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妙行無住分
字數:6164 加入書籤
佛陀的話語,如洪鍾般在隻樹給孤獨園精舍中久久回蕩,每一個字都仿佛帶著無盡的慈悲與智慧,深深烙印在小普的心田。小普沉浸在那深邃的法義裏,猶如置身於智慧的海洋,內心泛起層層波瀾,久久不能平靜。
此時,佛陀那慈悲的目光再次緩緩掃過眾人,仿佛能洞悉每個人心中的所思所想。
在短暫的寧靜之後,佛陀緩緩開口:
“須菩提啊!菩薩對於佛法,應當做到心無掛礙地去施行布施之舉。這裏所說的心無掛礙,具體而言就是不執著於色相而進行布施,也不被聲音、香氣、味道、觸感以及諸法所迷惑和束縛從而去行布施之事。須菩提呀,菩薩就應該像這樣去布施,完全不執著於事物外在的表象。這到底是為什麽呢?原因在於,如果菩薩能夠做到不執著於外相來進行布施,那麽其所積累的福德將會大到無法估量。這種福德的深厚程度,簡直超乎我們平常人的想象。它不是用一般的數量或者尺度可以衡量計算出來的。因為當菩薩放下對一切表相的執念時,其內心已經達到了一種無比純淨和超脫的境界,如此所產生的功德自然也是難以言喻的巨大。
小普聽聞此語,心中猶如被一道耀眼的光芒瞬間點亮。這看似簡潔的話語,卻蘊含著何等深奧的智慧啊!他微微閉上眼睛,開始細細思忖,這“不住相布施”背後的真諦。
所謂“不住色布施”,小普在心中默默剖析著。在這紛繁複雜的世間,人們常常被外在的美好色相所迷惑。就拿布施衣物來說,世間之人往往喜歡施予珍貴、華麗的衣物,期望通過這些外在的表象來彰顯自己的慷慨與富有。他們在布施時,心中執著於衣物的材質是否上乘、顏色是否鮮豔、款式是否新穎,卻忽略了布施的真正意義。若隻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誇讚,或者為了在眾人麵前顯示自己的優越,這便是住於色布施了。真正的菩薩,在布施衣物時,心中不會去在意這衣物多麽精美,價值幾何,他們眼中看到的隻是眾生的實際需求。當看到有人在寒風中瑟瑟發抖,需要一件衣物來遮體避寒時,菩薩會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將衣物遞出,而不執著於這衣物所呈現的色相。
小普想起自己曾經在一次冬季的施衣活動中,特意挑選了一件質地優良、樣式嶄新的僧袍,準備布施給一位前來求助的居士。當時,他的心中其實暗藏著一絲期待,希望居士能對這件僧袍的品質給予誇讚,也希望旁人能看到他的“慷慨”。現在回想起來,這正是住於色布施的表現。他不禁感到羞愧,原來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早已被這些外在的色相所迷惑,偏離了真正的布施之道。
而“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同樣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小普繼續深入思考著。聲音,在生活中無處不在,那美妙的讚譽之聲,更是如同具有魔力一般,很容易讓人沉醉其中。若菩薩在布施後,滿心期待聽到受施者的感恩之語,或者渴望眾人的稱讚之詞,以此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這便是住於聲布施。小普想起曾經有一次,他幫助一位年邁的比丘整理經藏,忙了一整天後,心中一直期待著能聽到比丘對他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謝。當比丘隻是簡單地說了句“辛苦了”時,他甚至還感到有些失落。現在想來,這無疑是住於聲布施的典型表現。
香味,或許是布施時所散發的食物香氣,亦或是供佛的芬芳檀香。在精舍的日常修行中,小普常常會聞到供佛的檀香,那淡雅的香氣總能讓人感到寧靜。但有時,在參與布施食物的活動時,他會不自覺地因為貪戀那食物散發的誘人香氣,而將布施的重點放在了食物的美味上,希望通過布施美味的食物來獲得一種滿足感。若因貪戀這香氣而布施,那便陷入了住於香布施的誤區。
觸,是一種更為直觀的感受。比如布施溫暖的床鋪、柔軟的坐墊,若執著於受施者觸碰到這些物品時的舒適感受,以滿足自己的某種心理需求,這便是住於觸布施。小普回憶起有一次,他在布施棉被時,特意挑選了質地柔軟、保暖性強的棉被,心中想著受施者蓋上這樣的棉被一定會感到非常溫暖舒適。這本是出於善意,但在這個過程中,他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開始執著於受施者的觸覺感受,陷入了住於觸布施的陷阱。
法,對於佛法的布施,更是需要格外警惕。小普深知,佛法是無比殊勝的智慧,能引導眾生走向解脫。但在為其他比丘講解佛法時,他有時會不自覺地執著於自己所講的法多麽高深精妙,希望通過展示自己對佛法的深刻理解,來獲得他人的認可和尊重。這便是住於法布施。他想起有一次,在與幾位同修討論佛法時,他為了顯示自己對某部經文的獨特見解,滔滔不絕地講了很久,卻忽略了真正重要的是幫助同修們理解佛法的真諦,而非炫耀自己的學識。
小普想到自己在精舍中的修行生活,以往偶爾也會因幫助其他比丘解決問題後,心中閃過一絲自得之意,如今想來,這便是著了相。他深刻地認識到,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念頭和行為,其實都是自己內心執著的表現。而這些執著,就像一道道無形的枷鎖,束縛著他的心靈,讓他無法真正領悟佛法的真諦,無法達到菩薩應有的境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佛陀微微頷首,目光深邃而慈悲,繼續緩聲說道:“須菩提啊,對於這個問題,你是怎麽想的呢?那東方的廣闊虛空,可以用我們凡俗的心去度量和想象嗎?”
