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依法出生分
字數:4154 加入書籤
在隻樹給孤獨園的法堂,莊重而靜謐,檀香嫋嫋升騰,縈繞在每一寸空氣之中。一場圍繞佛法真諦的深刻探討剛剛落幕,佛陀與須菩提關於“無得無說”的妙語,如洪鍾大呂,在這寬敞的法堂中悠悠回蕩,叩擊著每一位修行者的心靈。小普,這位年輕且虔誠的修行者,沉浸其中,原本澄澈卻略顯懵懂的內心,正經曆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蛻變。
法會稍作休憩,佛陀那慈悲而深邃的目光,再次緩緩掃視全場。這目光,恰似春日暖陽,所到之處,溫暖且充滿力量。眾人在這目光的輕撫下,心中的浮躁與困惑瞬間消散。佛陀輕聲開口,那溫和的聲音打破了短暫的寧靜:“須菩提,你且說說,若有人以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用來布施,此人所得的福德,可算多嗎?”
須菩提聽聞,立刻從座位上起身,他的動作沉穩而莊重,每一個細節都彰顯出對佛陀深深的敬意。須菩提恭敬地雙手合十,掌心相對,指尖微微向上,仿佛在向佛陀傳遞著自己內心的虔誠與專注。他微微躬身,沉穩回應:“世尊,這福德極為豐厚。”
佛陀微微點頭,眼中滿是期許,繼續問道:“那若有人於此經中受持,哪怕隻是受持四句偈等,並為他人宣說,其福德又當如何?”
須菩提心領神會,語氣堅定有力:“世尊,此等之人的福德,更勝前者。”
佛陀的聲音在法堂中悠悠回蕩,仿佛帶著一種穿透靈魂的力量:“何以如此呢?須菩提,一切諸佛,以及諸佛所證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流出。所謂的佛法,並非實有固定不變的佛法,隻是假名叫做佛法罷了 。”
小普坐在座位上,內心如洶湧的浪潮般翻湧不息。他緊緊皺著眉頭,雙眼微閉,開始逐字逐句地咀嚼佛陀所言。往昔那些對福德淺薄而片麵的認知,在這一刻如泡沫般瞬間瓦解。“若有人以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用來布施,此人所得的福德,可算多嗎”,曾經,小普同許多人一樣,盲目地認為外在物質的慷慨給予,便是積累福德的不二捷徑。可如今,佛陀的這一提問,如同一束強光,直直地照進他內心深處,讓他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想法。他不禁自問,若福德僅僅以物質的多寡來衡量,那麽心靈的富足與升華又該置於何處呢?
當聽到須菩提回答福德極為豐厚時,小普不禁陷入了沉思。他暗自琢磨,這豐厚的福德,難道僅僅隻是物質給予後所帶來的善果反饋嗎?或許,它更應該是布施者在給予的那一刻,內心所生起的純粹的慈悲與舍離之心。這種內心的境界,才是福德真正的源泉所在。
緊接著,“那若有人於此經中受持,哪怕隻是受持四句偈等,並為他人宣說,其福德又當如何”,這句話如同一顆重磅炸彈,在小普的心中掀起了驚濤駭浪。此前,他雖一直重視經文的誦讀,每日都虔誠地吟誦,可卻從未真正深入理解受持與宣說的深刻真意。此刻,在佛陀話語的啟迪下,他終於明白,受持並非簡單的機械背誦記憶,而是要將經文的每一個字、每一句義,都深深地融入到自己的靈魂深處,化為日常言行的根本準則。宣說也絕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學識,而是要懷著一顆悲憫眾生的心,將佛法的智慧之光,傳遞給那些在黑暗中迷茫徘徊的人們。
須菩提稱此福德更勝前者,小普恍然大悟。物質的布施,雖然能夠暫時緩解他人生活上的困境,解人一時之急需,可佛法的傳播,卻能如同一盞明燈,點亮他人內心深處的智慧之光,為他們指引出一條脫離苦海的解脫之路。這兩者相較,後者的意義與價值,無疑更加深遠和偉大,是真正的功德無量之舉。
再聽到佛陀解釋“一切諸佛,以及諸佛所證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流出”,小普的內心充滿了震撼與敬畏。他從未想過,自己一直誦讀的《金剛經》,竟有著如此至高無上的地位。它絕非普通的經文典籍,而是孕育諸佛智慧的神聖母體,是開啟無上正等正覺之門的關鍵鑰匙。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仿佛蘊含著宇宙萬物、人生百態的終極奧秘,是指引眾生脫離生死苦海的明亮燈塔。
而“所謂的佛法,並非實有固定不變的佛法,隻是假名叫做佛法罷了”,這句話更是如同一記當頭棒喝,讓小普瞬間清醒。他回想過往,自己總是試圖抓住佛法的某種固定形態,就如同在水中徒勞地撈月一般。如今,他才如夢初醒,佛法是靈動且充滿生機的,它不拘泥於任何文字、形式的束縛,而是應機而現,隨緣度化。它超越了人類語言所能描述的範疇,也超越了一切概念的限製,隻有用心去感悟、用親身的經曆去踐行,才能真正觸及到它的深刻真諦。
