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理學與新儒學
字數:3364 加入書籤
這將是一個十分困難的事兒,但目前朱雄英已經有了些許眉目。
“雄英,雄英,你怎麽不說話啊!”朱怡則上前晃了晃他。
朱雄英回過神來,說道:“你想讓我怎麽幫你?”
朱怡則伸出一根手指,往天上指了指,說道:“你隻要讓皇爺爺或者父皇下旨賜婚不就好了,禮法,他們說的禮法,大的過聖旨嗎!”
朱雄英眼前一亮,對啊,禮法的推行者是士大夫階級,由於皇帝需要這個階級維護統治,故而這個階級的思想就十分重要,但若是皇權不需要士大夫階級維係統治了,這禮法也就可以變一變了。
“朱大丫,我有必要再問你一遍,你真的要嫁給藍斌?”
“沒錯!”朱怡則點頭道。
朱雄英歎了一口氣,說道:“好吧,我試試,姐,到時候,恐怕會有很多儒生言語攻擊你們兩個,你可不要後悔啊!”
朱怡則說道:“我後悔幹什麽,他們有筆有墨,難不成我沒有筆墨嗎!”
“哈哈哈!”朱雄英大笑,說道:“既然這樣,沒問題!”
...
在朱雄英的勸說之下,老朱、小朱都同意了朱怡則和藍斌的婚事,並且都下了聖旨賜婚。二人定於十月二十三日成婚。
聖旨下了之後,朝堂上和民間,都因為這個事兒產生了不小的波瀾。
一些言官們紛紛打著‘壞禮教,亂人倫’的旗號,請求朱標收回成命,他們認為,婚姻者,禮之大本,表舅和表外甥女結婚,這是嚴重的‘長幼失序’,並且將會導致‘動搖國本’。
但這被老朱和小朱認為是在挑戰他們的權威,嚴令朝堂之上不準談及此事,他們的腦袋不夠硬,都不敢再公然置喙。
兒娶女嫁的事兒,讓他們說的這麽嚴重。
但民間風波就大了,有儒生寫文章以言,說皇室婚姻為天下範本,皇家尚且違禮,我等何懼?長久之後,將導致君不君、臣不臣,反正說什麽的都有。
但就在這些聲音之中,漸漸的也有一些反對的聲音,諷刺這些理學家張口‘天理’閉口‘人欲’,尋章摘句,無所不通,實踐致用,卻百無一能,皓首窮經,到老也不得中。
這些文章迅速挑起了傳統儒生的敏感神經,迅速的寫文章進行批駁。
那些反對聲音之中,大部分人都是應天學院中的學生,他們學習的是現代科學,對傳統理學禮教天然就不對付。
兩邊就開始辯論起來,在辯論的期間,竟然產生了很多與理學不一樣的理論。比如有人認為,穿衣吃飯,就是人倫物理,物欲是人性本然。還有人說,人死於法,猶有憐之者;死於理,其誰憐之、
漸漸地,兩邊爭論的焦點,就不在於公主嫁給國公之子,表舅娶外甥女了,漸漸地成為了理學和新儒學之爭。
原本的那些理學家,本來就是認為這種行為,是對理學的踐踏,這是不行的。後來發現,喵的,這群人想端了自己老家啊。
就在這個時候,應天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主體意思為‘真金不怕火煉,真理越辯越明’,並且優選了兩邊立場的文章進行發表,從而讓學術辯論的成果,也撒到了民間之中。
並且,很多人為了增加自己的學術的傳播力度,竟然自發的辦起來報紙。
而兩邊的辯論,非但沒有停歇,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沒有停歇下來的意思。
“雄英,本來沒有什麽事兒,你將這把火挑起來,這群讀書人可熱鬧了!”
謹身殿之中,朱標看著錦衣衛呈上來的各種消息,對著朱雄英說道:“朕剛剛登基,你可別把朕的天下搞得天下大亂!”
朱雄英湊過去看了看那些消息,笑道:“爹,這群讀書人,平常沒什麽事兒,專挑君王的毛病,現在有了對手,不也落得清閑了不是!”
這倒是,由於民間學術辯論氛圍十分濃厚,很多言官文官,忍不住也偷偷的寫文章進行辯駁。都沒有心思再挑皇帝的毛病了,最近確實心情十分舒暢。
“這樣下去可不行,讀書人要是瞎鬧,於國本不利!”朱標皺著眉頭,有些擔憂的說道。
“爹,放心吧,您就下一道聖旨,說民間真理之爭,不得脫離忠君、愛國、仁義禮智信等核心思想,至於什麽天理人欲什麽的,讓他們爭去吧!”朱雄英說道。
朱標也是受高等儒學教育出來的君主,但他長時間接觸朱雄英的新發明,新想法,特別是經過戰爭洗禮之後,越發講究經世致用這四個字。
他已經意識到,現在流行的理學思想,似乎並不適用於大明發展,大明急需一種新的思想,既能保證大明的統治,又能讓大明煥發出活力。
別管什麽禮法禮教、奇技淫巧的,首先看能不能對大明有幫助,那有幫助就是好的,沒幫助就是沒必要。
所以這場辯論,對於大明來說,還是一件好事兒。
接下來,這場關於理學的討論仿佛是無休無止,一邊有的新思想,另一邊立刻就找出反駁點,大有吵到天荒地老的架勢。
時間流逝下,十月二十三日,朱怡則和藍斌順利的成婚。藍斌被封為駙馬都尉,兩人婚後住在禦賜的駙馬府之中。
藍玉雖然擔心藍斌並不能進入權力中樞,但他也並不是隻有一個兒子,現在木已成舟,沒準練練小號還來得及。更何況,看起來太子殿下對於藍斌的重用並沒有停止,以後的事兒也說不準,他也就看開了。
大婚當天,辦的風風光光。整個京城的人,沒有不給涼國公麵子的,也沒有人不長眼的提起什麽表舅外甥女之類的話,但凡說出一個字,今後就不必用腦袋吃飯了。
同時惹了皇家和藍家,誰能這麽不長眼。
朱雄英給藍斌放了一個長長的婚假,新婚小兩口成天遊山玩水,有時候看看那些讀書人的辯論文章,心血來潮的時候也會寫些東西懟回去。
這場由他們二人引發的,卻一直沒有結束的辯論,對以後的大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場辯論產生的新儒學,不亞於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影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