須菩提雙手合十,滿臉恭敬之色,他低頭答道:“不能啊,世尊。東方的虛空浩渺無垠,其廣大程度絕非一般人能夠思量揣度的。”
佛陀輕輕點頭表示認可,接著再次發問:“那麽,須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以及東南西北這四個方向之間、還有上下的虛空,它們是否可以被思量計算呢?”
須菩提毫不猶豫地回應道:“同樣不行啊,世尊。這些方位的虛空無邊無際,其範圍之廣遠遠超出了我們思維所能觸及的範疇。”
佛陀麵帶微笑,語重心長地說:“須菩提啊,正如這無盡的虛空難以思量一樣,菩薩在行無住相布施時所積累的福德也是如此,無法用有限的認知去衡量揣測。所以,須菩提,菩薩應當依照我所教導的方法去修行安住。”
小普深刻領會到,菩薩不住相布施所積累的福德,就如同這廣袤無垠的虛空一般,無邊無際,無法用言語去形容,無法用數字去衡量。真正的菩薩,應如佛陀所教導的那般,心無所住,行於布施。他們不會被任何外在的事物所迷惑,不會被自己的欲望和執著所左右,隻是純粹地出於慈悲之心,去幫助眾生,去踐行佛法。
在往後的日子裏,小普時刻以這“妙行無住”的法義來警醒自己。一次,精舍中來了一位衣衫襤褸的乞者。小普看到乞者那落魄的模樣,心中沒有絲毫的猶豫,也沒有去思考自己所擁有的衣物是否珍貴,便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一件僧袍遞了過去。在遞出僧袍的瞬間,他心中沒有去想這件僧袍的質地如何,也沒有期待乞者感恩戴德,隻是單純地覺得這是自己應該做的。那一刻,他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平靜和喜悅,仿佛自己的心靈得到了一次洗禮。
又有一次,精舍中來了一位初入佛門的比丘,對佛法的理解還十分淺顯。小普主動上前,為他講解佛法的基本教義。在講解的過程中,小普沒有刻意去炫耀自己的學識,也沒有在意比丘是否對他的講解讚歎有加,而是專注於是否真正幫助到了對方理解佛法的要義。他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將複雜的佛法道理娓娓道來,引導比丘一步步走進佛法的智慧殿堂。當看到比丘眼中逐漸露出領悟的光芒時,小普心中充滿了欣慰,但他深知,這一切都隻是順應因緣,自己不應有任何的執著和驕傲。
隨著時間的推移,小普越發深刻地體會到“妙行無住”的法義對自己修行的重要性。在日常的修行中,他不僅在布施時努力做到心無所住,在麵對生活中的各種誘惑和挑戰時,也始終以這一法義為指引。
有一次,精舍附近的一位富商聽聞小普的修行境界高深,特意前來拜訪,並帶來了許多珍貴的禮物,希望小普能收他為徒,傳授他佛法。麵對這些價值不菲的禮物,小普心中沒有絲毫的貪戀。他深知,這些物質的東西都是虛幻不實的,若因貪戀這些禮物而收富商為徒,那便是住於色布施,背離了佛法的真諦。於是,他婉言謝絕了富商的禮物,隻是單純地為富商講解佛法,希望能幫助他擺脫內心的煩惱和執著。
在修行的道路上,小普也並非一帆風順。有時,他會遇到一些同修的誤解和質疑。比如,在一次集體修行活動中,小普提出了一種與傳統觀點略有不同的修行方法,這引起了一些同修的不滿。他們認為小普是在標新立異,故意炫耀自己的與眾不同。麵對這些誤解和質疑,小普心中也曾感到委屈和困惑。但他很快想起了佛陀所說的“不住相”,意識到自己不應被這些外界的聲音所影響。他明白,自己提出這種修行方法的初衷是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修行,而不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可。於是,他心平氣和地與同修們進行溝通,耐心地解釋自己的觀點,最終消除了同修們的誤解。
小普深知,修行之路便是不斷去除執著、回歸本心的過程。這“妙行無住”的金剛妙義,將如同明燈一般,照亮他前行的每一步,讓他在踐行菩薩道的征程中,不被世間的種種假相所羈絆,以一顆純淨無染的心,去布施、去度化眾生,最終成就那無上的佛果。在這條充滿挑戰與艱辛的修行之路上,小普將堅定不移地秉持著“妙行無住”的信念,一步一個腳印地向著光明的佛道邁進。無論遇到多少困難和挫折,他都相信,隻要心中有佛,有那無盡的慈悲與智慧,就一定能夠突破重重障礙,實現自己的修行目標,為眾生的解脫貢獻自己的一切。
