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觀一葉能知秋,察瓢水而知海·內功的原理
字數:2137 加入書籤
老子氣定神閑,繼而開示:“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怡寶滿臉疑惑,忙問:“老君,不出門戶,不望窗外,如何能知曉天下之事,洞悉天道運行?這豈不是有悖常理?”
老子微笑著耐心解答:“世間萬象皆源於道,道雖無形,卻蘊含萬有。若能於內心深處領悟大道,便可推知天下諸事。猶如觀一落葉而知秋至,察一瓢水而曉滄海。心與道通,無需遠遊奔波,便能感知天地造化之理。若徒然向外尋求,心為形役,所獲不過是零散表象,離道愈遠,所知愈微。”
小普沉思片刻,又道:“老君,‘其出彌遠,其知彌少’,眾人皆以為行萬裏路、曆萬種事方能長見識增智慧,此說何解?”
老子輕輕搖頭,說道:“世人隻知追逐外物,涉足愈廣,聲色犬馬愈擾其心,愈易迷失於紛繁複雜之中,難以沉澱思索,故而對道之體悟愈發淺薄。而聖人則不同,聖人守靜篤,致虛極,於內心中涵養智慧,不為外物所動,雖足不出戶,卻能以心體道,以道照物,明察秋毫。”
怡寶似懂非懂,再問:“那‘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聖人究竟憑借何種神通方能至此境界?”
老子手揮拂塵,說道:“聖人無有神通,唯有合道。其能摒棄私欲雜念,使心境澄澈如鏡,從而映射出天地萬物的本真。不行,並非絕對不行動,而是不盲目妄動,行動皆依道而行;不見,亦非閉目塞聽,而是不為表象所迷惑;不為,是不妄為,順天應人,因勢利導,故能無為而無不為,功成而弗居。此乃聖人超凡入聖之妙處,亦是眾人當勤加修習領悟之所在。”
小普與怡寶聽後,皆若有所悟,躬身行禮,立誌於靜處勤修,以期能體悟老子所言的深邃境界,讓自身言行契合於道。
老子微閉雙目,繼續講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怡寶稽首問道:“老君,‘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此二者有何差別?為何求道要日損?”
老子睜眼,目光深邃:“為學在求知,故日益積累知識技藝,如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然為道則在悟本,需去除心中過多的欲念、偏見與繁文縟節。人心如鏡,若被塵垢蒙蔽,則難見大道。損之又損,便是剝落這些外在雜質,使心歸純淨,能容大道。”
小普接著問:“那‘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此‘無為’究竟是何境界?”
老子輕撫長須:“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不妄為、不強為。當心中私欲盡除,能依循自然規律行事,順應天地之道。如春雨潤田,不自居功;日月交替,不為而治。此境界中,看似無為,實則萬事萬物皆在道的運化下自然有序發展,無所不為。”
怡寶思索後又道:“老君,‘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這於治國理政有何深意?”
老子神色凝重:“自古以來,那些渴望統禦天下之人,如果頒布的政令繁雜苛刻,對民眾的騷擾從不停止,致使黎民百姓終日奔波忙碌、疲憊不堪,那麽這就是有事情發生了。
像這樣一來,民眾的心就會逐漸分散離去,國家的根本也將會隨之動搖不穩。
相反,如果能夠保持一種看似沒有什麽事情需要去處理的狀態,減輕徭役賦稅,給予民眾休養生息的機會,使得老百姓們都能夠安定地居住下來,快樂地從事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各自順遂心意去過好每一天,自然而然地,整個天下都會心悅誠服地歸附於他,這才是獲取天下的正確方法啊!
所以說,治理政事的人應當將道義作為根本準則,秉持著清靜無為的理念,不去無端滋事挑起爭端,隻有這樣,才能夠讓國家長期保持穩定繁榮,實現天下真正的太平安寧。”
小普拱手行禮:“老君,弟子明白了,為道之人當去繁就簡,於世間亦當遵循自然,不可妄動。”
老子微笑點頭:“善哉,汝等能有所悟,亦是進益。此後尚需在日常中不斷體道、行道,方得真髓。”
喜歡修仙修傻了請大家收藏:()修仙修傻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