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知不知,不知知,病病不病

字數:2726   加入書籤

A+A-


    老子神色平和,繼續講述道德經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怡寶歪著頭問道:“老君,這‘知不知,上’是何意?為何知曉自己有所不知反而是高明的呢?”
    老子微微仰頭,目光深邃地望向遠方,緩緩說道:“在這浩渺無垠的修行之境,天地間的奧秘猶如繁星璀璨,數之不盡。能察覺自身知識與境界的局限,此乃一種超凡的智慧與境界。修行者若能常思己過,明白天地之道浩渺無垠,自身不過滄海一粟,此乃謙遜之德。這就如同在深邃的靈修海洋裏,一個人若清楚自己僅僅舀取了其中一瓢水,而尚有無盡的未知等待探索,便會以敬畏之心對待每一個修行契機。這種敬畏之心,恰似在萬丈深淵之上行走,時刻警醒自己的渺小與不足。譬如在研習法術時,清楚自身對靈力掌控尚有不足,對法術精要領悟未深,便會更加用心鑽研,而非妄自尊大,以為已盡得其妙。每一道法術的靈力運行軌跡、每一個符文的神秘力量波動,皆蘊含著遠超想象的深度與廣度。這便是‘知不知’的智慧。反之,若不知卻自以為知,猶如在暗夜中盲目前行,極易誤入歧途。那些自認為已通曉一切法術奧秘、掌握所有修行訣竅的人,往往會固步自封,錯過真正提升自我的機緣,甚至可能因無知而觸動修行禁忌,引發難以挽回的後果。他們的心態多是傲慢與自負,被虛榮蒙蔽雙眼,無法正視自身的缺陷。”
    小普接著問:“那老君,如何才能做到知曉自己的不足呢?又該如何避免陷入‘不知知’的困境?”
    老子手撫衣袖,不緊不慢地說道:“修行者需時常自省,於靜室之中閉關沉思,回顧自身言行與修行進境。在那靜謐的閉關之所,排除一切外界幹擾,讓思緒如清澈的溪流般流淌,仔細梳理自己在修行功法時的每一個步驟、每一次靈力運轉的感受,反思其中的阻滯與順遂之處。此時的修行者,應持有平靜如水、坦誠麵對自我的心態,不逃避自身的問題。可與同道交流切磋,在論道之中,他人之見解或能映照出自身盲點。當與其他修行者圍坐論道時,傾聽他們對同一修行法門的不同感悟,也許他人不經意間提及的一個靈力節點的獨特理解,就能如一道靈光,穿透自己內心長久以來的困惑迷霧。在交流中,要有虛懷若穀的心態,接納不同的聲音與觀點。再者,以自然為師,觀山川之巍峨,感江河之浩渺,悟生命之無常,從而明白自身所知不過九牛一毛。山川的雄渾靈力、江河的奔騰靈韻,皆是大自然賦予的修行啟示。如修煉靈覺之時,先放空思緒,勿以過往經驗束縛,全心去感受靈能的微妙波動,如此方能漸次拓展認知邊界。摒棄一切先入為主的觀念,讓自身靈覺如同新生嬰兒的感知,純粹而敏銳地捕捉周圍靈能的絲絲縷縷,無論是微風中蘊含的微弱元素之力,還是月光下隱匿的神秘靈波,皆能納入感知之中,進而不斷拓寬自己對靈能世界認知的版圖。這需要修行者擁有一顆空靈、開放的心,不被雜念與固有認知所牽絆。”
    怡寶又好奇地問:“老君,您說‘夫唯病病,是以不病’,這又該如何理解?這與修行有何關聯?”
    老子微笑著解釋:“能把不知卻自以為知當作一種弊病,時刻警惕這種弊病,就能避免陷入過錯。在修行中,此乃一種糾錯與提升之法。若修行者察覺自身有驕躁之心,便將此驕躁視為大病,全力克服。此時修行者應懷揣著堅定且自省的心態,可通過誦經悔過,淨化心靈;那一聲聲經文的吟誦,如同敲響在靈魂深處的警鍾,驅散心中的浮躁虛榮之氣。或於山林幽深處靜修,借自然之力磨礪心性。在那靜謐的山林中,與古木參天為伴,聽鳥語蟲鳴之音,感受四季靈力的更迭與交融,讓內心在自然的懷抱中沉澱安寧。又如修行中若過於執著於某一境界的突破,而致心境失衡,應即刻警醒,調整修行節奏,以平常心對待。就像有修士急於提升功力,強行修煉禁忌之術,終致走火入魔。若能早將這種急於求成之念當作病,及時糾正,便可保修行無虞。將每一個可能影響修行正道的不良心態和錯誤行為都視作病症,時刻審視自身,一旦發現端倪,便以堅定的修行意誌和正確的修行方法去療愈,如此方能在修行之途穩健前行。修行者需時刻保持敏銳的覺察力,如同獵人在叢林中捕捉獵物的蹤跡一般,不放過任何一絲可能影響修行的負麵心態或行為,並且要有勇氣去麵對和改正這些問題。”
    小普思索片刻,再問道:“老君,聖人不病,他們在修行中有何獨特之處?我們又該如何向聖人看齊?”
    老子目光深邃,說道:“聖人於修行,時刻保持清醒,深知自身與大道的距離。他們以眾生之病為己病,心懷慈悲,在世間行走,以自身言行感化眾人,積累功德。聖人在每一個修行瞬間,都能洞察到自身的渺小與大道的無限,如同在浩渺星河中,明確自身那微弱的星光與浩瀚宇宙的巨大反差。他們在世間,看到眾生因貪嗔癡而迷失修行之路,心生憐憫,將這些眾生的弊病納入自己的修行考量之中,其心態是博愛的、包容的。在修行方法上,聖人注重內在心性與外在德行的雙重修煉。他們每日三省吾身,反思自身言行是否合道;於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下時,便開始審視自己昨日的言行舉止,是否有違背修行本心之處,是否在與他人交往中傳遞了正心正念,此過程中他們秉持著嚴謹、自律的心態。於助人之時,不圖回報,將此視為修行的磨礪。如聖人會投身於世間苦難之處,救濟災民,在那洪水肆虐、餓殍遍野之地,聖人親力親為,分發物資、救治傷者,在這過程中,不僅錘煉自身的仁愛之心,也能在與眾生的接觸中,感悟人性與大道的聯係。若修行者欲向聖人看齊,需先從身邊小事做起,以善念對待萬物,以寬容接納他人,於修行中循序漸進,不貪功冒進,在點滴修行中積累智慧與德行,方有希望趨近聖人之境。從對待一隻受傷的靈鳥的救助,到對身邊同修的耐心指引,從每一次功法修煉的專注認真,到對世間萬物變化的敏銳洞察,皆以聖人為楷模,逐步塑造自己的修行品格與境界。修行者要培養自己的耐心、恒心與善心,以一種敬仰且堅定的心態去追隨聖人的腳步。”
    怡寶與小普聽後,皆若有所思,默默將這些道理銘記於心,以求在修行之路上能更上層樓。
    喜歡修仙修傻了請大家收藏:()修仙修傻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