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 李隆基崛起-武三思倒台
字數:5297 加入書籤
一日,韋皇後在李顯麵前為武三思美言:“陛下,武三思對您忠心耿耿,且頗有才能。如今朝堂正值用人之際,何不讓他為陛下分憂?”李顯本就對武氏家族沒有太深的敵意,經韋皇後這麽一說,便點頭應允:“既然皇後如此說,那就讓武三思官複原職吧。”
張柬之等大臣聽聞此消息,急忙進宮勸諫。張柬之伏地奏道:“陛下,武三思乃武氏逆黨之首,神龍政變才將其勢力打壓下去。如今若讓他官複原職,恐養虎為患,危及大唐社稷啊!”李顯皺了皺眉頭,不悅地說:“朕意已決,卿等不必再言。武三思已表示願意效忠朕,朕相信他不會有二心。”
敬暉也急切地說:“陛下,武三思為人陰險狡詐,反複無常。他的話不可輕信啊!”李顯不耐煩地揮了揮手:“好了好了,朕知道你們是為了大唐好,但朕自有分寸。退下吧!”張柬之等人無奈,隻得退下。
出了宮門,張柬之望著天空,長歎一聲:“陛下不聽勸諫,隻怕朝堂從此多事矣。武三思一旦得勢,我們這些發動政變之人,恐怕首當其衝。”敬暉握緊了拳頭,眼中閃過一絲決絕:“若武三思敢興風作浪,我等就算拚了性命,也要保衛大唐江山!”
果然,武三思官複原職後,開始大肆報複神龍政變的功臣。他在李顯麵前不斷詆毀張柬之等人,說他們居功自傲,有不臣之心。李顯耳根子軟,漸漸對張柬之等人產生了猜忌。
不久後,武三思便指使親信彈劾張柬之等五人。李顯聽信讒言,將張柬之、敬暉、桓彥範、袁恕己、崔玄暐五人全部貶官。五人離開洛陽時,望著這座熟悉的都城,心中滿是悲憤與無奈。他們為恢複李唐江山出生入死,卻落得如此下場。
張柬之望著洛陽城的方向,老淚縱橫:“我等一片忠心,卻換來這般結局。大唐的未來,究竟在何方啊……”說罷,他拖著年邁的身軀,踏上了貶謫之路。
武三思除掉了政敵,越發囂張跋扈。他與韋皇後的關係也愈發親密,甚至傳出了二人私通的流言。朝堂上下,人人敢怒而不敢言。
太平公主察覺到了朝堂的異樣,她深知武三思與韋皇後的行為若不加以遏製,大唐必將陷入混亂。於是,她決定找李顯麵談。
太平公主進宮見到李顯,直言道:“皇兄,如今武三思與韋皇後行為不檢,朝堂內外流言紛紛,長此以往,大唐的根基恐被動搖。皇兄不可再對他們縱容姑息啊!”李顯麵露尷尬之色,囁嚅道:“皇妹,朕也有所耳聞,隻是……隻是皇後與朕夫妻多年,朕實在不忍……”太平公主心急如焚,提高音量說道:“皇兄,您身為大唐天子,當以江山社稷為重!武三思野心勃勃,他與韋皇後勾結,意圖掌控朝政,這是要將大唐引向萬劫不複之地啊!”
李顯沉默不語,內心在親情與江山之間掙紮。太平公主見狀,放緩語氣,繼續勸說道:“皇兄,母後一生的心血都在這大唐之上,您難道要眼睜睜看著她的基業毀於一旦?如今唯有果斷出手,打壓武三思與韋皇後的勢力,才能穩定朝局,還大唐一片安寧。”李顯長歎一聲,緩緩說道:“皇妹所言極是,隻是此事還需從長計議,貿然行動,恐會引發更大的亂子。”
然而,太平公主還未等到李顯有所行動,宮中便又傳出了驚人的消息。韋皇後與安樂公主竟妄圖效仿武則天,君臨天下。安樂公主公然向李顯提出要被立為“皇太女”,將來繼承皇位。李顯雖未答應,但韋皇後與安樂公主卻並未就此罷休,她們在武三思的慫恿下,加緊了陰謀篡位的步伐。
朝堂上,支持韋皇後一黨的官員與反對者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一日早朝,雙方終於爆發了激烈的爭吵。支持韋皇後的宗楚客站出來,高聲說道:“陛下,如今局勢動蕩,需一位有魄力的君主來穩定局麵。皇後聰慧過人,輔佐陛下多年,對朝政了如指掌,若能由皇後主持大局,必能保我大唐昌盛!”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了軒然大波。
反對的大臣們紛紛出列,禦史中丞蕭至忠怒目而視,大聲反駁道:“宗楚客,你這是何言!自古以來,皇位傳承皆有定數,豈有女子繼承大統之理?韋皇後若有此心,便是謀逆篡位,大逆不道!”宗楚客冷笑一聲:“蕭至忠,你休要危言聳聽!當今之世,時移世易,武則天陛下在位時,大唐不也興盛繁榮嗎?韋皇後若登基,必能延續太後的輝煌!”
