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廢黜李賢-群臣議論

字數:2747   加入書籤

A+A-


    朝廷上下因李賢被指謀逆之事而掀起了軒然大波,大臣們在朝堂之外,私下裏紛紛議論著這一震動宮廷的事件。
    在一間裝飾典雅的官員府邸書房中,幾位大臣圍坐在一起,神情嚴肅。一位身著紫色官袍、兩鬢斑白的年長大臣輕輕歎了口氣,憂心忡忡地說道:“這李賢殿下之事,實在令人揪心。想當初,我曾多次在朝堂上聽聞殿下的真知灼見,他對待政事的認真與熱忱,大家有目共睹。我實在難以相信他會有謀逆之心。”
    對麵一位身材瘦削、目光犀利的大臣卻微微搖頭,神色凝重地反駁道:“王大人,您不可僅憑往日印象就斷言殿下無辜。如今諸多證據擺在眼前,那書房中的神秘書信,字裏行間透露出的隱晦意圖,怎能不讓人生疑?還有他與不明人物的密會,這絕非尋常之舉。若不嚴懲,恐怕會後患無窮,危及朝廷根基。”
    旁邊一位年輕氣盛、麵容白淨的官員忍不住插話道:“李大人,您這般篤定,難道就不怕是被人誤導?李賢殿下平日裏謙遜有禮,關愛百姓,多次深入民間了解疾苦,提出的不少政策都有利於民生。如此心懷天下之人,怎會輕易走上謀逆這條不歸路?我看其中必有蹊蹺。”
    這時,一直沉默不語、坐在角落裏的一位中年大臣緩緩開口,他的聲音低沉而穩重:“諸位莫要急於爭辯。此事關係重大,牽扯甚廣。若李賢殿下果真無辜,我們不可讓忠臣蒙冤;可若他確有不軌之心,那也絕不能心慈手軟。當下,我們應當保持冷靜,等待更多的真相浮出水麵,切不可僅憑片麵之詞就妄下定論。”
    眾人聽了,紛紛點頭稱是,但臉上的憂慮之色並未減輕。
    在另一處富麗堂皇的官員宅邸中,一場氣氛更加激烈的討論正在進行。一位身材魁梧、性格急躁的大臣激動地揮舞著手臂,大聲說道:“不管怎樣,李賢殿下此番被指控謀逆,必須嚴懲!絕不能有絲毫姑息。唯有如此,才能以儆效尤,維護朝廷的穩定和陛下的無上權威。若對此事猶豫不決,隻會讓那些心懷不軌之人更加肆無忌憚。”
    他的話音剛落,就有一位文質彬彬、氣質儒雅的大臣站出來反駁道:“趙將軍,您此言差矣。李賢殿下的為人和品性,我們多少都有所了解。在沒有確鑿無疑的證據之前,怎能輕易給他定罪?若草率行事,冤枉了殿下,不僅會讓天下人寒心,更可能引發朝廷內部的動蕩和分裂。”
    “哼,那些證據難道還不夠明顯嗎?書房中的書信,那藏頭露尾的言辭,分明就是在策劃陰謀;還有那些神秘的密會,每次都在夜深人靜之時,在偏僻隱秘之地進行,若不是圖謀不軌,何必如此鬼鬼祟祟?”趙將軍漲紅了臉,怒目圓睜。
    或許,眼前所發生的這一連串事件皆非偶然,而是某人處心積慮布下的一個巨大陷阱,其目的昭然若揭——欲借刀殺人,將李賢殿下徹底鏟除。然而,究竟是誰竟能擁有這般滔天的膽量與能耐呢?此等說法實在令人難以置信,甚至顯得有些過於牽強附會。
    一時間,眾人各抒己見,爭論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隨著爭辯的持續升溫,音量亦如滾雪球般越漲越高,氣氛愈發緊張凝重起來。而在場之人的情緒更是猶如被點燃的火藥桶一般,瞬間被引爆,變得愈發激動難抑。
    與此同時,在那莊嚴肅穆的朝堂之上,文官們同樣圍繞著此事展開了一場針鋒相對、熱火朝天的激烈討論。他們或慷慨陳詞,力證自己觀點之正確性;或據理力爭,試圖說服他人認同己之所見。整個朝堂仿佛變成了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思想的火花在此碰撞交織,迸發出絢爛奪目的光芒。
    一位飽讀詩書、德高望重的文官捋著胡須,緩緩說道:“李賢殿下一直以來都對文化教育頗為重視,積極推動學術交流,鼓勵文人著書立說。這樣一位有遠見卓識、重視文化傳承的殿下,怎會輕易做出謀逆這等大逆不道之事?我看定是有人嫉妒殿下的才華和威望,故意捏造證據,陷害於他。”
    另一位文官則謹慎地說道:“李老所言不無道理,但我們也不能僅憑個人的感情和主觀判斷來處理此事。畢竟涉及到謀逆這樣的重罪,一切還需等待陛下的最終裁決,相信陛下定會明察秋毫,還李賢殿下一個公道。”
    與此同時,武將們也在議論此事。
    一位戰功赫赫、滿臉風霜的將軍坐在營帳中,神色嚴峻地說道:“李賢殿下若真謀逆,那是罪不可赦的大罪。但在真相未明之前,我們切不可輕舉妄動,以免被別有用心之人利用,導致軍心不穩。軍隊必須保持絕對的忠誠和穩定,隨時準備為朝廷效力。”
    他身旁的副將點頭附和道:“將軍所言極是。如今局勢複雜,我們當以不變應萬變,聽從朝廷的調遣。”
    而在宮廷中的各個角落,太監和宮女們也在私下裏悄悄議論著。
    一個機靈的小太監偷偷對身旁的同伴說:“這李賢殿下的事,如今在宮裏傳得沸沸揚揚,弄得人心惶惶。也不知道最後會怎樣收場。”
    同伴趕緊捂住他的嘴,緊張地四處張望,壓低聲音說道:“噓,小聲點,別亂說話。要是被上頭聽到,小心掉腦袋。”
    整個朝廷仿佛被一層厚重的陰霾所籠罩,大臣們的議論聲此起彼伏,觀點各異。有人出於正義和良知,堅信李賢的無辜;有人則出於對權力的畏懼和對自身利益的考量,主張嚴懲;還有人持觀望態度,等待更多的證據和真相浮出水麵。
    而這些紛紛擾擾的議論也不可避免地傳入了武媚娘的耳中,讓她在處理此事時更加謹慎和深思熟慮,每一個決定都關乎著朝廷的穩定和未來的走向。
    喜歡武則天生死之間的不凡曆程請大家收藏:()武則天生死之間的不凡曆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