自領悟“妙行無住”的真諦後,小普的修行之路宛如踏上了新的征程,每一步都帶著對佛法更深刻的探尋。
一日,精舍安排眾人外出化緣。小普手持缽盂,行走在熙攘的市井間。街道兩旁,商人們高聲叫賣著琳琅滿目的貨物,五光十色的商品在日光下閃爍,吸引著往來行人的目光。小普路過一家綢緞莊,店內絢麗的絲綢在微風中輕輕飄動,色彩斑斕,質地輕柔,若在往昔,他或許會驚歎於其美麗,甚至聯想到用這些絲綢製作衣物布施給他人時的情景。但此刻,他腦海中瞬間浮現“不住色布施”的教誨,意識到若僅僅因綢緞的華麗而心生布施之意,那便是被色相所惑。真正的布施,應超越對物品表象的執著,關注受施者切實的需求。他微微閉目,深吸一口氣,心中平靜如水,繼續前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化緣途中,小普聽聞一陣悠揚的音樂聲。那是街邊藝人在演奏,曲調婉轉,扣人心弦,引得眾多路人駐足聆聽、鼓掌叫好。若是以往,小普可能會沉醉在這美妙的旋律中,甚至想著若能為這藝人提供幫助,便能聽到更多動聽的音樂。然而,當下他立刻警覺,這正是“不住聲布施”的考驗。美妙的音樂雖能帶來愉悅,可若因貪戀這聲音而布施,便陷入了對聲音的執著。他清醒地認識到,布施不應被聲音所左右,而應出自純粹的慈悲之心。於是,他在心中默默為藝人祝福,而後轉身離開。
行至一處集市,濃鬱的食物香氣撲麵而來。各類美食攤位前,食客們大快朵頤,歡聲笑語不斷。小普的目光掃過那些色香味俱佳的食物,肚子也不禁咕咕叫了起來。他憶起曾經在布施食物時,會因食物的美味而格外用心,期待受施者品嚐後露出滿足的神情。可如今,他明白這是“不住味布施”的警示。美味的食物固然能帶來感官享受,但布施不應以滿足味覺為出發點。他定了定神,沒有被這誘人的香味吸引,而是專注於完成化緣的任務。
在集市的角落,小普看到一位老者在寒風中瑟瑟發抖。他的衣衫破舊單薄,雙手凍得通紅。小普沒有絲毫猶豫,立刻走上前去,將自己包裹中的一件厚實衣物遞給老者。在遞出衣物的那一刻,他心中沒有去想這件衣物的材質、顏色,也沒有期待老者感恩的話語,更沒有因自己的善舉而沾沾自喜。他隻是遵循內心的慈悲,純粹地去幫助眼前需要幫助的人,真正做到了“不住相布施”。那一刻,他感受到內心的寧靜與喜悅,仿佛與天地間的慈悲力量融為一體。
回到精舍後,小普在日常的坐禪修行中,對“妙行無住”又有了更深層次的感悟。當他閉目靜心,雜念紛至遝來之時,他不再試圖強行壓製,而是以“不住相”的智慧去看待這些念頭。他明白,念頭如同過眼雲煙,若執著於它們的存在或消失,便是陷入了另一種“相”。就如同在化緣途中不執著於外界的色、聲、香、味,此刻在內心的修行中,也不應執著於念頭的生滅。他隻是靜靜地觀察著這些念頭的來來去去,不評判、不跟隨,讓內心回歸到一種純粹的覺知狀態。
在與同修的交流中,小普也將“妙行無住”的感悟融入其中。有一次,一位同修因在修行中遇到瓶頸而苦惱不已,認為自己無法達到更高的境界。小普耐心地開導他,告訴他修行不應執著於結果和境界的高低。就像布施不應執著於外在的相,修行也不應執著於特定的目標和狀態。每一次的修行都是當下的體驗,隻要在這一刻保持一顆純淨、無住的心,便是在修行的道路上穩步前進。同修聽後,若有所思,心中的困惑漸漸消散。
小普越發清晰地認識到,“妙行無住”不僅僅是一種布施的準則,更是貫穿於生活和修行方方麵麵的智慧。它讓小普在麵對世間的一切誘惑和煩惱時,都能保持清醒的頭腦,以慈悲和智慧去應對。在未來漫長的修行歲月裏,小普將繼續秉持這一金剛妙義,不斷探索、實踐,向著更高的覺悟境界邁進,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佛法的真諦,為眾生的解脫貢獻自己的力量。
喜歡修仙修傻了請大家收藏:()修仙修傻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