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光榮個屁艱苦個六
字數:6665 加入書籤
一時間,整個大明朝堂上下,君臣皆陷入忙碌。
西南戰事重燃,且此次是滅國之戰。
塞外狼煙未息,朝廷大軍正往大同方向集結。
朝堂之上,除了隻會打嘴仗的清流黨官員,保皇黨官員們無一不忙得不可開交。
就連朱由校也難得地沒再拉著江寧去給皇後做菜。
在此期間,江寧向朱由校提議,借鑒後世的勳章製度,為有功將士頒發勳章。
此前,為國捐軀的將士會收到由五軍都督府和兵部聯合發放的英烈證書與軍功證書。
朱由校一聽,頓時來了興致。
江寧詳細講解後,朱由校欣然接受。
眾人經一番商議,決定先設立三等九級勳章製度。
第一等為大明忠勇勳章,分金、銀、銅三個級別,以彰顯功勳的高低。
第二等,朱由校毫不客氣地將其命名為天啟勳章,同樣以金、銀、銅區分三個級別。
第三等則是軍功榮耀勳章,亦分金、銀、銅三個級別。
不僅如此,這三等九級勳章均被賦予一定特權,諸如減免冕服徭役、賦稅,家屬見官無需下跪行禮,勳章獲得者及其子女每年還可從朝廷領取一定數額的錢糧,以此作為鼓勵。
最後,朱由校仍覺意猶未盡,尋思著要用自己的手藝為大明將士再做點實事,比如雕刻牌匾之類。
江寧聽聞,趕忙建議設立三等功臣、二等功臣、一等功臣和特等功臣四個級別,由朱由校親筆書寫,再由五軍都督府和兵部備案,製作成牌匾發放給有功將士。
至於朱由校想親自雕刻牌匾的要求,江寧當場拒絕。
要知道,僅這兩年大明立功的將士就不在少數,若每塊牌匾都由朱由校親自雕刻,恐怕一年到頭啥事都不用幹,光雕刻牌匾都忙不過來。
於是,朱由校隻好收起這小心思,提筆寫下“三等功臣”“二等功臣”“一等功臣”和“特等功臣”作為模板,交由五軍都督府和兵部依照模板製作牌匾,發放給有功將士,這些功臣牌匾同樣賦予了相應特權。
對此,江寧十分滿意,畢竟榮耀不能當飯吃,得切實為將士們謀取些福利。
隨後,經過數次討論,朝廷又對之前立功的將士進行加封,追贈勳章與牌匾。
數日之後,信王朱由檢率領三千皇明衛返回京城,同時帶回了此次在沙場戰死將士的遺骸與骨灰。
朝廷旋即在大明英烈祠舉辦了一場隆重的祭祀典禮,文武官員紛紛到場,朱由校在百忙之中也親自趕來祭奠。
在典禮期間,朝廷向有功將士以及英烈家屬頒發了軍功證書、勳章和功臣牌匾。
與此同時,張文和在《天啟時報》上對此次典禮大書特書,一番宣揚之下,京城之中頓時掀起一陣入伍從軍、報效大明的熱潮。
無數年輕人紛紛湧到京營,想要報名參軍,然而最終都被無情拒絕。
畢竟京營雖然已派出十幾萬兵馬,但仍保留著二十萬兵力,暫時並無征兵需求。
英烈祠祭祀典禮結束後,朱由檢第一時間來到五軍都督府,見到江寧後,沒好氣地說道:“二哥,你可太不地道了!
如今西南爆發大戰,朝廷又在大同集結兵馬準備收複河套地區,你怎麽就不舉薦舉薦弟弟我呢?
難道你是在質疑我的武藝嗎?”
說著,朱由檢便要向江寧展示自己的武藝,江寧趕忙勸阻,笑著說道:“殿下呀!