小普沉浸在自己的思索中,不知不覺回憶起過往的經曆。曾經,他天真地以為,隻要憑借大量的財物布施,就能積累深厚的福德,從而順利走向解脫之路。但此刻,在佛陀智慧話語的照耀下,他如夢初醒。原來,真正珍貴無比的,並非物質的布施,而是對佛法的深刻領悟與無私傳播。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小普想起不久前,精舍組織了一次麵向周邊村落的布施活動。那時,他滿懷熱忱,和大家一起帶著精心準備的糧食、衣物,不辭辛勞地分發給那些生活困苦的百姓。當看到村民們那滿含感激的眼神時,小普的心中瞬間充滿了成就感,覺得自己做了一件無比正確的大善事。可現在,當他再次回首這段經曆,卻發現自己似乎僅僅隻是停留在了布施的行為表麵,而忽略了更為重要的東西。
小普暗自思忖,若當時在布施物資的同時,能將佛法的智慧傳遞給村民,幫助他們從內心深處獲得力量,那該多好。比如,告訴他們生活雖苦,但隻要心懷善意,秉持正念,苦難終會過去。如此一來,布施的意義便不止於物質的給予,更是心靈的滋養與救贖。想到這裏,小普的心中不禁湧起一絲懊悔,但同時,也更加堅定了他今後踐行佛法的決心。
就在這時,法堂中的一位比丘站起身來,雙手合十,恭敬地向佛陀發問:“世尊,既然受持、宣說此經福德如此殊勝,那我們究竟該如何準確無誤地受持與宣說呢?”
佛陀微笑著,目光柔和地看向眾人,如同一位慈祥的長輩在教導自己的孩子:“經文雖為文字所書,但切不可拘泥於文字本身。就如同渡河需要船筏,到達彼岸後,船筏便無需再背負。佛法是引導你們走向解脫的工具,莫要執著於工具的形式,而忘卻了真正的目的。”
小普若有所思,腦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現出自己曾經在解讀經文時的情景。那時的他,總是死摳字眼,試圖從文字的縫隙中找到絕對的答案,可結果卻常常陷入困惑與迷茫的泥沼。如今,在佛陀的開示下,他終於明白,佛法的精髓需要用心去體悟,用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去印證。
在之後的日子裏,小普開始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對《金剛經》的研讀與領悟上。他不再孤立地看待每一段經文,而是嚐試將其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有一次,在精舍的菜園勞作時,小普彎著腰,雙手在泥土中忙碌著,不經意間抬起頭,望著滿園翠綠的蔬菜,心中突然閃過一道靈光。他領悟到:蔬菜的生長,從一粒種子入土,到發芽、成長、收獲,這期間經曆了無數的因緣際會,陽光、雨露、土壤缺一不可。這不正如同佛法的傳播與領悟嗎?需要諸多條件的聚合,需要機緣的成熟。自己在傳播佛法時,也要像培育蔬菜一樣,耐心地等待合適的機緣,用心地創造有利的條件,讓他人能夠自然而然地接受佛法的滋養。
又一日,小普外出化緣。途中,他路過一條繁華的街道,在街道的拐角處,看到一位商人模樣的人正滿臉沮喪地坐在地上,口中不停地抱怨著命運的不公。小普心中一動,走上前去,蹲下身子,溫和地說道:“施主,世間萬物皆有生滅,生意的成敗亦是如此。《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眼前的困境不過是暫時的表象。若能從失敗中汲取教訓,秉持善良與誠信,未來的路或許會柳暗花明。”
商人抬起頭,眼中滿是驚訝與疑惑,似乎從未有人對他說過這樣的話。但在小普那溫和而堅定的目光中,他感受到了一種莫名的力量。商人的眼中閃過一絲希望的光芒,他緊緊抓住小普的衣袖,急切地向小普請教了更多關於佛法的問題。小普結合自己的理解,深入淺出地為他講解。從因果報應的道理,到如何在生活中保持一顆平常心;從放下執著的重要性,到慈悲為懷的意義。商人聽得入神,深受觸動,當即表示願意深入了解佛法。
回到精舍,小普滿心歡喜。他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腳步也格外輕快。他意識到,這便是踐行“依法出生分”的真正意義所在。通過自己對佛法的領悟,幫助他人在生活的困境中找到方向,獲得內心的平靜與力量,這比任何物質上的布施都要珍貴千倍萬倍。
隨著對“依法出生分”的不斷踐行,小普越發感受到佛法的博大精深。他明白,每一次與他人分享佛法,每一次在生活中體悟佛法,都是在讓佛法的智慧在世間生根發芽,茁壯成長。而自己,也將在這條充滿挑戰與希望的修行之路上,繼續堅定地走下去,為更多人帶來光明與希望,引領他們走向解脫的彼岸。
喜歡修仙修傻了請大家收藏:()修仙修傻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