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飄:轉基因在過敏風險控製上更具優勢
字數:2344 加入書籤
在轉基因技術引發公眾廣泛探討的當下,各種觀點層出不窮,大眾的困惑與擔憂也日益加劇。果殼網作為科普領域的重要力量,旗下科普工作者憑借專業視角為轉基因技術進行科普與正名,其中,“謠言粉碎機”的編輯李飄的見解具有重要價值。
李飄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的農學專業,長期深耕科普一線,在果殼網負責謠言粉碎相關工作,通過清晰易懂的方式,為大眾答疑解惑,糾正誤解,助力科學知識的傳播。
一、轉基因技術:傳統育種的革新與進階
李飄指出,轉基因技術本質上是對傳統育種技術的傳承與重大突破。傳統育種如雜交育種,是將不同品種的生物進行雜交,實現基因的重新組合,讓優良性狀得以結合。例如在培育小麥時,為獲得既高產又抗病的品種,需將高產小麥和抗病小麥進行雜交,在其後代中經過多年、多代的篩選,才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品種。這個過程不僅耗時長久,而且具有很大的隨機性,往往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 。而轉基因技術則是運用現代分子生物技術,將功能明確的特定基因,精準地導入目標生物的基因組中。比如,科學家將抗蟲基因轉入棉花中,使棉花自身就能產生對棉鈴蟲等害蟲有毒性的蛋白質,從而有效抵禦蟲害。這就如同從傳統的“隨機摸索”升級為“精準製導”,大大提高了育種的效率和準確性。
二、轉基因食品安全:科學依據的深度剖析
一)基因消化與人體作用機製
針對公眾普遍擔憂的轉基因食品中的外源基因是否會改變人類基因這一問題,李飄從科學原理層麵給出了詳細解釋。她表示,基因的本質是dna,無論它來自轉基因食品還是傳統食品,進入人體消化係統後,都會麵臨同樣的命運。在胃酸以及各種消化酶的作用下,dna會被逐步分解為基本組成單位——核苷酸。這些核苷酸會被人體吸收,參與到正常的生理代謝過程中。而未被消化的dna片段則會隨著糞便排出體外。人體自身擁有一套完善的防禦係統,極少量可能進入血液循環的dna,也會被免疫係統迅速識別並清除,根本無法整合到人體的基因組中。這就好比外來的“零件”進入人體這座“精密工廠”,會被自動分揀、處理,不會對工廠的核心“生產線”即人體基因)造成任何影響。
二)過敏風險的科學管控
在過敏風險方麵,李飄強調,並非所有物質都會引發過敏反應,隻有特定的蛋白質才有可能成為過敏原。在轉基因作物的研發過程中,科研人員會采取嚴格的措施來避免過敏風險。一方麵,會仔細篩選用於轉基因的基因,絕對避免使用那些已知可能含有過敏原的基因。另一方麵,對於轉入基因所表達的蛋白質,會進行全麵、深入的過敏風險評估。例如,在開發轉基因大豆時,如果要轉入一個新的基因,會對該基因表達的蛋白質進行氨基酸序列分析,並與已知的過敏原進行詳細比對,判斷其是否具有引發過敏的可能性。與傳統育種相比,轉基因技術在過敏風險控製上更具優勢。因為傳統育種過程中,基因的變化是隨機的,很難對新產生的所有蛋白質進行全麵的過敏風險排查。
三、轉基因技術:環境與社會價值的彰顯
一)農藥減量,守護生態平衡
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李飄闡述了轉基因技術所帶來的顯著益處。以抗蟲轉基因作物為例,它們的廣泛種植極大的減少了化學殺蟲劑的使用劑量。比如,抗蟲棉的大麵積推廣,使得棉田中的農藥使用量大幅下降。這不僅降低了農藥對土壤、水源和空氣的汙染,減少了對非目標生物的傷害,還有助於保護生態平衡。許多有益昆蟲,如蜜蜂、七星瓢蟲等,不會再因為大量噴灑農藥而死亡,它們能夠繼續在生態係統中發揮重要作用,如蜜蜂傳粉、七星瓢蟲捕食害蟲等,維持農田生態係統的穩定。
二)保障糧食安全,推動可持續發展
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麵,轉基因技術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轉入抗旱、耐鹽堿、抗病害等基因,農作物能夠在更為惡劣的環境條件下生長,從而提高糧食產量。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極端天氣頻繁出現,耕地資源不斷減少,轉基因作物為應對糧食減產的挑戰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例如,某些轉基因玉米品種在幹旱地區種植時,依然能夠保持相對穩定的產量,為當地的糧食供應提供了可靠保障。此外,減少農藥使用不僅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還減少了對環境的破壞,有利於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轉基因技術建立在堅實的科學基礎之上,是推動農業進步、保障糧食安全以及保護環境的有力工具。李飄等果殼網科普工作者的專業解讀,為公眾理性認識轉基因技術提供了關鍵的指引。當麵對新興技術時,我們應當秉持科學精神,依據科學事實做出客觀、準確的判斷。
作者:懷疑探索者,寫於2020年。)
喜歡穿越後,成為了農業之神請大家收藏:()穿越後,成為了農業之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