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仇恨的種子
字數:3644 加入書籤
這邊朱允熥牽走了朱雄英得馬匹,心情是十分舒暢。
可坐在馬車遠去的朱允炆的心情可就不美麗了。
剛剛提到自己娘親的時候,大哥的神情分明不對,那是一種十分警惕的神情。雖然掩飾的很好,但還是被他給捕捉到了。
這讓他堅信了,自己娘親的死,一定另有隱情,並不是難產而亡這麽簡單。
那個挖出來的箱子,他始終沒有想到鑰匙在哪裏,在東宮之時,他唯恐眼線眾多,不敢強行打開箱子,現在有了自己的王府,是時候將其打開了。
看著腳邊的箱子,那裏麵都是娘親留給他的衣物,他突然靈機一動,打開箱子在裏麵摸索起來。
良久之後,他突然在一個衣服中摸到了一個硬物,這讓他大喜,原來娘親將鑰匙縫在了這些衣服裏。
回到了越王府,簡單吩咐了下人幾句之後,他就來到了屬於自己的書房之中,用衣服中的鑰匙,小心翼翼的打開了那個箱子。
裏麵是一些地契和信件,以及一些其他的小東西,朱允炆顫抖著手,拿出來了那封信,上邊完好無損,隻是歲月將其染上了顏色。
他拆開信件閱讀起來,裏麵寫道
“允炆吾兒,此信封塵,你若讀之,可見娘已久不在人世矣!”
朱允炆淚如雨下,泣不成聲,雙手都有些顫抖,眼淚模糊雙眼。
他擦擦眼淚,繼續閱讀起來,隻見呂氏先交代了這箱子之中的物品。這是呂家在壽州的部分地產,以及與呂家交好的當地士紳名單,還有相對應的信物。
呂家在壽州是當地大族,到了朱允炆的外公呂本這一代,雖然為朝中大官,但呂氏一族人丁稀薄。
呂本又無子,隻好在遠房中過繼一子以繼承家業。他死後,呂氏一族的家產就由這個繼子和呂氏共同把持。
自己還有個舅舅?
朱允炆繼續往下閱讀,終於看到了,自己想看的內容,多年來的疑惑最終解開。
上麵寫了呂氏入宮之後的事情,有了朱允炆之後的想法,以及和朱雄英母子的爭端。
上麵有一句話是這樣寫的“朱雄英此子,早慧近妖,若我有事,必為此子所為。他勢大謀深,若他對你有所忌,你則用母族家產活之,若其對你如常,則安享富貴一生!”
“切不可與娘報仇,此子非你所敵也!”
果然!果然!
朱雄英,你演得一出好戲啊!
難為你這麽多年與我兄友弟恭了!
朱允炆合上盒子,雙眸之中,已經被仇恨填滿。他一定要讓朱雄英付出代價!
…
新年之後,朱雄英原本想要多去流金城走走的,督促一下各項研究的進展,別耽誤了展示。
但卻天天被朱標抓壯丁,參與奏章批改,接見大臣,成天就是跟朱標還有哪些殿閣大學士在一起,一坐就是一大天。
對此朱標毫無愧疚之心,甚至說道
“你爹我當太子的時候就是這麽過來的,現在到你當太子了,想偷懶,門兒都沒有!”
“現在大明很多政策都是你提出來的,你不跟進誰去跟進?想讓朕給你打工?”
一番話說的朱雄英啞口無言,隻能參與進去。
目前朝廷的工作重心都是集中在民生這一塊,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加人口,畢竟人口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沒有足夠的人口,往後很多事情都幹不了。
那如何才能讓大明的百姓能多生娃娃呢?這是一個十分值得研究的問題。
有戶部官員提出,可以發放生育補貼,生一個孩子,國家給予相應的獎勵。
卻遭到了其他官員的反對,倒不是目前大明拿不出錢來,而是這種方式十分片麵。
人口增長的核心問題實際上是生存問題,老百姓連自己都吃不飽飯的時候,你讓他多生幾個孩子,那不是強人所難嗎?
而且孩子又不是生下來就不用管了,還得需要至少十年的養育,那這十年,孩子不能隻吃空氣吧,那地裏糧食不夠吃怎麽辦!
所以,生育補貼可以做,但不是單一的做。當務之急,還是要增加糧食產量,提高老百姓的財物。
這在當前的大明,就是涉及糧食生產這一塊兒了。
他們父子將這一塊兒分成了四個方麵,分別為良種、水源、耕種和勞力。
總體的計劃安排是這樣的,推廣紅薯等美洲作物,填補貧瘠土壤和輪作中間的空白,這樣糧食多產多種。
以前貧瘠的山地,那就種耐貧瘠的作物。旱地種植耐旱的作物,以前一年一熟的地方,現在可以種植快速成熟的土豆,從而達到多收糧食的目的。
另外水源方麵,這是一個嚴重製約農業生產的因素。前元末期,軍閥混戰,大量的水利設施被破壞。
堤壩失修,河道淤塞,灌溉渠網被廢棄成為普遍現象。
大明建國之後,雖然急於恢複農業,可這些水利設施重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彼時百廢待興,短期內根本沒辦法完成修繕重建,更別提更進一步了。
這也是為什麽幾年前,華北地區經常鬧天災的原因了,蓄水儲水功能很差,稍有天災老百姓就遭不住。
經過二十多年的修繕重建,也就恢複到了前宋時期的六成左右。
別覺得這個進度很慢,實際上這個進度已經十分快了,大宋雖然對外戰爭十分拉胯,可文治成績可不差,巔峰時期的人口能達到一億兩千萬左右,足足是目前大明人口的一倍。
能在這時候恢複六成的水利設施已經很不錯了。
所以接下來的重點工作之一,就是讓其他四成的水利設施也恢複,並且製造更多的水利設施。
至於耕種方麵,那就是普及耕種知識,將農學院研究出的新作物的知識,推廣下去,另外收集先進的農業種植技術,並在全國各地推廣。
從種地水平上來提高糧食產量。
還有生產工具,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種植速度。
以上這三個方麵其實都很好搞,大明不缺水利人才,也不缺種地的人才,但是大明好像並沒有這麽多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