你在山東戰場征戰了半年之久,如今好不容易回到京城,理應好好休息一段時間。
在此之前,陛下已經下旨,從全國所有藩王宗室征調三萬人,齊聚京師擴充皇明衛。
如今這三萬人都已到齊,宗人府那邊公務堆積如山,晉王殿下這段時間可是沒日沒夜地忙活,為此都向陛下哭訴好幾回了。
你身為左宗正,總不能一直在外領軍打仗吧?
你如今回來幫忙處理宗人府公務,還能趁機操練這三萬新兵,這可是一項光榮且艱巨的任務啊,您可得好好幹。”
朱由檢聽後,頓時翻了個白眼,沒好氣地說道:“二哥,你就知道忽悠人。
還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光榮個屁,艱巨個六!
福王不是快進京了嗎?
等他來了幫忙處理宗人府公務,晉王就能輕鬆些了。
再說了,練兵的話,京城裏這麽多人,隨便派個人都能幫忙練兵,又何必非得讓弟弟我親自操持呢?”
看著眼前的朱由檢,江寧一陣無奈,這小老弟什麽時候變成個好戰狂人了?
就在這時,秦良玉忽然走進江寧的辦公房。
看到正在和江寧扯皮的朱由檢,她微笑著行禮道:“臣見過殿下。”
朱由檢趕忙站起身,笑著回應:“小姨娘,不必多禮,都是自家人,您請坐。”
見朱由檢前後態度判若兩人,江寧不禁翻了個白眼,心中暗自吐槽:八字還沒一撇呢,就急著套近乎,這小老弟可真是沒皮沒臉。
隨即,秦良玉向江寧遞交一份公文,而後又笑著對朱由檢說:“殿下,您此番回京,時機倒是正巧。
前段時間,如意那丫頭來信,說過些日子便要和四川一眾土司子弟一同入京,到國子監讀書。
原本臣還想著殿下可能要晚些時候才回來。”
聽到秦良玉這話,朱由檢當場眼睛一亮,趕忙站起身問道:“小姨娘,您是說如意要進京了?”
秦良玉微笑著點頭。朱由檢頓時眉開眼笑,說道:“那本王回京的日子還真是恰到好處,剛好最近沒什麽事。
等如意進京,本王可得好好陪陪她。
二哥、小姨娘,那個……你們先忙,我先回府了,得給如意準備點禮物。”
說著,朱由檢拔腿就跑。
看著朱由檢離去的背影,江寧苦笑著搖搖頭。
隨後,他看向手中秦良玉遞交的公文,仔細查閱一番後,簽上自己的名字,蓋上官印,遞給一旁的書吏。
書吏接過公文,匆匆離開。
接著,坐在一旁的秦良玉微笑著開口道:“侯爺,如今咱們五軍都督府也該著手清查北方數省的衛所軍田了。
畢竟此事咱們早就商議定好,實在不能再拖延下去。”
江寧聞言,點頭讚同,笑著回應:“忠貞侯所言極是,本侯也正有此意。
明日便向陛下上書,提議廢除北方數省的軍戶製,將其全部改為募兵製,以三年為一期。
屆時,表現優異者可繼續留任軍中,其餘人等則退伍還鄉自謀生路。
之後,再全麵清查北方數省所有衛所軍田。
此次清查衛所軍田的重任,就交予定遠侯負責。
而忠貞侯您,就承擔在北方數省招募新兵、重新編練的工作。
此次招募新兵,五軍都督府會從京營挑選精銳老兵擔任軍官。
您將招募來的新兵統一進行為期三個月的訓練,之後把他們打散重新編排,分別派往各省駐防,務必杜絕本省人在本省從軍的情況,以此防止地方勢力坐大。”
秦良玉一臉正色地點點頭,江寧所說的這些,她心裏都很清楚。
畢竟廢除軍戶製改為募兵製,這可是一項重大的軍事改革。
