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農業大學將轉基因大米當福利發放多年

字數:2232   加入書籤

A+A-


    在農業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浪潮中,轉基因技術始終是備受矚目的焦點。而華中農業大學一項持續近30年的獨特舉措,宛如在這輿論的漩渦中投入了一顆“定心石”,以實際行動展現出對轉基因技術的堅定信心與深度認可——長期的向教職工發放轉基因水稻大米作為福利。這一創舉不僅彰顯了科研工作者對自身成果的自信,更成為打破公眾認知誤區、推動轉基因技術理性發展的生動範例。
    這一傳統可追溯至上世紀90年代,彼時,華中農業大學在轉基因水稻領域的研究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以張啟發院士為核心的科研團隊,長期紮根植物基因組、重要基因分離克隆以及雜種優勢遺傳等前沿領域,在國際學術舞台上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作為我國植物基因組領域的主要先驅者,張啟發院士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於國內科研條件極為艱苦的環境下,率先開展水稻分子標記和基因圖譜研究,為我國轉基因水稻技術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由張啟發團隊培育的“華恢1號”,無疑是轉基因水稻領域的傑出成果。1998年,“華恢1號”成功培育,通過導入人工改造合成的蘇雲金芽孢杆菌bt)殺蟲蛋白融合基因cry1abcry1ac,該品種對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等鱗翅目害蟲展現出極強的田間抗性。這一特性不僅能大幅度降低水稻生產中農藥的施用量,有效減少化學農藥對環境的汙染,還顯著提高了水稻產量,為保障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撐。1999年,“華恢1號”順利通過農業部組織的成果鑒定,其潛力得到權威認可;曆經近10年嚴苛的安全性評價,2009年獲得農業部頒發的農業生物安全證書,成為國內轉基因水稻研發的標杆之作。
    林擁軍教授作為團隊中的重要成員,同樣在轉基因水稻研究中成就卓越。他長期投身植物基因工程與細胞工程研究,在抗蟲基因挖掘及抗蟲水稻培育等領域成果豐碩。主持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申報發明專利40多項,獲發明專利30多項,發表研究論文100多篇,其科研實力為“華恢1號”的成功研發與推廣提供了堅實保障。
    基於對“華恢1號”安全性和品質的十足信心,華中農業大學自上世紀90年代起,將其作為福利發放給教職工。這一初衷本為回饋教職工的舉措,卻意外收獲了極高的歡迎度。每年發放時,轉基因大米都供不應求,甚至吸引校外其他院校紛紛打聽,期望能分享這份“特別的福利”,但因產量有限,往往難以滿足需求。
    教職工們對這份福利的熱情,正是源於對轉基因技術安全性的充分信任——在科研學術圈,轉基因技術的安全性早已是學術界的共識。農業大學的師生、科研工作者們多年沉浸於轉基因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深知每一項轉基因產品從實驗室走向市場,都要經過分子特征分析、環境安全檢測、食用安全評估等多輪嚴格的科學驗證,其安全性甚至比許多傳統育種產品更有保障。因此,當轉基因大米作為福利發放時,教職工們往往兩眼放光,欣然接受,這份“特殊福利”不僅是對科研成果的認可,更是科研工作者們對自身專業判斷的篤定體現。
    值得一提的是,“華恢1號”的影響力不僅局限於國內,更成功叩開了國際市場的大門。2018年1月20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完成對“華恢1號”的安全性評價谘詢,明確認同提交的安全性評價資料,認定“華恢1號”稻米無論是作為人類食品還是動物飼料,在安全性、營養成分、抗營養因子等各項參數上與原品種無實質差異。這意味著“華恢1號”大米及其製品可出口美國並麵向普通消費者直接銷售,標誌著我國對“華恢1號”的食用飼用安全評價以及營養評價的實驗方法和數據,得到了美國相關機構的完全認可,彰顯了我國轉基因科研的雄厚實力。
    盡管轉基因技術在全球糧食安全麵臨人口增長、耕地減少、氣候變化等諸多挑戰的當下,展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但一部分公眾對其安全性仍存疑慮。然而,華中農業大學近30年發放轉基因水稻大米的實踐,以及“華恢1號”獲得美國市場準入許可的事實,有力反駁了“轉基因食品有害健康”的無端猜測。國內眾多食用轉基因水稻大米的教職工多年來未出現任何健康問題;從科學原理而言,轉基因技術是對生物基因的精準操作,且經過嚴格安全評估;我國對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有著嚴格法規和程序,從實驗室研究到田間試驗,再到生產應用,每個環節都需層層審批,確保了轉基因產品的安全性。
    張啟發團隊的卓越成就,以及華中農業大學發放轉基因水稻大米福利的創新實踐,為轉基因技術的推廣和公眾認知的改變提供了生動案例。它們提醒我們,應摒棄無端的偏見與誤解,基於科學依據和實踐經驗,理性、客觀地看待轉基因技術,充分發揮其在保障糧食安全、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巨大作用,讓這一前沿科技真正造福人類社會。
    作者:懷疑探索者,寫於2025年。)
    喜歡穿越後,成為了農業之神請大家收藏:()穿越後,成為了農業之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