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離色離相分

字數:4735   加入書籤

A+A-


    隻樹給孤獨園的法堂,靜謐祥和,陽光透過雕花窗欞,在地麵交織出一片片光影,似在為這場佛法的盛宴鋪上華美的錦緞。佛陀與弟子們圍坐一堂,空氣中彌漫著對佛法真諦的熱切探尋。此前有關莊嚴淨土的探討,讓眾人沉浸在深刻的思索之中,而此刻,一場關於離色離相的智慧交流,正緩緩拉開帷幕。
    佛陀的目光如溫暖的日光,緩緩掃過每一位弟子,最終定格在須菩提身上,溫和且充滿深意地問道: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具足色身見如來不?”
    小普聽聞此問,心中不禁泛起層層漣漪。他暗自思忖:“具足色身,想必是指那圓滿無缺、散發著超凡光芒的外在身形。世尊詢問能否借此見到如來,這裏麵必定藏著玄機。以往,我總覺得如來應有著超凡脫俗、令人敬仰的外在形象,難道這想法大錯特錯?”
    須菩提恭敬地雙手合十,身姿挺拔,立刻回應道:
    “不也,世尊!不可以具足色身見如來。”
    小普內心暗自點頭,心想:“須菩提長老果斷否定,看來我的猜測沒錯,不能僅憑完美的外在身形去認知如來。可這到底是為何呢?”
    “何以故?”佛陀緊接著追問。
    須菩提目光堅定,條理清晰地闡述:
    “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小普微微皺眉,陷入沉思:“須菩提長老說,如來說的具足色身,並非真實存在一個永恒不變、實質的具足色身,隻是為了方便我們理解與表述,才賦予其具足色身之名。這是在告誡我們,切勿執著於外在表象。就像春日裏綻放的繁花,嬌豔欲滴,絢麗奪目,可這不過是它短暫的表象罷了。隨著時間的流逝,花朵會枯萎凋零,世間萬物皆在無常變化之中。所謂的完美外在身形,同樣並非恒常不變,更無法代表如來的本質。真正的如來,其本質應是超脫於這一切外在色相的存在。”
    小普的思緒不由自主地飄回到一場盛大的法會。當時,一位德高望重的法師身著華麗的袈裟,在眾人的簇擁下登上法座。那一瞬間,法師那莊嚴神聖的形象,令小普心生崇敬,甚至一度認為,這便是佛法的具象化呈現。可如今,對照佛陀與須菩提的對話,他開始深刻反思,自己是否僅僅被法師的外在形象所吸引,而忽略了真正的佛法內涵呢?
    或許,如來並非能用具體色相來定義的存在。真正的如來,應是一種超越了外在形態的智慧與慈悲的化身。如同輕柔的微風,雖無形無色,我們無法用肉眼捕捉它的模樣,卻能在春日裏真切地感受到它的溫柔撫摸;恰似冬日裏的暖陽,我們無法觸摸其本體,卻能深深體會到它帶來的溫暖與慰藉。如來的智慧與慈悲,也正以這般無形卻有力的方式,滲透在世間的每一寸角落,影響著每一個生靈。
    這時,佛陀再次開口,那聲音宛如山間清泉,流淌在眾人的心間: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諸相見如來不?”
    小普心中暗自揣摩:“諸相,應該指的是各種各樣的外在表象,世尊又詢問能否通過這些表象見到如來,看來這又是在警示我們,不能被表象所迷惑。”
    須菩提毫不猶豫,斬釘截鐵地回答:
    “不也,世尊!不可以諸相見如來。”
    “何以故?”
    須菩提從容不迫地解釋道:
    “如來說諸相,即非諸相,是名諸相。”
    小普內心愈發通透,暗自思忖:“須菩提長老的意思是,如來說的諸相,並非真實存在固定不變的諸相,僅僅是為了方便言說,假名為諸相。這就好比世間的功名利祿,人們往往趨之若鶩,認為擁有了財富、地位與名聲,便是擁有了成功。可實際上,這些都是虛幻不實的,如同過眼雲煙,轉瞬即逝。我們怎能因為這些外在表象,就誤以為見到了如來呢?真正的如來,又怎會是這些隨時可能消逝的表象所能代表的呢?”
    小普想起曾經在精舍的牆壁上,看到過一幅幅描繪佛陀種種瑞相的壁畫。那些畫麵精美絕倫,佛陀的每一種相都顯得超凡脫俗。當時,他也曾對著這些壁畫虔誠頂禮膜拜,試圖從這些外在的相之中,找尋到佛陀的真諦。但現在,他終於恍然大悟,這些相不過是一種方便的示現,並非真正的如來。
    真正的如來,是超越了一切表象的存在。就如同人們追求幸福,幸福並非是擁有多少財富、多大的名聲這些外在的“相”,而是內心的一種滿足與安寧。同樣,若執著於通過外在的色相、諸相去認識如來,就如同緣木求魚,永遠無法觸及到佛法的核心。
    法堂中一片寂靜,每一位弟子都沉浸在這深刻的佛理之中,默默思索著。小普也在內心深處反複回味著這些話語,試圖將其融入到自己的修行理念之中。
    過了片刻,小普身旁的一位年輕比丘忍不住輕聲問道:
    “既然不能通過色身和諸相見如來,那我們究竟該如何才能真正見到如來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小普聽到這個問題,心中同樣充滿了期待,渴望能從佛陀那裏得到指引。
    佛陀微微一笑,目光中滿是慈愛與智慧,緩緩說道: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小普聽到這句話,心中豁然開朗。他在心裏反複琢磨:“所有的外在表象,皆為虛假不實,不過是我們的妄念所生。倘若我們能透過現象看本質,看透這些表象並非真實的本質,那麽便能見到如來。這意味著,在生活中,我們不能被各種表象所迷惑。比如,看到美麗的風景,不能一味沉迷其中,認為這便是永恒的美好;遇到困難挫折,也不能被其表象嚇倒,覺得這就是無法逾越的鴻溝。隻有以一顆清醒、超脫的心去看待世間萬物,才能領悟到如來所代表的真諦,也就是佛法的至高智慧與無盡慈悲。”
    小普意識到,自己一直以來都過於執著於外在的表象,無論是對佛法的理解,還是對修行境界的追求,都陷入了一種誤區。真正的修行,是要透過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在生活中,人們常常被各種外在的相所迷惑,金錢、權力、名譽,這些都如同虛幻的泡影,看似美好,實則無法帶來真正的解脫。
    小普想起不久前,自己因為在一次講經活動中得到了眾人的誇讚,心中便沾沾自喜,甚至開始有些驕傲自滿。現在看來,自己正是被這種外在的“讚譽之相”所迷惑,從而偏離了修行的正途。真正的修行,不應被這些虛幻的表象所左右,而是要保持一顆清淨、平和的心,去洞察世間萬物的本質。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小普開始努力踐行“離色離相”的理念。在禪修時,他不再追求腦海中出現的各種奇妙景象,不再執著於進入某種特定的禪定境界。而是專注於當下的每一個念頭,觀察它們的生起與消逝,不被任何一種表象所束縛。
    當雜念紛至遝來,他不再像從前那樣焦慮與抗拒,而是靜靜地看著這些念頭,如同看著天空中飄過的雲朵,任它們自由來去。他漸漸明白,這些念頭也不過是一種“相”,若執著於驅趕它們,反而會陷入更深的執著。隻有以一種不迎不拒的態度,才能讓內心回歸平靜,洞察到內心的真實本質。
    在與他人相處時,小普也不再以貌取人,不再因為對方的身份、地位而產生分別心。他對待每一個人都秉持著平等、慈悲的態度,因為他明白,每個人的本質都是一樣的,都蘊含著佛性,外在的差異不過是虛幻的表象。
    有一次,小普在化緣的途中,遇到了一位衣衫襤褸的老人。老人麵容滄桑,身形佝僂,按照以往的觀念,有些人可能會因為老人的外表而輕視他。但小普想起佛陀的教誨,立刻放下了心中的偏見,恭敬地向老人化緣。
    老人看到小普的態度,眼中閃過一絲驚訝,隨即露出了感動的神情。他不僅慷慨地給予了食物,還與小普分享了自己生活中的感悟。老人講述著自己一生的坎坷經曆,雖曆經磨難,但始終保持著一顆善良的心。通過與老人的交流,小普發現,這位看似平凡的老人,內心卻充滿了智慧和善良。
    這次經曆讓小普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不能被外在的色相所迷惑,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和內在的光芒。真正的慈悲與平等,並非停留在口頭上,而是要體現在對待每一個人的態度上,無論對方是貧是富,是美是醜。
    隨著時間的推移,小普發現自己的內心變得越來越平靜,對佛法的理解也愈發深刻。他不再被外界的紛紛擾擾所動搖,能夠以更加超脫的心態去麵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
    在一次與同修的交流中,小普感慨地說:
    “曾經,我被無數的表象所迷惑,在修行的道路上走了許多彎路。但如今,通過世尊的教誨,我明白了離色離相的真諦。我們不應被外在的虛幻所困,而要用心去體悟佛法的本質。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斷前行,真正見到如來。”
    同修們聽了小普的話,都紛紛點頭表示認同。他們從小普的分享中,也獲得了新的啟發,更加堅定了自己在修行道路上離色離相的決心。
    小普深知,自己的修行之路還很漫長,未來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和誘惑。但他堅信,隻要始終秉持著“離色離相”的理念,不斷地在生活中踐行佛法,就一定能夠離佛陀的智慧越來越近,最終實現真正的解脫 。
    喜歡修仙修傻了請大家收藏:()修仙修傻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