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發院士與孟山都關係的事實澄清
字數:4562 加入書籤
一、唯一交集:孟山都獎學金的曆史背景與終止
按照黨辦提供的查證,張啟發院士與孟山都的所謂關聯,僅體現在上世紀90年代早期為華中農業大學的貧困學子引入了孟山都提供的一筆助學獎學金。曆史上一共有55名中國貧困大學生獲得過該獎學金。該獎學金已經於1997年停發。此後,華中農業大學與孟山都再無聯係。
20世紀末,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尚處萌芽階段,人才稀缺、科研資源匱乏。引入這筆獎學金,意在激勵本土青年學子投身農業生物技術領域,為國家培育自主的科研人才隊伍,絕非為孟山都輸送利益。
何況,自2004年起,按照國家的規定,國內任何農業大學都不能接受外國的獎學金,華中農業大學當然也不可能在後繼與外國有資金往來。
二、身份清白:無任何職位或利益關聯
經多方嚴謹查證,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張啟發院士在孟山都擔任過任何職位,從普通員工到高級顧問,從董事會成員到合夥人,皆無證據他與之有關。這意味著他沒有從孟山都獲取因職位而來的薪酬、福利或其他利益,也無需為孟山都履行任何工作職責,在組織架構上與孟山都毫無瓜葛。
三、科研報國的赤子之心:放棄高薪,紮根貧瘠土壤
1985年,正值中國“出國熱”浪潮,張啟發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攻讀博士期間已展現卓越科研能力。彼時,美國企業老板向他開出每月美元的高薪相當於當時國內科研人員年薪的上百倍),並承諾提供洋房別墅、度假福利,試圖挽留這位頂尖人才。但他毅然放棄優渥條件,隻因牢記與導師“學成回國報效祖國”的約定。
回國後,他每月工資僅68元人民幣,住在華中農業大學陰暗潮濕的筒子樓裏,實驗室設備簡陋、經費匱乏。但他甘之如飴,一頭紮進水稻遺傳育種研究,用算盤計算數據、在田間地頭觀察稻株,從無半句怨言。這種“不計名利、隻問科研”的純粹,成為他科研生涯的底色。
四、科研項目的獨立與自主
張啟發院士主持和參與的科研項目,主要依靠國家科研基金的大力支持,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863、國家支撐計劃等重大科研課題,累計主持超50項。這些項目有著嚴格的審批和監管流程,旨在解決中國農業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如提高水稻產量、增強水稻抗逆性等。科研成果歸國家所有,受到國家嚴格管理和保護,從項目啟動到成果產出,整個過程與孟山都沒有任何科研合作或利益輸送關係,完全是中國科研團隊自主探索、自主創新的結晶。
五、自主產權:閃耀民族智慧的科研成果
張啟發院士帶領團隊研發的轉基因水稻品種,如“華恢一號”和“bt汕優63”,擁有完全獨立的自主知識產權。從基因挖掘、技術研發到品種培育,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中國科研人員的智慧和心血。
“華恢一號”不僅在中國獲得安全證書,還成功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認可,其大米及其米製品可出口美國,這是中國轉基因糧食作物首次在境外獲得食用許可,彰顯了中國轉基因科研成果的可靠性和國際認可度,也證明其與孟山都毫無技術關聯和利益糾葛。
他的團隊還分離克隆了一批控製產量、品質、抗病、抗旱、開花、秈粳廣親和等性狀的具有重大應用前景的基因,研究成果在《自然遺傳學》《基因與發育》《美國科學院院刊》《植物細胞》等國際權威刊物發表了多篇論文。
六、利益訴求相悖:國產崛起與國際競爭
張啟發院士一心致力於推動國產轉基因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其核心目的是提升中國農業的競爭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他發起和主導了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推動我國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步入世界領先行列;倡導綠色超級稻的育種理念和策略,為水稻遺傳改良提出了新的方向,推動農業生產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而孟山都作為一家跨國農業生物技術公司,有著自身的商業利益訴求和全球市場布局。張啟發院士所做的一切努力,是為了讓中國在農業生物技術領域擁有自主話語權,與孟山都形成競爭態勢,而非合作共贏,二者利益訴求背道而馳,不存在合作的利益基礎。
七、輿論態度和行為導向:聚焦國產,拒絕為外國代言
回顧張啟發院士的言論和行動,他始終圍繞國產轉基因技術展開。
