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投降條約
字數:3151 加入書籤
土禦門東洞院殿這個名字,看似奇怪,實際上也是有理由的,土禦門和東洞,實際上是兩條道路的名字,天皇的居所就位於這兩條道路的交叉點,類似於什麽某某大街路口的宮殿,差不多的意思。
後世的考古發現,證明了這個名字的真實性。
之所以這樣取名字,是因為土禦門路的北邊有一個神社,而東洞院的南側則是禪寺。一方麵體現政治功能,一方麵又有宗教色彩。
紫宸殿,這是就是日本最神聖的大殿了,天皇會再這裏舉行繼位大典、朝賀等重要的儀式,屋頂有瓦。殿前庭院還鋪著白砂,周邊還有象征吉祥的櫻花樹和橘子樹。
此時正值深秋,天氣轉涼,這象征著吉祥的樹種,也是落葉紛飛,一片破敗。
在這個日本可以稱得上是神聖的地方,現在卻遍布全副武裝的大明士兵,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將這個紫宸殿圍的水泄不通,並且還擺上了大明太子的儀仗。
雖然正值戰時,又是異國他鄉,儀仗並不是很全,很多地方做了簡化,但這種牌麵和氣場,可是日本人從來沒有見過的。
紫宸殿中,被擺上了一個長條方桌,大明人和日本人分坐兩旁,朱雄英則是高坐在寶座之上,俯視著兩邊,身邊是王老吉和九安,另外還有兩個美麗動人的倭國侍女,正在旁邊跪著給朱雄英捏腳捶腿。
朱雄英的旁邊還有一把椅子,上麵坐著的人,是大明秦王朱樉。
朱樉不知道怎麽回事兒,看起來十分的困倦,已經靠在椅子上睡著了,不時的傳出一陣陣鼾聲,在這個兩國談判的現場,顯得格格不入。
而日本的後小鬆天皇,卻隻能在下邊,坐在談判桌上,眼睜睜看著在場眾人,瓜分名義上屬於他的江山,卻無可奈何。
他偷偷看著朱雄英的方向,對這個沒比他大幾歲的人,充滿了畏懼和羨慕。
朱雄英的右邊,是幾個日本人,從近到遠,分別是日本後小鬆天皇‘幹仁’;室町幕府最高掌舵者,足利義滿;日本朝廷太政大臣,二條良基;幕府最高行政長官,斯波義將;左大臣,洞院公賢,以及上杉憲顯、赤鬆義則。
可以說是涵蓋了整個日本最有權利和地位的幾個人了,但是現在麵對對麵的大明人的時候,貌似都有些不開心。
他們的對麵是,大明鄭國公常茂、準)魏國公徐允恭、禮部侍郎陳迪、太子府詹事姚廣孝、大明曹國公之子李景龍、涼國公之子藍斌。
但他們這些武將,大部分都是來撐場麵的。實際參與談判的,說話最多的,其實就是陳迪和姚廣孝。
陳迪不用講,這是大明的禮部侍郎,專司外交工作,這些事情沒有誰比他更明白。而姚廣孝更是智計深沉,最是了解朱雄英的心思,對朱雄英想要什麽十分清楚。
“接下來,我來宣讀日本國投降之後,各處的安排。”陳迪拿出來一個長長的卷軸,開始宣讀道。
“第一,即日起,日本國全境,歸為大明皇帝陛下治下,日本國從此除名,全境改為大明東平布政使司,由大明派遣官員及藩王共同管轄。”
“第二,日本一應封號,包括但不限於天皇、將軍、幕府等名稱,全部廢除。”
“第三,自今日起,大明漢字,為東平布政使司唯一合法文字,大明官話,為唯一合法語言。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形式,教授假名!”
“第四,原日本國政令、行政架構、地方管理,全部廢除,一應任命都需大明發布的官方文書。”
“第五,禁止原日本國人參與以下事項,包括但不限於,醫療、火器研發與製造、機械研發製造、船隻...”
陳迪將擬定的各種條款,都說了,出來,都是以後對日本國,如何治理,如何進行限製,種種都表明,大明要吞並日本國,而且日本還要亡國滅種,若是這個條約簽了,那以後,整個日本,恐怕隻有九州島的南朝是正統了。
在場的日本人,聽到這些話,都十分不滿意,從古至今,都沒有過這樣的條約。
左大臣,洞院公賢憤然起身,怒罵道:“這怎麽可能,這是讓我日本國王國滅種,我天皇陛下尚且安坐此處,我日本雖小,還能拉起十萬大軍,大明以天花為名,讓日本步高麗後塵,如此欺辱番邦,枉為天朝上國!”
陳迪和姚廣孝對視一眼,隨即哈哈大笑,日本方麵的抗爭,在他們眼裏十分可笑,隻見姚廣孝說道:“這位日本的左大臣,稍安勿躁,東平布政使司的官員,雖然由我大明皇帝任命,但這地方怎麽治理,如何教化人心,還需要各位助力呢!”
他這番話,無疑是告訴了他們,以後,他們會成為地方上的官員,家族的利益可以得到保留。
這讓足利義滿等人鬆了一口氣,後小鬆天皇幹仁則是麵如土色。
洞院公賢怒道:“我日本道統,絕不可滅!”
陳迪按捺住性子,說道:“我剛剛說了,日本這位‘幹仁’,將封給他國公之位,讓他在應天安享晚年,至於你們原來日本宗廟,還是允許他私祭的。”
洞院公賢還是不滿意,甚至對著在場的日本人說道:“日本將亡,難道你們就要坐以待斃嗎!”
高台之上,突然傳來了朱雄英的一聲冷哼的聲音。
常茂立刻揮了揮手,就有兩個武士上前,一左一右,架起洞院公賢。
“你們要幹什麽?”
足利義滿等人胸膛打鼓,額頭也冒出來冷汗,平常沒見到這人這麽勇啊。
洞院公賢叫嚷著,出了大殿沒多久,聲音就戛然而止了。隨即,有一個身上沾著血點的士兵進來,一句話都沒說,端著一個托盤半跪著,上麵還往下滴落鮮紅的血液,正是從洞院公賢的頭顱上流出來。
在場日本眾人,看到這一幕,都膽顫心驚,都對那個高台上的太子殿下,產生了畏懼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