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祭天儀式

字數:3382   加入書籤

A+A-


    他們不是沒派出使者,想要見到大明太子。給他們南朝留一條活路,可大明太子以軍務繁忙,無暇接見為由,拒絕了他們。
    現在,大明人和足利義滿共同進攻四國島,這讓南朝人感到不安,生怕下一個,就輪到了他們。
    九州島境內很多投降派已經開始蠢蠢欲動,想要投降大明,就比如先前的少貳氏。
    時間來到了建文三年,臘月十五日。
    僅僅用時一個月,也不知道姚廣孝和陳迪用了什麽方法,硬是將比叡山上的天壇給修建好了。
    而且規格用料,與預想的一模一樣,隻是比叡山下一處不起眼的地方,終日煙塵不斷,還有一些腐肉和燒焦的氣味兒。
    朱雄英在這天,和自己的二叔登上比叡山,看著這座神聖莊嚴,充滿了天人合一氣味的建,心情大好。
    “姚先生,陳大人,此工程做的十分的好,二位都是經天緯地之才,無所不通啊!”
    朱雄英由衷的誇讚道。
    姚廣孝笑了笑沒搭話,我的才能你又不是今天才知道。
    陳迪則是十分高興,像是受到了莫大的榮譽一般,拱手說道:“謝太子殿下誇讚,臣愧不敢當。此山即將成為祭天之山,還請殿下為此山賜壇賜名!”
    賜名?朱雄英點了點頭,認為這事兒可以,這原日本的東西自然是越少越好,於是說道:“就依你所請,取筆墨來!”
    “是!”
    朱雄英提起筆,思索片刻後,寫下了:“曌山,天佑壇。”
    曌,此字取日月當空之意,原是女帝武則天為自己創造的字,現在用在此處,便有著是大明的天空的意思。
    至於天佑二字,則希望祭天之後,上天永佑大明繁榮昌盛之意。
    陳迪接過之後立刻說道:“速去將此字刻好,替換下來!”
    在天佑壇,視察了半天,十分滿意,對著陳迪說道:“陳大人,此事做的甚好,孤將從今天開始,齋戒三日,臘月十九日,正式舉行祭天儀式,那邊還有那邊,山坡空地上,你去安排,務必讓日本更多的百姓,看到祭天的壯舉!”
    “殿下放心,臣必定辦好!”
    按理說,這種祭天這種國之大事,沒有些身份地位的人,是禁止觀看的,但現在有朱雄英的特許,分幾個山包,讓這些日本人瞻仰華夏榮光,也不算什麽過分的事兒。
    十九日,子時。
    原是漆黑籠罩大地的時辰,此時,卻有一個地方,燈火通明,燈光照著山下一塊巨大的石頭,上麵寫著‘曌山’二字,至於比叡山,這個日本人叫了幾百年的名字,如今已經不複存在。
    月光之下,依稀可以看到,山巒的大體形狀,在一座最高的主峰上,一條燈火組成的長龍,從山腳直通山頂,蜿蜒曲折的燈火之下,是一條寬兩丈的青石台階。
    明明是剛剛鋪好的山路,卻幹淨的一塵不染,石塊之間,嚴絲合縫,犬牙交錯。
    東宮六衛的士兵,在這條道路上,均勻分布,每三步,便有一名士兵站崗,每五步,便有一麵旗幟飄揚,或五方、或四象、或星宿、或海嶽,靜列兩旁。
    太子朱雄英,乘玉輅,由六匹白馬牽引,車高一丈,裝飾極盡奢華。傘扇儀仗各十二柄,護衛儀仗二百人,中和韶樂隊與八佾舞隊各六十四人,為天子規格。
    後邊還有兵器儀仗、禮器龍亭、陪祭官員等,整套儀仗超過千人,綿延兩三裏,且需要步幅一致,樂聲同步。
    至曌山腳下,奏《中和之曲》,文武群臣下拜,高呼:“太子千歲!”聲震寰宇。
    隨後朱雄英下轎,換成三十二抬轎子,一路往上,鼓樂齊震,鳴鞭示警,聲傳數裏,聞者無不肅靜。
    周圍山坡上,也有一圈一圈的火把,哪裏是當地百姓的觀禮場所。
    山路崎嶇,每隔一裏,有畫師,兩位,記錄此情此景。
    行至日出之前,官員儀仗,已經分列至天佑台廣場。
    “迎神!”
    樂舞之中,朱雄英率領文武官員,對昊天上帝神位行四拜禮。同時,焚燒告天,象征迎接帝神降臨。隨後朱雄英親獻蒼璧、玉帛,執事官將三牲祭品抬到神位之前,朱雄英再行叩拜之禮。
    隨後,朱雄英捧起酒爵,獻於神位之前,讀祝官便開始宣讀‘祝文’。
    日出東方,天光乍現,金光四射,宛如神明降臨。
    “臣朱雄英,謹以清酌庶羞之儀,敢昭告於昊天上帝:
    自今歲肇春,疫癘肆行於四海,災沴蔓延於九州。黎元多離別之戚,閭裏有殞亡之痛。究其禍源,實乃日本倭邦,逆天悖道,妄播毒疫,戕我華夏赤子,毀我生民福祉。彼之行徑,非獨慢侮穹蒼、幹犯天威,更屬化外之族、未沐王化之冥頑,不知天道好生之德,不循人倫睦鄰之禮,罪不容誅。
    臣不忍兆民陷溺,遂承天命,率仁義之師,吊民伐罪。曆數月鏖戰,涉風濤之險,終蕩平倭境,擒戮元凶。今躬率群臣,恭修祀典,潔醴明粢,敬告上帝:倭地既平,自茲以降,永為大明疆土,世世承襲,罔或變更。山河有定,版籍永歸,庶幾上合天心,下安黎庶。
    伏惟昊天上帝垂慈庇佑:使我大明子民,永離疫癘之苦;使田疇歲歲豐登,五穀盈倉;使兆民皆得康阜,老幼無虞;使四海晏然,兵戈不興,共享太平之福。
    臣朱雄英,不勝惶悚,再拜稽首!”
    三獻禮之後,又進行了撤饌、送神、望燎等多道禮儀,曆經數個時辰的祭天儀式,終於結束了。
    這場祭祀規模之浩大,禮儀之繁瑣,在日本民眾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就好像一直生活在井底的青蛙,突然見到蒼天浩海一般。對這個西邊的鄰居,產生了極大的畏懼之心,對成為大明的子民,與有榮焉。
    從此之後,日本此名,便從華夏除名,有的,僅僅隻是大明東平布政使司。
    東平四方位置,都豎起巨石大碑,上麵刻著宣誓主權的話語,地方官員,皆以教化邊民,傳播聖賢之道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