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正信稀有分
字數:5421 加入書籤
在隻樹給孤獨園的法堂,佛陀有關“如理實見”的教誨,似山間潺潺的溪流,悠悠淌過眾比丘的心間,清音嫋嫋,不絕如縷。小普沉浸在“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深邃意境裏,思維愈發純粹,仿若一把銳利的寶劍,能輕易劃破世間萬象的重重迷霧。然而,修行之路從無坦途,恰似逆水行舟,每一次領悟的欣喜,都伴隨著新困惑帶來的思索。
一日,盛大的法會之上,眾人仍在細細品味佛陀往昔的精妙法理,小普卻心生隱憂。他深知佛陀的教義高深莫測,可世間眾生根性千差萬別,在這物欲橫流、誘惑四伏的塵世,究竟有多少人聽聞佛法後,能生起堅定不移、真實不虛的信仰呢?
就在小普陷入深深思索的時候,隻見那須菩提尊者緩緩地站起身來,他先是向著端坐在上方的佛陀恭敬地行了一禮,然後才開口問道:“世尊啊!在這世間眾多的芸芸眾生之中,是否會有那麽一些人,當他們聽聞您所說的這般精妙高深、充滿智慧的言語和章節語句時,能夠真正地心生信仰並且深信不疑呢?”須菩提尊者的聲音平穩而莊重,仿佛每一個字都承載著對真理的探尋和對眾生的關切之情。
佛陀的目光滿溢慈悲,深邃得如同浩瀚宇宙,仿佛能洞悉世間每一處角落隱匿的微妙心思。他語調平和,緩緩說道:“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小普在心底默默將佛陀的話語轉化為自己的理解:“莫要這般認為啊。在我涅盤後的五百年,會出現一些嚴守戒律、勤修福報的人。當他們聽聞這些佛法的語句,內心能自然而然地生起堅定的信仰,並且堅信其真實可靠。要知道,這類人絕非隻在寥寥數位佛前種下善根,而是於無量無數的佛前,都曾虔誠種下深厚的善根。所以,當他們聽到這些佛法要義,哪怕隻是在一念之間,心底生出純粹無染的信仰,須菩提啊!我都能完全知曉,這些眾生將會收獲無量無邊的福報。”
小普心想,當今時代,信息爆炸,各種思潮相互碰撞,人們的內心被世俗觀念和無盡欲望填滿,想要生出如此純粹的信仰,實在是難上加難。但佛陀明確指出,那些能在此時對佛法深信不疑的人,皆是累世積累了深厚善根。這讓小普對身邊每一個生命都多了一份敬重,因為說不定,擦肩而過的路人,就是在無量佛前種下善根、即將在佛法中覺醒的有緣人。
佛陀接著開示:“何以故?是諸眾生無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小普全神貫注,在心底逐字逐句剖析:“為什麽會這樣呢?因為這些眾生,已然不再執著於自我的概念、他人的分別、眾生的差別,以及對壽命長短的執念。同時,他們既不會執著於佛法的具體形式,也不會執著於否定佛法的觀念。這是為何呢?倘若這些眾生心中對事物產生了執著的表象,那就意味著陷入了對自我、他人、眾生和壽命的錯誤認知。要是執著於佛法的具體形式,認為這就是佛法的全部,同樣也陷入了對自我、他人、眾生和壽命的錯誤執著。那又為何呢?要是執著於否定佛法的觀念,還是陷入了對自我、他人、眾生和壽命的錯誤認知。所以說,既不能執著於佛法的具體形式,也不能執著於否定佛法的觀念。正是基於此,我常常告誡你們這些比丘:‘你們要明白,我所說的佛法,就如同渡河的木筏;當你成功渡河後,木筏就該舍棄,更何況那些否定佛法的觀念,更應果斷舍棄。’”
回顧自身修行曆程,小普意識到自己曾深陷“法相”的執著。
當我們潛心研讀那些充滿智慧和奧秘的經文時,如果隻是拘泥於文字所呈現出來的淺顯意思,一門心思地想要從這些古老而神聖的典籍當中找到一成不變、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修行方式以及確切無疑的答案,那麽很可能會陷入一種誤區。因為佛法博大精深,它需要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根基、性格特點以及各種機緣巧合來進行靈活巧妙的運用。
