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儒道探賾
字數:2582 加入書籤
小普聞孔子之言,心中敬意更盛,繼而問道:“夫子,君言君子入世當以仁心義行,然仁與義之內涵深遠,其於行事判斷之準則若何?且在複雜多變之世局中,如何能精準把握仁與義之尺度,而不致有所偏失?”
小普微微前傾身子,目光專注地望著孔子,眼神中滿是對答案的渴望。
孔子目光堅定,朗聲道:“仁,愛人也。發自內心之善念,推己及人,視眾生如己出,方為仁之大本。
義者,宜也,行事合乎時宜,遵循正道,不逾矩,不妄為。
於亂世之中,見百姓饑餒,若有粟米,散之濟民,此乃仁;遇不義之戰,挺身而出,護佑家國,是為義。
然判斷仁義之尺度,需憑智慧與經驗。多學多思,審時度勢,察人心之向背,明事理之曲直。
且君子當有‘吾日三省吾身’之自覺,常省己行是否合於仁義,有過則改,方能於紛繁世象中不迷不失。”
孔子說到此處,微微一頓,踱步片刻,又道:
“如伯夷、叔齊,不食周粟,守節於首陽山,其於商亡之後,以餓死之舉全其忠義之名,雖其行壯烈,然亦當思,若能於周之新朝,以仁心勸誡君主行仁政,使百姓得利,或亦不失為仁義之舉,此中權衡,殊為不易。
昔者,子產不毀鄉校,雖眾人皆議朝政得失於其中,然子產深知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以寬容之態容百姓發聲,順民意而改政施,此亦為仁義智慧之體現,於包容中求治世之進益。”
小普若有所思,點頭稱是,旋即又道:“夫子,儒家重教,以禮義道德教化萬民,然人有賢愚不肖之分,教化之法如何能遍施眾人,使皆能受其益,而入於善道?”
此時,微風輕輕拂過,吹動著眾人的衣袂。
孔子輕撫長須,緩言:“教育之道,因材施教為要。有能悟於詩書者,導之研讀經典,窮理盡性;有長於技藝者,教之百工之事,使其精於一藝,以利民生。且教之不倦,如蠟燭之燃盡自身,照亮學子前行之路。又當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並行。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風行草偃,上有所行,下必效之。”
孔子的聲音平和而堅定,如春風化雨般灑落。
“昔者,曾子烹彘,以信教子,其子遂成誠信之人。於鄉閭之間,興庠序之教,使幼有所學,長有所成。老者亦可為師,傳其閱曆經驗;少者可互學,砥礪共進。顏回安貧樂道,一簞食,一瓢飲,而不改向學之誌,其於孔門受教,亦為諸生之楷模,令眾人知學問之貴不在外物,而在內心之堅守。如此,則教化之功可成,萬民皆可向道而趨。”
怡寶在旁,眼中忽現靈光,問道:“夫子,若以儒道治世,太平盛世可得長久乎?道家有雲,盛極必衰,物壯則老,儒家之治世理念如何應對此興衰之變?”
怡寶眨著眼睛,滿臉好奇與期待。
孔子微微昂首,神色莊重:
“世間興衰交替,乃常理也。儒家治世,非求萬世不變之盛景,而在盡其人事,使盛世之福澤廣被萬民,且於盛時預作綢繆。
當政者以民為本,輕徭薄賦,使民休養生息;廣納賢才,任人唯賢,朝堂之上皆為忠良之士,則政通人和,可延緩衰敗之至。
且於盛世之中,不忘禮義之傳承,道德之弘揚,使民心向善,風俗醇厚。雖衰頹或難避免,然亦可於亂世之中,留存文明之火種,待時勢轉機,再度複興。
如三代之治,雖有桀紂之亂,然湯武興替,複歸正道,皆因禮義道德深植人心,未被全然磨滅。
故儒家治世,於興衰之間,堅守正道,不懈不怠,為萬世開太平,雖任重道遠,然矢誌不渝。”
孔子言及此處,目光深邃而明亮,仿佛穿越時空看到了那製禮作樂的盛景,聲音微微顫抖,滿是對先聖之敬仰與對儒家治世理想的執著。
“昔周公輔成王,製禮作樂,構建周之盛世根基,雖有後世之亂,然其禮義製度影響深遠,為後世儒家治世提供典章規範,此亦為儒家於曆史長河中應對興衰之智慧見證,以先聖之製,啟後世之興。
道家言盛極必衰,警示吾輩需有危機意識,儒家則在此基礎上,更強調以人力積極構建穩固之根基,如輕徭薄賦、禮義傳承等,二者相濟,方為應對世間變幻之良策。”
小普與怡寶聞之,心中豁然開朗,深感孔子儒家思想之宏闊深邃,不僅關乎個人修身立命,更於家國天下之治,有著高瞻遠矚之布局與深遠悠長之考量。
其與道家思想相較,猶如雙峰並峙,二水合流,共同匯聚成華夏思想文化之浩渺汪洋,澤被後世,永不幹涸。
小普與怡寶相視一眼,皆從對方眼中看到了收獲滿滿的喜悅與對未來繼續探索思想真諦的堅定決心。
喜歡修仙修傻了請大家收藏:()修仙修傻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