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我們的根會開花嗎
字數:3511 加入書籤
“大家好!”溫婉拿起話筒,聲音清脆響亮,穿透整個會場,堅定有力如同洪鍾,“今天,我們相聚在此,共同見證孩子們的成長與進步。同時,我也非常高興能和大家一同分享傳統文化的魅力。”
她的話語如春風拂麵,讓現場氣氛愈發溫馨熱烈,大家都靜靜聆聽,仿若在參與一場文化的盛大慶典。
“孩子們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溫婉繼續說道,目光堅定而溫柔地看向孩子們,“我們期望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孩子們從小就了解並熱愛我們的傳統文化,讓這些古老的智慧和藝術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因為,隻有銘記自己的文化根源,我們才能在未來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堅定、自信。就像一棵大樹,隻有根係深深紮進肥沃的土壤,才能枝繁葉茂、屹立不倒。我們的傳統文化便是那肥沃的土壤,孕育著我們民族的精神和靈魂。”
說完,溫婉轉身向身後的模特們示意。
模特們依次上前,展示身上的傳統服飾,並向觀眾介紹每一件服飾的曆史背景和文化內涵。
台下的孩子們聚精會神地聽著,眼中滿是好奇與向往,小腦袋裏仿佛裝滿無數個問號。
他們不時發出驚歎聲,被精美的服飾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深深吸引,那驚歎聲是對傳統文化最純真的讚美。
接著,溫婉邀請孩子們上台,和模特們一起互動。
孩子們興奮地跑上台,圍繞在模特們身邊,像一群歡快的小鳥。
他們好奇地觸摸著華麗的服飾,柔軟的絲綢、精美的刺繡在小手上輕輕滑過;詢問著各種問題,“這個衣服為什麽這麽長呀?”“這個帽子上的珠子是做什麽用的?”稚嫩的聲音充滿對知識的渴求。
模特們耐心解答孩子們的問題,還手把手地教他們如何穿戴傳統服飾、如何行禮作揖。
現場氣氛熱烈融洽,歡聲笑語不斷,那笑聲是文化傳承最美的音符。
在互動環節的最後,溫婉讓所有孩子們和模特們站成一排,共同展示傳統服飾的魅力。
此時,舞台上五彩斑斕,宛如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
不同民族、不同風格的傳統服飾相互輝映,形成一道獨特美麗的風景線。
台下的觀眾們被這一幕深深打動,紛紛站起身來,為孩子們和模特們鼓掌喝彩。
掌聲、歡呼聲交織在一起,回蕩在整個幼兒園的上空,那聲音仿佛在向世界宣告傳統文化的強大魅力和無限活力。
“大家知道嗎?”溫婉蹲下身,讓自己的視線與孩子們平齊,“剛才小朋友們穿的衣服,有的繡著媽媽小時候奶奶教的花樣,有的用著爺爺年輕時學的手藝。這些爺爺奶奶們,把一輩子的心血都藏在一針一線、一錘一鏨裏。”
她指向台下的非遺傳承人,吳師傅舉起剛打好的小銀鈴,叮鈴聲中,孩子們紛紛鼓掌。
“有人問我,為什麽要穿這些‘老古董’?”
溫婉站起身,旋裙在燈光下泛起珍珠般的光澤,“因為每一件傳統服飾,都是祖先寫給我們的信。苗族的銀冠,是大山裏的星星;傣族的織錦,是瀾滄江的浪花;漢服的衣袂,是千年文明的清風。這些不是‘老古董’,是活著的文化,是我們的根。”
台下突然傳來一個奶聲奶氣的聲音:“阿姨,那我們的根會開花嗎?”
說話的是小班的糖糖,她穿著繡著五十六個民族娃娃的連衣裙,眼睛亮晶晶的。
溫婉走過去抱起她,指向大屏上滾動的視頻彈幕:“看,現在有十萬個哥哥姐姐在直播間裏看我們,他們說要帶著自己的孩子學繡苗繡、學製漢服。我們的根不僅會開花,還會長成參天大樹,讓全世界都看見華國的美。”
程瑾瑜坐在台下,看著妻子眼中閃爍的光芒。
他想起昨晚在書房,女兒趴在他腿上畫設計圖:“爸爸,我要給媽媽設計一件衣服,上麵有洛市的江、幼兒園的樹,還有爸爸媽媽辦公室的燈。”
此刻,女兒的願望在舞台上成真——溫婉的裙擺上,繡著微縮版的洛江夜景,燈影裏藏著“為人民服務”五個小字,是程瑾瑜陪著女兒用銀線繡的。
當《國家》的旋律響起,最動人的場景出現了:二十四名小模特牽著非遺傳承人的手走上台,專業模特們則蹲下身,幫孩子們整理衣飾。
六一踮腳給張老先生戴上自己做的小紅花,老人笑得合不攏嘴,從口袋裏掏出個布包,裏麵是十二枚刻著二十四節氣的小印章,挨個給孩子們蓋在手心。
“一玉口中國,一瓦頂成家——”孩子們的童聲與模特們的合唱交織在一起,舞台兩側突然噴出彩色的紙屑,細看竟是剪成漢服形狀的金箔。
家長席上,有位媽媽抹著眼淚對身邊的人說:“剛才我女兒指著苗族銀冠說‘長大了要當吳爺爺的徒弟’,你說,這算不算文化自信?”
最燃的瞬間出現在尾聲:當所有表演者站成同心圓,大屏上突然切換成實時熱搜——#幼兒園畢業晚會燃成文化盛宴#衝上第一
視頻裏,程筱一踮腳親吻溫婉裙擺上的“傳承”二字,吳師傅握著小銀鈴教孩子們打節奏,玉香正在教外國友人家長跳傣族孔雀舞。
“媽媽你看!”六一突然指著觀眾席後排,那裏站著幾個舉著手機直播的外國留學生,他們穿著精致的漢服,跟著節奏比劃著不太標準的揖禮。
“他們在學我們的禮儀呢!”小姑娘眼睛裏映著舞台的光,像捧著星星的小仙子。
晚會結束後,非遺傳承人們被孩子們團團圍住。
李阿婆蹲在地上,教糖糖怎麽拿繡花針:“食指要頂在這兒,就像托著小月亮。”
吳師傅的小銀鈴供不應求,他笑著從工具箱裏拿出備用的,每個都刻著“吉祥”二字,塞進孩子們的小手裏。
溫婉和程瑾瑜站在梧桐樹下,看著女兒蹦跳著向他們跑來,馬麵裙上的銀鈴與腰間的玉佩相撞,發出清脆的聲響。
“爸爸媽媽,我們剛才拍了好多照片!”六一舉起手機,相冊裏是她和非遺傳承人的合影,還有張老先生送她的節氣印章拓片。
“阿婉,你看。”程瑾瑜指著遠處,幾個家長正圍著玉香請教傣錦編織,江可為用英語在給外國留學生講解漢服形製,何嘉裕則在一旁給孩子們演示如何打傳統盤扣。
“阿婉,這就是我們想要的傳承。”他輕聲說,“不是高高在上的展覽,是落在每個孩子們掌心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