這種情況恰似一個人在波濤洶湧、一望無際的茫茫大海之中拚命掙紮求生,好不容易幸運地登上了堅實的陸地,但他卻仍然緊緊抓住那曾經救過自己性命的木筏不肯鬆手。這樣做非但不能幫助他真正走向解脫之道,反而會變成繼續前進道路上沉重的負擔。
其實,佛法就好比那隻木筏,它存在的意義僅僅是協助芸芸眾生於生死輪回的苦海中順利渡越到達彼岸。然而,它絕非人們心靈旅程的終點或者終極目標所在。倘若有人過度執著於佛法外在的表現形式即所謂“法相”),那就如同已經踏上陸地之後還背著那沉重的木筏艱難跋涉一般,隻會讓自己深陷於另外一種虛幻不實的困境之中難以自拔。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對於破除“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小普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在我們每日平淡無奇的生活裏,大多數人常常不自覺地把自身放置於世界的核心位置,猶如一座孤島般將自己同周圍的他人清晰地區別開來,如此這般,久而久之便鑄就了那根深蒂固的“我相”。
不妨想象一下在那寧靜的精舍之中,比丘們本應潛心修行、追求真理,但有時他們也會因為各自不同的見解而爭執得麵紅耳赤、不可開交。每一個人都會毫不退讓地堅持認為隻有自己所秉持的觀點才是絕對正確無誤的,仿佛真理隻掌握在他一人手中。這種情形之下,“我相”就像是一隻調皮搗蛋的小猴子,不斷挑撥著眾人的心弦,使得原本祥和的氛圍被打破。
再來說說“人相”吧,它更多地表現為我們對於他人所持有的那種刻板印象以及明顯的分別之心。當我們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頭,目光很容易就會被那些身著華服、光彩照人的身影所吸引,並在心底油然而生一股敬畏之情;可與此同時,如果迎麵走來的是一個衣衫襤褸、形容憔悴之人,我們或許就會不自覺地流露出輕蔑和怠慢之意。殊不知,這樣以貌取人的行為恰恰反映出了我們內心深處“人相”的存在。
接下來談談“眾生相”,這其實就是我們對於整個世間萬事萬物的一種片麵且狹隘的認識方式。在我們眼中,似乎所有的東西都可以簡單地劃分為高低貴賤、美醜善惡等截然不同的類別。例如,我們可能會覺得金子比石頭珍貴得多,玫瑰比野草美麗許多,善良的人必定值得讚揚,邪惡之徒理應受到唾棄。然而,這種簡單粗暴的分類方法真的能夠全麵準確地描繪出這個豐富多彩、千變萬化的世界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最後要提到的是“壽者相”,它代表著人類對於生命永恒不變這一虛妄幻想的固執執念。從古至今,人們始終懷著對長生不老的熱切渴望,同時又極度懼怕死亡的降臨。但事實上,生命恰似那洶湧澎湃、奔流不息的江河,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微妙而深刻的變化。無論是從呱呱墜地的嬰兒逐漸成長為朝氣蓬勃的少年,還是從風華正茂的青年慢慢步入暮年垂老,生命的軌跡永遠都是動態的、流動的,而非靜止不動、一成不變的。
小普暗自下定決心,往後修行定要時刻警惕這些“相”的幹擾。不久後,精舍迎來一位遠方的大德高僧講經說法。消息傳開,眾多比丘滿懷期待,紛紛前往聆聽,小普也在其中。講經過程中,一位年輕比丘大膽對大德高僧的觀點提出質疑,兩人隨即展開激烈討論。眾人的目光瞬間聚焦在他們身上,有的比丘麵露不滿,覺得年輕比丘太過冒失,竟敢挑戰大德高僧的權威;有的比丘則饒有興致,期待一場精彩的思想交鋒。小普在一旁默默觀察,敏銳地察覺到,此時眾人心中已然生起“我相”與“人相”。年輕比丘執著於自己的見解,一心想要證明自己正確,這是“我相”作祟;而其他比丘依據身份評判二人,便是“人相”的體現。小普摒棄這些分別心,專注於雙方觀點本身,試圖從這場討論中汲取智慧的精華。
