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珍貴的道與德
字數:3329 加入書籤
眾人聆聽老子之言,皆沉浸於對國際關係與“道”之思索。
怡寶與小普對視一眼,皆從對方眼中看到諸多感悟與疑問,然皆靜候老子進一步教誨。
老子輕咳一聲,聲雖不大,卻如洪鍾般在眾人耳畔回響,眾人精神為之一振,隻聽老子說道:
“今日,吾再為汝等闡釋《道德經》第六十二章。‘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此道者,乃萬物生發之奧秘根源,深邃幽微,仿若宇宙之核心,蘊含無盡生機與智慧。
於善人而言,道如稀世珍寶,是其內心堅守之準則,行事處世皆以道為尊,依道而行則事事順遂,心靈亦可得安寧祥和。
恰似那高潔之士,心懷道義,於亂世之中亦能秉持公正,扶貧濟弱,其德馨遠揚,眾人敬仰,自身亦因道之指引而無懼無畏,於風雨飄搖中穩立潮頭。
其每一舉動,皆散發著道的光輝,或於市井之中勸誡爭鬥,化幹戈為玉帛;或於荒年施粥贈糧,救百姓於饑餒。
因道在心中,故而能於複雜塵世中,不為私欲所蔽,始終堅守正道,成為眾人敬仰之楷模,其功績亦隨歲月沉澱,為後人傳頌。”
小普若有所思,拱手問道:
“老君,那不善之人又怎會與道有所關聯?既已行不善之事,道豈會容納?”
老子微微點頭,神色平和地說道:
“善哉此問。
不善之人,雖或迷失於塵世欲望,然道亦如那冥冥之中的庇佑之光,不離不棄。
如往昔有那曾誤入歧途之人,為權勢利益所惑,行諸多不義。
或於官場之中結黨營私,貪贓枉法,致民怨沸騰;或於江湖之上恃強淩弱,打家劫舍,造一方混亂。
然一旦其心生悔意,欲改過自新,道便如那暗夜之明燈,為其照亮前路。
道之包容,恰似那浩渺滄海,無論何等汙濁之水流入,皆能以其宏大胸懷接納淨化。
隻要其能幡然醒悟,回歸正道,道依舊可為其遮風擋雨,護佑其免受沉淪之苦。
此乃道之廣大包容,不以人之善惡而決然摒棄。”
老子繼而說道:
“美言者,恰似那繁花盛綻,悅人耳目,可於塵世中贏來尊崇與聲譽。
然此尊崇若僅基於巧言令色,終如鏡花水月,虛幻不實。
唯有美行,如那堅實之基石,可真正增益於人,令人敬仰欽佩。
古有諂媚之臣,以阿諛奉承之美言取悅君上,一時獲寵,然終因無真才實幹與善德之行,落得個身敗名裂。
其整日揣摩上意,以華麗辭藻堆砌諂媚之語,雖能博得主子片刻歡心,卻於朝政無益,於民生無補,待國君醒悟或國勢衰微,便被棄如敝履。
反之,那默默奉獻、躬身踐行善舉之人,雖不善言辭,卻能以實際行動造福鄉裏,眾人皆對其感恩戴德,其德澤亦流傳後世。
如那鄉間賢達,自籌資金修橋鋪路,方便百姓出行;或開辦私塾,免費教授孩童讀書識字,開啟民智。
故為人者,不可徒尚美言,而應重於踐行正道,以善舉感化眾人,以德澤惠施四方。”
怡寶眨了眨眼睛,思索片刻後問道:
“老君,若人皆知曉美行之貴,然塵世誘惑繁多,如何方能堅定地踐行美行,而不被誘惑所迷?”
老子笑道:
“此問切中要害。
塵世誘惑,如那重重迷霧,易使人迷失本心。
然若能時刻以道為念,於心中深植道之種子,以道之智慧洞察萬物,明辨是非善惡,則可不為誘惑所動。
如那誌於道者,雖身處繁華鬧市,麵對功名利祿之誘惑,亦能淡然處之,堅守心中正道,以善行為先,不為外界所擾。
其能於喧囂塵世中,獨守內心寧靜,視金錢如糞土,遇權勢而不攀附。
於名利場中,若有人以高官厚祿相誘,勸其違背良心行事,其必嚴詞拒絕,因道賦予其清晰之判斷與堅定之信念,使其深知,一旦陷入誘惑泥沼,便會背離正道,失去內心之安寧與靈魂之純淨。”
“且看世間之人,或有不善之行,然道之包容廣大,豈會輕易棄之?
猶如那慈愛之母,無論子女如何頑劣,皆懷寬容接納之心,盼其改過自新。
道亦如此,以無盡之耐心與慈愛,等待著每一個靈魂的覺醒與回歸。
往昔之時,天子登基,三公輔政,雖有拱璧以先駟馬,此等榮華富貴、權勢威嚴,看似令人傾慕,然實則皆不及安坐於道中,體悟道之真諦。
古之先聖,為何皆以道為貴?
豈不正是因為道能使求道者有所得,無論所求為心靈之寧靜、智慧之啟迪,抑或為解脫罪孽、重獲新生,道皆可滿足。
其貴之因,在於道可給予世人最珍貴、最根本之所需,故而為天下所尊崇敬仰。
試看那古之帝王,若能崇道敬道,以道治國,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則國泰民安,盛世可期;
若背離此道,窮奢極欲,橫征暴斂,雖有拱璧駟馬之盛,亦難逃國破家亡之禍。
道之力量,於曆史興衰中盡顯無遺。”
老子言罷,目光掃視眾人,似在詢問眾人可有所悟。
喜歡修仙修傻了請大家收藏:()修仙修傻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