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重金挖人
字數:7291 加入書籤
一行人匆匆飯罷,便重新上路,他們此行的目的地,是漢中。
有傳言,巴蜀為了支持漢王南下,將蒼溪鐵匠鋪、水泥工坊、製硝處等重要部門向漢中輸送。
他們此行的目的,就是從漢中,重金挖人。
姬長伯的光輝戰績和駭人聽聞的西瓜雷,竹筒雷等厲害武器也流傳甚廣。
這一行人便是中原大國,葵丘之盟盟主齊國之後,最有潛力繼承盟主地位的宋國使團。
開明的宋君早就聽說了漢中之戰的種種傳聞,再加上見識到巴蜀紙張的優良,火藥爆破的威力之後,便安排自己最寵愛的小兒子率領一支商隊,進入漢國,試圖學習漢國的技術,最好重金挖一批熟練的工匠回來。
宋國乃是前朝殷商後裔,商人在周朝分封的土地貧瘠,不宜耕種,所以宋國以商貿立國,其都城商丘更是天下聞名的商業之都。
南來北往的奇珍異寶,巧思之物數不勝數。
隨著漢國崛起,漢國國中的稀罕物件開始外傳,宋國有幸獲得了一批,從而了解到漢國的種種強大的原因。
例如鐵器,火藥,紙張,鹽法等。
此行宋國商隊的領隊,是宋君嫡次子,公子恒,素有賢名,擅長算術和貿易。
所以這次商隊,就由他主持事務。
“憑什麽封城?!我等來此經商貿易,掙得就是個快錢,你若是封城個十天半個月,我這幾大車的茶葉豈不都要受潮損壞?我的損失誰來賠我?!”
“各位官爺行行好,我這一車的草藥都是漢中急需的,耽誤一個時辰就有一位病人斷了藥啊,諸位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煩請體諒一下小民的不易,給我們放行吧。”
……
公子恒遠遠的觀望城門口的情況,多方打聽才知道,漢王不日將率軍南下征伐巴中,收複失地,誅殺叛臣!
為了保證行軍保密,將封城三日,保證城中探子和細作不能將情報傳回巴中。
公子恒歎了口氣,看來自己一行人還得在上庸城中盤桓數日。
就在城門口的爭吵不斷升級,公子恒準備率隊離開的時候,回首看到一群少年,穿著不凡的官服,手持錦衣衛特有的仿製繡春刀,迎麵走來。
公子恒看到這些人的穿著打扮,下意識的以為是漢王直屬的錦衣衛部隊,結果一旁的漢國官員軍士見到他們之後,皆紛紛下拜行禮。
“軍機處奉漢王令,命上庸西門放行,藥品、糧草等不易保存的優先放行!其他無需存儲的延遲一日放行,西門軍士必須嚴格盤查無貨商旅,確認通關文牒,方可放行!”
西門軍吏皆躬身一拜,接過王令。
“他們就是軍機處的?都好年輕,恐怕隻有十幾二十歲吧?”
“傳聞漢王有意將他們帶在身邊培養,以取代漢國各地貴族官吏!”
“這些少年郎都不是貴族子弟?”
“當然不是!他們都是軍武遺孤,其父輩祖輩皆是跟隨漢王征戰的將士,後來由教會收留撫養教育,其中傑出之輩,經過考核,才送往漢王身邊任職。”
“軍武遺孤?軍功爵製還有如此好處?難怪這些少年郎一個個精神抖擻,原來皆是教會培養的人中龍鳳啊!”
“切莫亂言,如今各地貴族對這些遺孤都是恨得咬牙切齒,雖然這些貴族不敢對這些少年郎動手腳,但是教訓教訓你我這種擁護他們的苦命人,那是重拳出擊。”
“一看你就是庸國遺民,漢國早就頒布法典,打人者受鞭刑,殺人者受斬刑,現在哪家公卿貴族還敢囂張跋扈?”
“害,還不是官官相護,哪有貴族公卿願意得罪他們自己人的?”
“這你就不懂了,如今刑部官員,執法兵吏,從上到下,皆是平民子弟,由內閣直接管理,漢王錦衣衛協理,權力大的沒邊,哪家貴族敢動歪心思?”
“就是,漢王是什麽人?其生母淫亂後宮,漢王不避嫌,不避親,大手一揮,軟禁生母於宗祠,王母犯法,與庶民同罪!”