朝堂上頓時亂成一團,李顯看著爭吵的大臣們,頭疼不已。他本想息事寧人,卻沒想到此事已經發展到如此不可收拾的地步。
此時,宮外也不安寧。百姓們聽聞韋皇後等人妄圖篡位的消息,人心惶惶。一些有識之士紛紛組織起來,準備反抗韋氏的暴政。在民間,一股反抗的力量正在悄然凝聚。
而在這風雨飄搖的局勢中,李隆基——這位日後將開創“開元盛世”的皇子,也敏銳地察覺到了危機。他深知,若不盡快采取行動,大唐必將陷入一場血腥的內亂。於是,李隆基暗中聯絡了一批誌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包括萬騎營的將領葛福順、陳玄禮等人,準備發動一場政變,鏟除韋皇後與武三思的勢力,拯救大唐於水火之中。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李隆基與他的親信們秘密聚集在一處宅邸。李隆基神情嚴肅,目光堅定地看著眾人,低聲說道:“如今韋皇後與武三思禍亂朝綱,意圖篡位,大唐危在旦夕。我等身為李唐子孫,決不能坐視不管。今晚,便是我們行動之時!”眾人紛紛點頭,眼中閃爍著決然的光芒。
隨後,李隆基詳細地部署了行動計劃。葛福順帶領萬騎營將士,趁夜潛入宮中,誅殺韋皇後與安樂公主;陳玄禮則負責控製玄武門,阻止韋氏黨羽的援軍;而李隆基自己,則親自率領一隊精銳,直搗武三思的府邸。
當夜幕籠罩整個洛陽城時,一場驚心動魄的政變悄然拉開了帷幕。萬騎營將士如鬼魅般潛入宮中,韋皇後與安樂公主正在寢宮商議著篡位之事,絲毫沒有察覺到危險的降臨。葛福順一聲令下,將士們如猛虎般衝入寢宮,韋皇後與安樂公主嚇得驚慌失措。還未等她們做出反應,便被亂刀砍死。
與此同時,李隆基率領的人馬也順利攻入武三思的府邸。武三思正在書房與親信密謀,聽到外麵傳來喊殺聲,臉色頓時變得煞白。他慌亂地想要逃跑,卻被李隆基堵在了書房門口。李隆基看著武三思,眼中充滿了憤怒與鄙夷:“武三思,你這逆賊,今日便是你的死期!”
武三思撲通一聲跪地,磕頭如搗蒜,顫聲哀求道:“殿下饒命啊!我都是被韋皇後蠱惑,一時糊塗才犯下這些錯事,求殿下看在武李兩家世代姻親的份上,留我一條性命。”李隆基冷哼一聲,怒斥道:“你這奸佞之徒,為了一己私欲,勾結韋後,妄圖顛覆大唐江山,罪無可恕!”言罷,手起刀落,武三思頓時身首異處。
解決了武三思後,李隆基迅速帶兵與葛福順等人會合,在宮中展開了一場肅清韋氏黨羽的行動。一時間,宮中喊殺聲、求饒聲交織在一起,韋氏一黨的勢力在這場突如其來的打擊下迅速土崩瓦解。
待到黎明破曉,整個皇宮已被李隆基等人控製。沾滿鮮血的宮牆在晨光的映照下顯得格外刺眼,一場危機暫時得以平息。
當李顯得知宮中變故時,整個人都驚呆了。他匆忙趕到朝堂,隻見李隆基率領眾將士整齊排列,神色冷峻。朝堂之上,韋氏和武氏黨羽的官員們或被五花大綁,或伏地顫抖。李顯又驚又怒,指著李隆基喝道:“吾兒,你這是何意?怎可在宮中擅自發動兵變,誅殺朝廷命官?”
