變。這些突變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逐代累積。隨著時間的推移,突變基因不斷累加,當累積到一定程度時,生物的綜合性狀就會發生顯著改變,從而形成新物種。以達爾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島觀察到的地雀為例,由於不同島嶼的環境差異,如食物資源、氣候條件等,原本相同的地雀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基因不斷發生適應性突變。有的地雀喙的形狀和大小發生改變,以便更好地獲取特定類型的食物;有的地雀羽毛顏色和斑紋出現變化,更利於在當地環境中隱藏或求偶。經過無數代的演化,這些基因變化的累積使得不同島嶼上的地雀在形態、習性等綜合特征上與原物種產生了明顯差異,最終形成了新的地雀物種。
反觀農作物,通常含有著幾萬到幾百萬個基因。而轉基因技術僅僅是在原有作物基因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基因。即便我們把這個新增基因視為基因突變,那也僅僅是一個基因突變,遠遠達不到形成新物種所需的“很多個基因突變”的條件。而且,僅僅一個基因的改變,根本無法改變農作物的綜合性狀。比如轉基因抗蟲棉,隻是轉入了能產生抗蟲蛋白的基因,除了獲得抗蟲特性外,棉花的植株形態、生長周期、花朵特征、纖維品質等綜合性狀並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改變,依然保持著棉花原有的基本特征,所以從科學原理上看,轉基因不會產生新物種。
接下來談談“天敵”的概念。在生態係統中,隻有動物才有天敵,植物並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天敵。那些以植物為食的昆蟲,它們在食物鏈中處於植物的上端,是生態係統食物鏈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能將其定義為植物的“天敵”。以蝗蟲和小麥為例,蝗蟲以小麥為食,從食物鏈角度看,蝗蟲處於小麥的上端,但這隻是一種自然的捕食關係,並非像狼與羊那樣的天敵關係。
再者,轉基因植物屬於人工栽培植物,並非野生植物,這就決定了它不會在自然界自由泛濫。在農業生產中,轉基因植物的種植受到嚴格的人為控製,從種子的生產、銷售到種植區域的規劃、田間管理等各個環節,都有相應的規範和措施。例如,轉基因大豆的種植需要遵循相關的種植許可規定,農民必須按照規定的種植密度、田間管理方法進行操作,並且收獲後的種子也不能隨意留種用於下一季種植,而是需要購買正規的種子。這一係列的人為幹預措施確保了轉基因植物不會脫離人類的管控,在自然界中肆意生長和擴散。
轉基因植物本質上就是現有的農作物,隻不過通過轉基因技術賦予了它們一些特定的優良性狀,如抗蟲、抗病、抗除草劑等。用轉基因作物取代非轉基因作物是人類農業發展努力的方向。隨著全球人口的不斷增長,對糧食的需求日益增加,傳統的非轉基因作物在麵對病蟲害、惡劣環境等挑戰時,產量和質量往往受到限製。而轉基因作物憑借其獨特的優勢,能夠有效減少病蟲害的侵害,降低農藥使用量,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保障糧食安全。例如,轉基因抗蟲玉米能夠減少玉米螟等害蟲的危害,不僅提高了玉米的產量,還減少了因蟲害導致的糧食損失和農藥殘留,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轉基因農作物從科學定義、物種形成原理、生態關係以及種植特性等多方麵來看,都根本不是新物種,那些關於其產生新物種並泛濫危害農作物的擔憂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我們應該以科學理性的態度看待轉基因技術和轉基因農作物,充分發揮其在農業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寫於2016年。)
喜歡穿越後,成為了農業之神請大家收藏:()穿越後,成為了農業之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