……
周圍百姓的一言一語被公子恒聽在耳中,心中升騰起了一種難以言表的豪邁。
從小長在宋國宮城中的公子恒被教導,兄友弟恭,要做好臣弟的本分。
他從未見過如此有朝氣、有規矩的國度,也從未聽聞過如此大膽革新的製度。
看著那些年輕的軍機處少年郎,他們眼神堅定,步伐有力,仿佛身上帶著無盡的希望。
公子恒心中一動,突然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他決定暫時擱置挖人的計劃,先深入了解這個漢國。
他想看看,這個由漢王一手締造的國度,究竟還有多少不為人知的魅力。
於是,他帶著商隊在城中找了一家客棧住下,在上庸城開始四處打聽漢國的律法、製度、文化。他與商人、百姓交談,甚至結識了幾位年輕的學子。
在這個過程中,他越發覺得漢國的崛起絕非偶然。
他心中暗自思量,若能將漢國的一些製度引入宋國,或許能讓宋國也變得更加強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而他,也渴望能在這個過程中,實現自己的抱負。
他仔細觀察著漢國的律法,發現其嚴明且公正,能夠有效地維護社會秩序。
漢國的製度也讓他驚歎,分工明確,效率高。在這個國度裏,文化氛圍濃厚,紙張普及帶來的文化傳播效率極高,百姓安居樂業。
他與商人交談時,商人們對漢國的商業政策讚不絕口,他們表示,在這裏經商,能夠得到公平的機會和保障,而不必擔心敵方豪強強取豪奪奪。
而與百姓的交流中,他感受到了他們對漢王的敬仰和對國家的歸屬感,很多人都表示自己若還年輕,定要參加軍武,換取軍功,光宗耀祖。
結識的幾位年輕的學堂學子和教會學童更是讓他大開眼界。他們接受詩書典籍的教誨,精通算術,還學習弓馬,對漢國的曆史和文化都有著深刻的理解。
他們講述著漢王當年的英勇事跡,以及漢國一步步走向繁榮的艱辛曆程。通過與他們的探討,他更加認識到漢國崛起的原因不僅僅是製度的優越,還有這種深藏在文化傳播中的團結和努力。
他心中暗自思量,若能將漢國的一些製度引入宋國,或許能讓宋國也變得更加強大。
他開始思考如何將這些經驗帶回國,如何向宋國的統治者闡述這些製度的好處。
若是能將這些東西帶回宋國,有朝一日,宋國也能像漢國一樣!
漸漸的,他不僅僅是了解漢國,更是在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和理想。
他意識到,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僅僅依靠製度和律法,更需要國民的認同和努力。
他開始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國家培養這種認同感和團結精神。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對漢國的了解也越來越深。
他決定,無論未來會遇到多少困難,他都要將在這裏學到的經驗和知識帶回宋國,為宋國帶來希望和變革。
在公子恒逗留上庸之際,姬長伯率領一萬五千多人的部隊,踏上了南下的道路。
牛車拖拽著數十門土炮艱難前行,槍兵們小心翼翼的用油紙油布包裹著槍支和火藥。
此時大軍一路向著西南麵前進,此地原是申國領地,楚文王伐申之後,這裏現在已經是楚國領地。
想要南下那處,就必須要貼著這個國境線走,此時國境線另一邊,一支數百人的楚軍邊境部隊,或騎馬,或步行,緊緊盯著姬長伯的漢國大軍。
“大王,快看!”姬長伯身邊,隨侍的數名軍機處少年興奮的指著遠處,揚起的塵土遮天蔽日。
“是鄧麋將軍!”
來者正是追擊姬伯安返回的鄧麋,追擊戰結束之後,鄧麋便率軍清剿那處周邊的散兵遊勇,接應姬長伯的大軍南下。
說是大軍,當鄧麋看清姬長伯所率兵馬隻有區區一萬五千人時,不由得有些擔心。
在這個時代,兵力是軍心,是底氣,如果兵力不足,麵對數倍於自己的敵人時,是很容易發生嘩變的。
“君上,末將鄧麋幸不辱命!”鄧麋見到姬長伯,躬身一拜。
姬長伯也很是欣慰,走上前扶起鄧麋。
這個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兵王將軍,如今已經蛻變成了自己手中最鋒利的一把刀。
無往不利,屢建奇功。
“鄧將軍勞苦功高,屢建大功,按照軍功爵製,該是右更了吧?”姬長伯回首,對著如花如意以及軍機處少年們說道。
不等鄧麋回話,姬長伯卻搶先說道,“但是我覺得不夠!鄧將軍此戰擊潰姬伯安安康軍主力,一路襲殺,直接動搖了巴中局勢,此功甚大,寡人有意擢升你為大良造!總領漢國東部軍務!”