李隆基趕忙跪地,朗聲道:“父皇恕罪!兒臣實是無奈之舉。韋皇後與武三思意圖篡位,禍亂朝綱,危及我大唐社稷,天下蒼生亦將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兒臣為保我李唐江山,不得不出此下策。”
李顯聽後,沉默良久,臉上滿是複雜的神情。他心中既對李隆基的擅自行動感到憤怒,又深知韋皇後與武三思的所作所為確實罪不可赦。最終,李顯長歎一口氣,緩緩說道:“罷了罷了,你起來吧。此次你雖行事魯莽,但終究是為了大唐,朕不怪你。”
經此一役,朝堂局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武氏與韋氏勢力被連根拔起,大唐暫時擺脫了內亂的危機。
然而,太平公主因在此次政變中也出了不少力,且她本就聰慧過人,在朝中的威望逐漸升高。她看到李隆基展現出的非凡才能與謀略,心中不禁產生了一絲忌憚。而李隆基也察覺到了太平公主對自己隱隱的敵意。一時間,這對姑侄之間的關係變得微妙起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太平公主憑借著自己的權勢,在朝堂上安插了許多親信,勢力愈發龐大。她自恃擁立李顯有功,對朝政多有幹涉。而李隆基作為太子,身邊也圍繞著一批有識之士,他們都期望輔佐李隆基成就一番大業,恢複大唐的繁榮昌盛。
一日,太平公主在自己的府邸召集親信商議對策。她眉頭緊皺,憂心忡忡地說:“李隆基這小子,心機深沉,手段狠辣,如今身為太子,日後若登基稱帝,恐我太平府再無寧日。諸君可有良策,遏製其勢力?”
一位幕僚思索片刻後說道:“公主殿下,如今太子羽翼未豐,我們可在朝堂上散布謠言,詆毀太子的聲譽,讓陛下對其產生猜忌之心,從而削弱太子的勢力。”太平公主微微點頭,又有人進言:“殿下,我們還可在朝中拉攏一些中立大臣,孤立太子,使其在朝堂上難以施展拳腳。”
太平公主眼中閃過一絲狠厲,冷笑道:“好,就依你們所言。我倒要看看,這李隆基能有多大能耐。”於是,一場針對李隆基的陰謀在暗中悄然展開。
朝堂上,關於李隆基的各種謠言開始流傳,說他居心叵測,發動政變實則是為了自己謀權篡位,並非真心為了大唐江山。李顯聽到這些謠言後,心中不禁對李隆基產生了一絲懷疑。他雖沒有立刻采取行動,但看向李隆基的眼神中,多了幾分審視。
李隆基察覺到了朝堂氣氛的異樣以及父皇態度的轉變,他深知這背後定是太平公主在搞鬼。但他並未慌亂,而是沉著應對。他一方麵更加謹言慎行,在朝堂上兢兢業業,處理政務時盡顯才能與忠誠,以實際行動來打消李顯的疑慮;另一方麵,他也在暗中調查太平公主的勢力布局,準備尋找時機,一舉打破太平公主對他的圍剿。
在這波譎雲詭的朝堂爭鬥中,大唐的命運再次懸於一線,而李隆基與太平公主之間的較量,也逐漸進入了白熱化階段,整個大唐都被籠罩在一片緊張的氛圍之中,所有人都在翹首以盼,不知這場姑侄之間的權力博弈,究竟會走向何方。
一日,吐蕃使者前來大唐,帶來了諸多珍寶,卻也帶來了一個棘手的難題。吐蕃提出,要大唐派遣一位公主和親,並且指名道姓要太平公主前往。朝堂之上,眾人聽聞此消息,頓時炸開了鍋。
太平公主又驚又怒,站出來大聲說道:“吐蕃蠻夷,竟敢提出如此無理要求!想我大唐公主,怎能遠嫁那等偏遠之地,此乃對我大唐的羞辱!”李顯亦是麵露難色,他深知吐蕃勢力不容小覷,若貿然拒絕,恐怕會引發兩國戰事,但讓太平公主去和親,他又實在不舍。
喜歡武則天生死之間的不凡曆程請大家收藏:()武則天生死之間的不凡曆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