又有一次,精舍組織眾人外出布施。布施途中,小普看到一位施主滿臉傲慢,布施時態度輕蔑,將財物隨意扔給受施者。其他比丘見狀,有的麵露不悅,覺得施主毫無誠意;有的則默默搖頭,感歎眾生愚癡。小普卻想到,這位施主的傲慢與輕蔑,正是其內心被“我相”“人相”束縛的體現。施主以財富和地位為傲,將受施者視為不如自己的人,才會有如此舉動。而自己若因此心生嗔怒或輕視,同樣也陷入了“相”的陷阱。於是,小普以平和的心態麵對這一切,依舊真誠地為施主和受施者祈福,祈願他們早日領悟佛法真諦,擺脫“相”的桎梏。
隨著對“正信希有分”的體悟不斷加深,小普在修行路上愈發堅定。他不再被外界的質疑與嘲諷所動搖,也不會因他人的讚揚與追捧而得意忘形。他深知,真正的信仰源自內心深處對佛法的深刻理解與認同,是一種超脫世俗觀念與偏見的堅定信念。
在一次深度禪修中,小普進入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奇妙境界。在這境界裏,他感受到一種無邊無際的寧靜與祥和,仿佛與整個宇宙融為一體,自身的意識在浩瀚無垠的時空中自由穿梭,與天地萬物的律動和諧共鳴。然而,他並未沉醉其中,因為他清楚,這同樣也是一種“相”。倘若執著於這美妙境界,便會誤入修行歧途。他以佛陀的教誨為指引,保持清醒的覺知,如同在黑暗中緊握明燈,繼續深入探索內心的奧秘。
在日常的行住坐臥間,小普時刻以“正信希有分”的法理對照自身。有一回,精舍分配勞作任務,小普被安排去打掃馬廄。馬廄中氣味刺鼻,環境髒亂,換做以往,小普或許會心生抱怨,覺得這是繁重又不體麵的活兒。但此刻,他憶起佛陀關於破除諸相的教誨,意識到自己若心生不滿,便是陷入了對“我相”的執著,認為打掃馬廄有損自身形象;同時也是陷入了“眾生相”,將勞作劃分出高低貴賤。於是,他摒棄這些雜念,全心全意投入到打掃工作中,每一下清掃都帶著對佛法的敬意,在平凡的勞作中體悟佛法的真諦。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還有一次,一位同門師兄在修行中取得了顯著進步,受到眾人誇讚。小普發現自己心中閃過一絲嫉妒,可轉瞬便警醒過來。他明白,這嫉妒心源於“我相”,因執著於自我的修行成果與他人的比較而生。他隨即調整心態,真誠地為師兄感到高興,並且從師兄的進步中汲取經驗,激勵自己更加努力修行。
時光悠悠流轉,小普在隻樹給孤獨園的修行生活持續進行著。他將“正信希有分”的法理,毫無保留地融入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無論是與比丘們探討佛法時的思維碰撞,還是在化緣途中麵對世間百態的應對,又或是在精舍的日常勞作裏,他都以實際行動詮釋著佛法的智慧。他用自己的言行影響著身邊的人,引導他們在修行路上穩步前行。
他時常向比丘們分享自己的感悟:“我們在修行中,切不可被表象迷惑。就像世人追求功名利祿,以為那是真實且永恒的,卻不知這些如同過眼雲煙,轉瞬即逝。我們要像擦亮鏡子一樣,拂去內心對諸相的執著,讓正信之光清晰映照。”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比丘開始深入思考佛法的真諦,精舍中彌漫著濃厚的修行氛圍。
小普深知,自己的修行之路還很漫長,前方或許布滿荊棘與挑戰,但他毫無畏懼。因為佛陀的智慧之光,始終如一地照亮著他前行的方向。他堅信,隻要心中正信的火種不熄,無論身處何種艱難境地,都能憑借這股力量,照破虛妄的重重黑暗,堅定不移地邁向解脫的光明彼岸。而他也願成為這正信火種的傳遞者,將佛法的智慧與慈悲,毫無保留地傳遞給更多的人,讓世間處處灑滿佛法的光輝,使更多的眾生能領悟佛法的真諦,收獲內心永恒的安寧與自在,共同踏上這殊勝的解脫之旅 。
喜歡修仙修傻了請大家收藏:()修仙修傻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