例如在2013年,他聯合61位兩院院士上書,核心內容便是推動國產轉基因技術發展,扞衛中國國家糧食安全;2004年,他牽頭組織我國15位著名科學家和管理人員向國務院提交了“我國轉基因作物研究和產業化發展策略的建議”的谘詢報告,為爭取國家對轉基因研究的重視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從未為孟山都的產品或技術進行宣傳推廣,還多次為各界專家和人民群眾作轉基因知識講座,在全國九個省市麵向公眾作了20多場轉基因知識講座,對多家媒體進行了轉基因知識宣講,用實際行動表明了他對國產轉基因技術的堅定支持和對國家農業發展的責任擔當。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八、國際合作多元性:廣納資源,提升國力
張啟發院士參與國際合作是基於學術交流和共同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的目的,合作對象廣泛,涉及多個國家的科研機構和國際組織。例如參與國際水稻基因組測序計劃等,旨在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和理念,提升中國農業科研的國際影響力,並非依賴孟山都。這種多元的國際合作,是為了讓中國農業科研在全球舞台上汲取更多養分,實現自主發展。在水稻基因組研究等領域,他通過國際合作,讓中國在相關研究上占據了重要地位,推動我國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步入世界領先行列。
九、人才培養:本土導向,家國情懷
張啟發院士在人才培養上有著明確的本土導向,他對子女要求嚴格,子女皆在國內工作,為國家服務;他的弟子即便有機會去國外知名企業,如德國拜耳集團工作,他也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挽留,鼓勵他們堅守國內科研崗位,致力於中國農業科研事業。
他還立下家規,要求自己一輩子隻為中國服務,這種家國情懷和對本土人才培養的重視,與所謂為孟山都培養人才的謠言形成鮮明對比。他領導和創建的“基因組研究與水稻遺傳改良”創新團隊,連續9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資助,為國家培養了眾多的優秀農業科研人才。
十、政策法規限製:製度保障,合規科研
自2005年起,根據國務院相關規定,中國國內境內所有科研院校的轉基因項目均為公益項目,嚴禁與外國進行合作。
2006年,中國政府已經要求停止從外國進口一切轉基因種子。
在水稻和轉基因領域,國家法律明確禁止外資進入,從政策層麵杜絕了國內科研人員與外企在相關領域合作的可能性。張啟發院士作為科研工作者,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在合規的框架內開展科研活動,絕無可能與孟山都有任何合作。
十一、孟山都視角:商業考量下的無交集
從孟山都的商業角度來看,選擇張啟發院士作為合夥人或緊密合作者並不符合其利益最大化原則。
因為自2006年開始,孟山都已經無法出口任何的轉基因種子到中國,2008年孟山都的業務已經徹底退出中國市場,所以孟山都沒有必要與張啟發院士合作。
張啟發院士在國內雖有極高的學術地位,但他並沒有農業決策權力,且一直倡導國產轉基因技術,在輿論上也未對孟山都起到有利的宣傳作用,雇傭他對於孟山都拓展中國市場或獲取利益的幫助微乎其微,從商業邏輯上排除了雙方合作的可能性。
十二、科學界同行評價:德才兼備,科研楷模
諸多科學界同行對張啟發院士給予了極高評價。同行們稱讚他對科研的專注與執著,在水稻基因組和遺傳改良研究領域,麵對重重困難與挑戰,始終堅持不懈。他的科研成果,不僅推動了國內相關領域的發展,也在國際上產生重大影響,提升了我國植物科學研究水平。在為人方麵,他品德高尚,毫無保留的分享科研經驗與成果,積極扶持後輩,為中國農業科研人才的培養貢獻力量,是科研人員的楷模。他對待科研嚴謹認真,每一個實驗數據、每一項研究結論都經過反複驗證,這種科學精神贏得了同行的廣泛尊重與認可。
結語:用一生踐行“科學報國”的赤子
從放棄美國高薪毅然回國,到紮根筒子樓深耕科研;從推動國產轉基因技術自主創新,到培養無數本土科研人才——張啟發院士用四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詮釋了“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的赤子之心。他與孟山都的所謂“關聯”,不過是謠言製造者的臆想,而他用青春和熱血書寫的科研報國篇章,才是永不褪色的事實。
尊重科學、尊重事實,就是對這位始終把國家糧食安全扛在肩上的科學家,最基本的致敬。
作者:懷疑探索者,寫於2024年。)
喜歡穿越後,成為了農業之神請大家收藏:()穿越後,成為了農業之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