鄧麋激動的眼睛都睜大了,大良造已經是目前巴國最高的軍銜,目前還不曾有人達到過,大王此舉對自己來說,就是明擺著要讓自己成為全軍的表率和標杆了!
正要謝恩的時候,姬長伯接下來的話卻是讓鄧麋興奮的腦袋冷卻了下來。
“你可知,褒英將軍為何以褒為姓?”姬長伯這沒頭沒腦的話讓在場所有人為之一愣,所有人都麵麵相覷,不明所以。
“回王上,褒英將軍原是褒國庶長子公子英,與前褒君乃是兄弟,褒君即位後,褒英母族支持褒英叛逃巴國,後被時任閬中大夫王叔姬子越收編,成為閬中轄製的一支衛戍力量。”說話的,正是前幾日,在姬長伯生母量刑問題上表現卓越的少年,名為黎禮,其父原是姬長伯當初從巴國宮城帶走的二十騎衛兵中的一位。
後在蜀地龍泉一戰中,為了保護姬長伯而戰死,其中被教會收養,撫養長大,因天資聰慧,表現卓越,被舉薦到姬長伯身邊侍奉。
姬長伯聞言點了點頭,鄧麋聞言似乎捕捉到了什麽。
自己受封大良造,同時又是漢國東部軍務最高長官,而剛才君上又提到了褒英乃是前褒君兄長,褒國公子……
鄧麋很快想通了關鍵節點,褒英自跟隨姬長伯征戰以來,其麾下人馬主力皆是當初跟隨他脫離褒國時的本部家底,後來漢中之戰,姬長伯啟用褒英,將巴國北部蒼溪、閬中、南充諸城的兵力集結一處,交給了褒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而現在褒英一路東出,跟隨公子進駐上庸!
公子不信任褒英了?!
懷揣著這樣的猜測,鄧麋試探性的問道,“君上,我麾下皆為騎兵,若是轄製東部各軍,軍力上恐有不足。”
姬長伯很高興鄧麋聽出了自己的弦外之音,當即揮了揮衣袖。
黎禮恭敬捧著一卷召令走了過來,隨後打開,高聲念道:“左庶長鄧麋,軍功卓著,能力出眾,現擢升漢國大良造,總領漢國東境軍務,將原漢中城固、安康各地守軍劃歸鄧麋麾下,上庸城原庸國降兵皆劃歸鄧麋統禦!”
漢中和上庸的情況,鄧麋一路征戰過來,是最清楚的,城固、安康皆是大城,加上其他漢中的小城小鎮,總兵力在一起約八千人,再加上上庸各地降卒萬餘人,自己麾下立即就有了兩萬的步卒。
再加上麾下這支直屬的兩千騎兵,以及名義上在自己麾下的雷勇和褒英,自己的實力足以壓製鎮守上庸的褒英。
既然君上對褒英起了疑心,那自己就有義務替君上壓製褒英!
“謝大王!”鄧麋單膝跪地,接過召令。
“南方戰事有雷勇的兵力足夠了,你的任務很重,上庸乃是我漢國突出部,北接秦,東接楚,皆是大國,你也要注意防備他們。”
鄧麋心中一凜,結合王上對褒英的疑心,若是褒英真有了二心,與秦楚勾結,自己在上庸當真是如履薄冰了。
隨後鄧麋告辭,率軍北上接管上庸之地,整編上庸之地所有劃歸自己節製的兵馬,自己麾下兩千騎兵中,卓越者下方各軍擔任主官,以加強對這支新軍的控製。
姬長伯繼續領兵南下,至那處時,已經是兩日之後,進入那處城中,顧不上休息,姬長伯秘密約見了魚地、巫地、巴氏三方的使者。
“姬伯安如今在何處屯兵?”姬長伯開門見山,如今三方與自己達成協議,唯一的阻礙就是姬伯安。
三人麵麵相覷,“回王上,姬伯安返回平都之後,匆匆接過宗正給他的巴國印綬之後,就去了平都宮城,接走了所有王族家眷,隨後又強行征召了平都叛逃的原巴國公卿貴族的私兵,總兵力不得而知,去向也是不明。”
姬長伯頭疼起來,這個姬伯安,總能給自己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煩。
喜歡夢回春秋當大王請大家收藏:()夢回春秋當大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