第二日,江寧在朝堂之上向朱由校提出廢除軍戶製度、改為募兵製的提議,同時建議徹查北方所有衛所軍田,並清退衛所軍中的無能之輩。
朱由校對此十分認同,當場批準。
清流黨文官們對此也沒有反對,畢竟衛所軍歸五軍都督府節製,在他們看來,這屬於武將內部事務,他們這些清流文官沒必要過多幹涉。
而且在他們心裏,衛所軍傳承兩百多年,如今早已腐朽不堪,毫無戰力,卻儼然已成地方上的“地頭蛇”,哪是那麽容易對付的。
說不定到時候還會給江寧等人捅出什麽亂子,到那時他們便能看笑話了。
對於這些人心裏打的小算盤,江寧根本懶得理會。
最後,朱由校下令,由忠貞侯秦良玉、定遠侯鄧文明率領五萬兵馬前往北方各省。
鄧文明負責徹查各地衛所軍田,清退那些無能之輩。
秦良玉則負責新兵的招募與訓練工作。
同時,派遣錦衣衛同知、懷遠將軍許顯純率領一千錦衣衛一同前往協助,又命東廠千戶魏朝卿率領一千東廠番子隨行。
此外,朱由校賜給定遠侯鄧文明尚方寶劍一把,準許其先斬後奏。
這可把鄧文明樂壞了,終於有機會體驗一把先斬後奏的威風了。
散朝之後,眾人返回五軍都督府。
江寧第一時間找來秦良玉和鄧文明,笑著對鄧文明說道:“侯爺,此次前往北方數省徹查衛所軍田,又有廠衛協助,您大可放開手腳去幹。
對於那些主動上交、退還侵占軍田的衛所官兵,可從輕發落。
若他們中有具備才能的,可繼續留任軍中。
要是確實無能,就給他們留一份安穩生活,讓他們做個普通百姓。”
鄧文明笑著回應:“侯爺放心,本侯心裏有數,知道該怎麽做。”
江寧滿意地點點頭,他對鄧文明的能力還是非常肯定的。
這位開國名將之後,雖說平日裏熱衷於搞工程,堪稱“基建狂魔”,但也是個在官場摸爬滾打多年的老油條,手段和能力自然不容小覷。
隨後,江寧又對秦良玉仔細叮囑了一番,二人便拿著聖旨前往京營,調動兵馬,踏上了前往北方的征程。
數日之後,秦良玉與鄧文明率領五萬兵馬浩浩蕩蕩地開出京城,向著北方進發。江寧與陳策、沈有容、曹變蛟一同前來為他們送行。
望著大軍遠去的背影,江寧微微一笑,說道:“此次若忠貞侯與定遠侯能將此事辦妥,從今往後朝廷的負擔便能減輕許多,同時也能增添不少可用之兵。”
陳策和沈有容撫著胡須,哈哈大笑道:“侯爺所言極是。
太祖年間設立衛所軍製,本意是為減輕百姓負擔,然而傳承兩百多年,如今這製度早已腐朽,軍隊毫無戰力可言。
雖說朝廷每年隻需撥付少量錢糧,但總不能一直養著這群無用之人吧。
如今廢除軍戶製度,其中不少人便可自謀生路。
畢竟衛所軍底層士兵的生活,簡直連乞丐都不如。
新的募兵製以三年為一期,定期輪換,同時各省保留足以供養兵馬的軍田,如此一來,朝廷的負擔也能減輕不少。”
江寧笑著點頭表示認同。
軍戶製度在大明開國之初或許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如今已與大明的國情不再相符。
所以江寧才下定決心徹底廢除世襲軍戶製度,改為募兵製,並效仿後世的義務兵服役製度,以此確保軍隊的戰鬥力,同時減少朝廷的財政開銷。
一旦秦良玉和鄧文明順利完成任務,屆時整個大明除了京營和九邊的精銳部隊,還能擁有一批戰力不俗、駐守各省的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